清宫剧的热播,让鳌拜这一名字广为人知。
他本是顺治帝指定的辅政大臣,却在康熙八年(1669年)遭遇贬黜、抄家,最终囚禁而亡。
据传,鳌拜性格倔强固执,与少年康熙帝矛盾重重。
康熙帝成功设计擒获他后,其党羽被清除,子孙后代也遭到杀戮。
然而,在辽宁大连庄河市蓉花山镇的金家屯,村民们声称他们都是鳌拜的后裔。
这一说法是否属实?他们的祖先经历了怎样的过往?他们如今的生活状态又如何?
金家屯作为鳌拜后人聚居地的消息,在清史研究界已非新鲜事,纪连海曾在电视节目中提及。
2015年,华商晨报的记者,前往金家屯进行实地探访。
金家屯被群山环绕,村边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呈现出一幅典型的东北乡村景象。
负责接待的村民金福成表示,村里95%的村民都姓金,彼此间沾亲带故。
“目前,我们家族男性成员有574人,很多在外工作,留在村里的有280人。”金福成自豪地说。
金家屯和其他传统宗族村落一样,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名叫金玉慧。
记者到访时,他正在用苞米叶子生火。
记者之所以来到金玉慧家,是因为他保存着《金氏宗谱》,并对家族历史有所了解。
据金玉慧讲述,金家屯的村民们,一直口耳相传自己是鳌拜的后裔。
但长期以来缺乏确凿证据,连金家人自己也对这一说法半信半疑。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定居黑龙江多年的金姓老人回金家屯探亲,向当时的家族负责人金福元(金福成的族兄)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
这位名叫金中天的老人,是金福元的曾祖父辈,曾在伪满时期的奉天府警署任职。
他利用职务之便,查阅了沈阳故宫内的皇室档案。
金中天突然心生一念,忆起金家屯流传的家族传说,觉得这是个验证自己是否为鳌拜后裔的良机。
出乎意料的是,他在沈阳故宫的档案中,意外发现了他们这一支系的详尽早期家谱。
金中天仔细抄录了,档案中与自己家族相关的信息,确认了自己身为鳌拜后人的身份后。
金中天开始深入研究鳌拜的历史,结合口耳相传的家族故事,一个完整的家族史在他心中逐渐成形。
到了八十年代,年迈的金中天决定,为家族做一件大事——编纂族谱。
金中天向金福元提出这个想法后,金福元也认为此事势在必行。
于是,两人共同制作了包含文字和图表的《金氏宗谱》,文字采用毛笔行书,虽为白话文,却颇具古风。
如今,这部宗谱已存放三十年,纸张泛黄,更添古朴之感。
宗谱序言开篇写道:
“我金家祖先,元明以前已难以考证。
据载,清朝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鳌拜乃我辈先祖,尊为一世祖,原属镶黄旗。
康熙八年,因结党营私、扰乱朝政等罪名被革职。
一代托孤功臣,辅政仅八年便因权高震主而遭此下场。
历代帝王皆有此行,功过是非,无需赘述。”
显然,鳌拜的后人对先祖的罪名并不在意,认为其遭遇与历代皇帝诛杀功臣无异。
那么,鳌拜当年被诛的真相究竟如何?
其后人,又是如何逃至庄河的呢?
鳌拜出身于满洲苏完部瓜尔佳氏,其叔父费英东,是努尔哈赤早期的追随者之一。
八旗制度确立后,瓜尔佳氏被归入镶黄旗。
鳌拜勇猛善战,在皇太极时期立下赫赫战功,逐渐成长为手握重兵的大将。
在满洲时期,努尔哈赤的诸子分别领导着八旗。
例如皇太极掌管正黄旗与镶黄旗,而多尔衮则指挥正白旗与镶白旗。
因此,镶黄旗的将领鳌拜,作为皇太极的直接下属,深受其信任。
皇太极逝世后,皇位之争爆发于皇子豪格与皇弟多尔衮之间。
多尔衮势力庞大,皇太极诸子无人能敌。
在此紧要关头,鳌拜联合索尼、谭泰等两黄旗出身的重臣,共同发誓要拥立皇太极的后裔为帝。
随后,两黄旗与多尔衮的两白旗之间紧张对峙,几乎爆发冲突。
最终,双方妥协,决定由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担任摄政王。
多尔衮摄政后,对曾阻碍他夺位的鳌拜心怀戒备,多次图谋加害于他。
然而,当时清廷战事频繁,鳌拜作为战功赫赫的武将,多次以战功抵消死罪,仅受降职罚俸的处罚。
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亲政,鳌拜迎来了仕途的转机。
顺治对鳌拜极为倚重,甚至在临终前将年幼的康熙托付给他,使其成为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这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迈体弱,遏必隆与鳌拜同属镶黄旗,唯有苏克萨哈能与鳌拜相抗衡。
苏克萨哈常与鳌拜意见不合,两人矛盾逐渐加深,但鳌拜的势力更为强大。
康熙十四岁后,亲政之事被提上日程。
然而,鳌拜却对交出权力表现出强烈的抗拒,似乎已忘却了当年辅佐顺治的初心。
苏克萨哈似乎有意挑衅鳌拜,主动提出辞去辅政大臣之职,交出权力。
这激怒了鳌拜,他强行要求康熙处死苏克萨哈。
面对鳌拜的强势,康熙无力反抗,只得同意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
但此事,也让康熙下定决心要铲除鳌拜。
终于,在康熙十六岁时,他先将鳌拜的亲信调离京城,然后派遣自己的亲信,接管了京城卫戍部队。
随后,在武英殿内预先安排的摔跤高手成功将鳌拜擒获。
紧接着,朝廷对鳌拜的同党进行了清算,或处以死刑,或予以赦免。
其中,鳌拜的亲属多人遭遇不幸。
而他本人,因康熙帝念及他对祖父的忠诚,得以幸免一死,被囚禁于天牢,但最终还是在狱中离世。
那么,大连地区的这支鳌拜后裔,究竟源自何处?
原来,他们的先祖尔坠,是鳌拜的孙子,早年定居于此。
在鳌拜被捕之际,尔坠正在辽宁岫岩地区负责税收事务。
得知祖父在京城的遭遇后,他立即带领十余名家属放弃官职,向南逃亡。
经过65公里的奔逃,尔坠认为已脱离危险,于是停下脚步。
他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四面环山的荒凉之地。
但这里土地肥沃,且有河流经过,于是他决定在此隐居。
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金家屯。
尔坠的后代,从此在金家屯务农为生。
或许是为了掩人耳目,或许是年代久远导致的记忆模糊,尔坠的四个儿子分别取名为“编头”、“七十三”、“苏合纳”和“留明”,这些名字显得颇为奇特。
然而,尔坠一家,并未完全逃脱朝廷的注意。
康熙帝,最终发现了他们的踪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帝可能已平息怒火,对尔坠仅给予革职处分,未再追究。
由于背负罪名,尔坠一脉一直游离于统治集团之外。
到了第六代,这一家族开始改姓金。
他们与大多数农家一样,没有编修家谱的意识,家族历史仅靠口耳相传。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金中天和金福元才根据沈阳故宫的档案和家族传说,整理出一本家谱。
但这份家谱的可靠性尚存争议,因为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史料记载,还需要出土文物作为佐证。
幸运的是,在整理家谱后不久,他们便找到了这样的文物证据。
据传,一位县级历史教师,偶然间经过金家屯,猛然间在村边小河的石桥上,发现了一块刻有铭文的石板。
这块石板上雕琢着双龙图案,并刻有满、蒙、汉三种文字的铭文,与其他石块共同构筑成了桥梁。
教师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件文物,随即与大连知名历史学家瀛云萍取得了联系。
瀛云萍,作为东北民族史领域的权威,闻讯后迅速抵达金家屯。
经过仔细鉴定,确认该石板实为历史人物尔坠的墓碑。
这一发现,也证实了金家屯村民确为鳌拜的后裔。
且据瀛云萍的研究,金家屯是鳌拜后人唯一的聚居村落。
然而,鳌拜的后代,并非仅限于金家屯这一支脉。
当年,除了尔坠等逃离京城的后代外,留在京城的鳌拜子孙中也有幸存者,他们后来还被重新赐予了贵族爵位。
查阅《清史稿》可知,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赐予了鳌拜后代一等男爵位;
而雍正五年,雍正帝则恢复了鳌拜的一等公爵位,由鳌拜之孙达福承袭。
达福居住于京城东堂子胡同,与务农于庄河的鳌拜另一孙子尔坠,形成了鲜明对比。
乾隆年间,鳌拜后代再次被降为男爵。
直至清朝灭亡,鳌拜家族这一支的末代男爵名为锡惠,是鳌拜的八世孙。
锡惠及其长子,均病逝于日占时期。
其后,锡惠的二子在钟鼓楼附近租房居住,家族逐渐衰落。
至鳌拜十世孙时,其嫡支改姓苏氏。
意味着鳌拜的后裔中,既有姓金的,也有姓苏的。
在查阅完族谱后,记者不禁好奇,既然整个村庄都是鳌拜的后代,那么村民们是否有着与其他村庄不同的特点?
毕竟,在影视作品中,鳌拜常被描绘为孔武有力的武将形象。
史书记载也表明,即使晚年,康熙仍需埋伏多名少年摔跤手,才能将其制服。
对此,金福成笑着回答。
金氏家族自尔坠时期,便以务农为生。
因背负罪责,昔日的显赫排场早已不再。
历经十二代更迭,金家庄已与周遭村落无异。
“若说有所不同,那便是村中少年多有从军之志,或许这份尚武精神,仍潜藏于我们的血脉之中。”
金福成,略带遗憾地补充道。
遗憾的是,满族语言在村里未能得以传承。
他幼时尚能见到通晓满语、识得满文的老人,而今这样的技艺已失传。
金家屯人,对自身身份的认知经历了变迁。
上世纪八十年代,瀛云萍前来考察时,曾向金福元借阅金氏家谱,却遭婉拒。
金福元当时心存顾虑,称:“吾辈乃罪臣后裔,家谱不宜示人。”
时至今日,金家人虽已放下过往的顾虑,却又面临新的无奈。
金玉慧坦言,每当读到“少年康熙智斗鳌拜”的故事,心中便五味杂陈。
至于荧幕上鳌拜的形象,更是让金家屯人感到无奈。
金福成认为,影视剧中将鳌拜刻画得过于单一,仅展现其粗暴贪婪的一面。
这种脸谱化的描绘,恐怕与事实不符。
他也坦言:“毕竟时光荏苒,数百年前的先祖是功是过,后人难以妄加评判。”
在金家屯,上百户人家中鲜见紧闭的房门。
金福成解释说,屯中居民亲如一家,彼此间皆是亲戚,从未发生过治安事件。
因此,大家白天通常不锁门,只愿继续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平安顺遂便是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