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197),刘备被吕布击败,失去了立足之地下邳、徐州,妻女均被吕布俘虏 ,他只得率残部前去投奔曹操。
谋士程昱对曹操说:“刘备有雄才大略又甚得人心, 绝非长久屈居人下之辈,不如趁早将他除掉”。曹操回答说:“方今正是收揽天下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去天下人心,决不能干这个得不偿失的事”。
曹操把程昱的话告诉帐下首席谋士郭嘉,问他有何看法?郭嘉说:“程昱说的没错,但是明公提剑起义兵,为天下百姓除害,诚心诚意招揽豪杰之士,共举大事,还担心人家不肯来。现在刘备堪称英雄,穷途末路之际前来投奔,假如您把他杀了,将会背上“害贤” 恶名,会使天下英雄、智能之士骤起疑心,裹足不来,重新选择主人,那么还有谁辅佐明公您平定天下呢?除掉一个人之后患,却毁坏了四海之声望,此乃安危变化的枢机,万不可犯糊涂啊”。曹操听了呵呵一笑说:“你说得很有道理,甚合吾意”。
不过,后来刘备与曹操交恶,两人撕破脸大打出手,确实给曹操造成了很多麻烦,那么就事论事说之前他是否应该采纳程昱的建议趁刘备羽翼未丰之际把他杀掉呢?明清之际学富五车的大儒王夫之(船山先生)不这样看,他赞同曹操的做法。
船山先生认为,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譬如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孙坚撺掇张温刺杀董卓,王衍欲杀石勒,张九龄建议唐玄宗除掉安禄山等等,都和程昱劝曹操趁早除掉未来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刘备之事非常相似。而且从后来发生的情况看,范增、孙坚、王衍、张九龄等人担心的事都一一应验了。
但如果事先直接除掉这些具有潜在威胁之人就不会发生后患了吗? 情况并非如此,譬如新莽末期,绿林军扶植的更始帝刘玄杀害了威望卓著的大将军刘縯,最终他的政权最终还是没保住;曹魏后将军牛金能征善战,遭司马懿忌惮下毒致死, 可牛金的后人还是做了皇帝(史载晋元帝司马睿是恭妃与牛姓小吏私通结晶,牛小吏正是牛金的嫡系后裔)。所以熟读经史、深谋远虑的郭嘉劝曹操勿杀刘备,以免落下个“残害贤良”的恶名,曹操本来就想这样,遂笑着表示赞同,这是有远见卓识的智者所讲的话,不是鼠目寸光的凡夫俗子所能揣测的。
一个人若想成就宏图大业,主要看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有没有拔山吞海的胸襟,当然也不能期望天下人皆庸碌之辈而唯独自己独步当世。如果具备成就伟业的禀赋、能耐,那么即使有英雄挡道,也不会难倒我。有能耐就到沙场上去较量,如果没那能耐, 即使用小人伎俩谋害了一两个英雄,你怎么知道上天不会再造几个英雄豪杰与你竞争呢? 正如王船山所说:
“起于纷乱之世而欲成大业,非能屈天下之英雄,不足以建非常之业”。《读通鉴论》
忌惮英雄而偷偷把他杀害了,那么他的锐气也就随之沮丧消散了,只想做天下庸碌之辈的统治者,如果再遇到重新崛起的英雄人物,则会神情沮丧、心智迷乱而无法应对。这样的蠢事,就连被揶揄斥责为“奸雄”的曹操都不屑去干,更何况是仁德有道的圣明君主了。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刘备反曹,真刀实枪地与之厮拼,“操心悔之而不惧”,虽然后悔借兵给刘备,让他带兵远走,但心里并不惧怕他,因为他知道刘备不是自己对手,这也是自信满满的曹操用不着暗害刘备的原因所在。
无独有偶,赤壁之战后,大败亏输的曹操率残军退回北方,刘备赴江东迎娶孙权之妹,真实用意其实是“借荆州” ,周瑜、吕范都认为刘备是一代枭雄,劝孙权把他扣押起来,周瑜甚至怂恿吴主趁机痛下杀手,以永绝后患,孙权同样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放刘备返回荆州继续结盟共抗曹魏,这也算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