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七旬老汉来到部队驻地:报告首长,任务已完成,请指示

丁一丁北 2024-12-08 22:28:54

1996年大年三十的夜晚,辽宁本溪某集团军炮兵团驻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在战士们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进了休息室。团长和政委闻讯赶来,还未开口,这位七旬老人便颤巍巍地站起来,向首长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报告首长,任务已完成,请指示。"

休息室内一片寂静,战士们困惑地看着这位突然造访的老人。他是谁?为什么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独自前来?更令人不解的是,他说的"任务已完成"究竟是什么任务?这一切,都要从48年前那个血与火的年代说起……

一、血染长城下的生死抉择

1948年深秋,晋察冀大地上战火纷飞。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在这片土地上投入了重兵,妄图以数量优势消灭解放军主力。

就在这个时节,解放军三十团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为了配合主力部队的战略转移,他们必须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转移至安全地带。可谁知道,这一次的行军竟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那是个阴云密布的傍晚,三十团在穿越一段古长城时,突然遭遇了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军的主力部队。双方都没有料到会在这里相遇,一时间剑拔弩张,却又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团长李德山面色凝重地望着对面的敌军,他很清楚,己方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而对方却有整整一个军。若是恋战,必定会造成重大伤亡。

"让三营八连留下断后!"李团长下达了这个艰难的命令。八连官兵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深知这个任务的份量。

八连二排长常孟兰接到命令时,立即带领一个7人小班担任最前沿的掩护任务。他们占据了古长城下的一处废弃碉堡,这里地势险要,可以有效阻击敌人的进攻。

天色渐暗,主力部队开始悄然撤离。常孟兰和他的战士们在碉堡内严阵以待,枪口对准了每一个可能的进攻方向。

突然,一发照明弹在空中炸开,照亮了整个战场。国民党军队发现了解放军主力撤退的迹象,立即发起了猛烈进攻。敌人的机枪扫射声不断,手榴弹在碉堡周围炸开,泥土和碎石四处飞溅。

常孟兰带领战士们凭借有利地形,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他们节省着每一颗子弹,等待着撤退的号令。八连长临走时说过,等部队安全到达后,会在山那边吹响撤退的号声。

夜色越来越深,枪声渐渐稀疏。常孟兰和战士们竖起耳朵,期待着那个约定的号声。可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那声号令始终没有传来。

"首长,子弹快用完了!"一名战士低声报告。常孟兰知道,他们已经无法在这里坚持太久。可是没有接到撤退命令,他们就必须死守阵地。这是军令,也是战士的使命。

就在这时,敌人发起了最后的冲锋。密集的子弹打在碉堡的石壁上,火星四溅。常孟兰看着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却始终听不到那声期待已久的号声......

二、残酷战场上的生死离别

战事越发激烈,敌军的炮火将整个战场照得如同白昼。常孟兰所在的碉堡已经被炮火轰塌了大半,七人小班只剩下了三个人。

"班长,最后一个弹夹了!"战士小王将打空的步枪丢在地上,抓起了一把手榴弹。这是他们最后的武器储备。

约定的号声依然没有响起,但敌人的进攻却越来越猛烈。一发炮弹直接命中了碉堡的顶部,巨大的爆炸声中,碎石如雨点般砸落。战士小王和老李当场牺牲。

失去了战友的掩护,常孟兰不得不离开这个已经不能再藏身的碉堡。他背起最后一挺机枪,在夜色的掩护下开始了艰难的突围。

敌军的搜索小队像梳篦一样在战场上搜寻,常孟兰只能在断壁残垣间小心翼翼地穿行。每一步都可能踩到敌人的地雷,每一个转角后都可能遇到敌人的哨兵。

古长城下的这片区域,到处都是敌军的巡逻队。常孟兰不得不在一处山洞里躲避了整整两天,直到敌人的搜索队渐渐撤离。

这两天里,常孟兰一直在仔细倾听,希望能够听到那个约定的号声。可是除了呼啸的北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响。

终于等到敌人撤离,常孟兰开始沿着预定的路线寻找部队。可是,当他赶到约定的集合地点时,却只看到了一片狼藉的战场。

寒风中,常孟兰在战场上找到了几具牺牲战友的遗体。他们都是八连的战士,有的还保持着端着枪的姿势。看来,在撤退的路上,战友们遭遇了敌人的伏击。

常孟兰不敢在这里停留太久,因为敌人随时可能返回。他只能在战友们的遗体旁躬身默哀,然后继续向北搜寻部队的踪迹。

接下来的日子里,常孟兰走遍了附近的每一个村庄,询问每一个可能知情的村民。可是,没有人知道三十团去了哪里。有的村民说,他们看见一支部队向北转移了;有的说,部队已经向东突围了。

冬天越来越冷,常孟兰的伤腿在寒风中隐隐作痛。那是在突围时被流弹擦伤的,至今还未完全愈合。没有药品,没有食物,他只能靠吃野果和村民的接济活了下来。

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常孟兰依然没有找到部队的踪迹。他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暂时回到老家养伤,等待战事平息后再继续寻找。

临走前,常孟兰最后一次站在那个破碎的碉堡前。这里,曾经有他的七个战友并肩作战;这里,他们等待着那个始终未能响起的号声。

三、寻访老部队的艰辛历程

1949年春天,常孟兰回到家乡后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每当听说哪里有部队驻扎,他就背着简单的行囊前去打听。

第一次北上寻访是在1950年初。常孟兰听说有支部队在北平驻扎,可能与三十团有关。他徒步走了十多天,终于到达北平城。可惜,那里的部队并非他的老部队。

就在这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有消息传来说,三十团可能已经开赴朝鲜战场。常孟兰立即动身前往东北,想要打听部队的下落。一路上,他经常能遇到开往朝鲜前线的军列。每到一处,他都要仔细询问是否有人知道三十团的消息。

东北的严寒让常孟兰的老伤腿更加疼痛,但他依然坚持着。在沈阳火车站,他遇到一位转业军人,说在朝鲜战场上见过三十团的番号。这个消息让常孟兰振奋不已,可当他准备打听更多细节时,那位军人却已经离开了。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常孟兰再次踏上寻访的路途。这一次,他来到了河北邯郸。当地有个老兵说,三十团在战后可能改编成了炮兵部队。常孟兰立即沿着这条线索追查,可最终还是没有结果。

日子一天天过去,常孟兰的头发开始变白,但他还是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年春节和八一建军节,他都要外出寻访。家里人劝他别再折腾,可他总是摇摇头,默默收拾行装就走。

一次返乡途中,常孟兰在火车站遇到一群正在服役的年轻军人。他们听说老人的故事后,主动帮他打听消息。可是,随着部队多次改编,三十团的番号早已不复存在。

常孟兰的寻访足迹遍布晋察冀。他去过当年战斗过的古长城,那里的碉堡已经坍塌;他去过撤退时经过的山路,荆棘已经遮住了小径;他去过战友牺牲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农田。

每到一处,常孟兰都要停下来,仔细回忆当年的情形,希望能找到一丝线索。有时他会遇到一些老乡,他们还记得当年解放军在这里战斗的情景,但对部队的去向却都说不清楚。

1970年代,常孟兰的儿子参军入伍。他托儿子帮忙打听老部队的消息,可是部队的档案资料中找不到任何相关记载。三十团就像一片落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日历一页页翻过,常孟兰依然在寻找。他的背影在乡间小路上,在火车站台边,在军营大门外,成为了一道特殊的风景。当地人都知道,这是一位在寻找老部队的老兵。

四、命运的转折点

1984年的一天,常孟兰的老家来了一支解放军部队。这支部队准备在村外建立一个训练场,消息传来,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第二天一早,常孟兰就出现在了工地上。他默默地帮着战士们搬砖运水,整理场地。战士们都叫他"老常",以为他只是个热心的乡邻。

一天中午休息时,一位年轻的战士看到常孟兰在啃冷馒头,便把自己的热饭分给了他。闲聊中,常孟兰说起了自己当年在三十团的经历。那个战士立即向连长报告了这件事。

连长立刻找到常孟兰详细询问。常孟兰说起了1948年那个雪夜,说起了等待未响的号角,说起了四十多年的寻找。连长仔细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并向团部作了汇报。

这个消息很快就惊动了军区首长。首长们调阅了大量历史档案,走访了多位老军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6年初,他们终于在辽宁本溪找到了一支疑似三十团改编的炮兵部队。

得知这个消息后,常孟兰没有等待组织安排,执意要自己去寻找。那时他已经七十多岁,腿脚不便,可还是执意要亲自去看看。

1996年大年三十那天,常孟兰独自来到了本溪。他在小镇上打听到部队的具体位置后,顾不上休息就往前赶。东北的寒冬异常严峻,大雪纷飞中,老人的身影在山路上摇摇晃晃。

就在距离部队还有五里路的地方,常孟兰体力不支,倒在了路边。正巧这时,炮兵团的后勤车队经过此地,发现了这位衣着单薄的老人。

战士们赶紧将老人扶上车。当他们问及来意时,常孟兰只说了一句:"我是来找我的老部队的。"战士们立即调转车头,将他送到了团部。

在团部休息室里,常孟兰坚持要见团首长。值班人员看他情况特殊,就通知了团长和政委。谁也没想到,这位风尘仆仆的老人,竟然是他们寻找已久的三十团老战士。

常孟兰终于找到了心心念念的部队,他要向首长报告:那个未能完成的掩护任务,那个始终未响的号角声,那些战死的战友,他们等待了整整四十八年的答案,终于有了着落。

五、跨越半世纪的战友重逢

炮兵团的餐厅里,一场特殊的团年饭正在进行。团长特意安排常孟兰坐在主位,战士们簇拥在老人身边,听他讲述那段尘封的往事。

"那天晚上,我们七个人死守在碉堡里,一直在等待撤退的号声。"常孟兰的声音有些哽咽,"可是那个号声始终没有响起。"

团长拿出一本泛黄的老档案,轻声说道:"常老,我们找到了当年的一些记录。八连在撤退途中遭遇了敌人的伏击,号兵不幸牺牲了。"

四十八年的疑问,在这一刻终于有了答案。常孟兰站起来,向在场的所有人敬了一个军礼:"报告首长,掩护任务已经完成,请指示!"

团里马上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经过查证,常孟兰确实是三十团的老战士。部队首长立即向上级报告了这个情况。

很快,军区首长亲自来到团部看望常孟兰。首长握着老人的手说:"常老,您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等了整整四十八年啊!"

这件事在部队里引起了强烈反响。团里专门把常孟兰的事迹写进了部队史,将他的照片挂在了荣誉室的墙上。荣誉室里还专门辟出一个专柜,陈列着常孟兰当年在战场上用过的那支步枪和军帽。

新年过后,组织上为常孟兰恢复了老兵待遇,还要给他安排更好的生活条件。但老人婉言谢绝了这些安排,他说:"找到部队,报告完任务,我就心满意足了。"

临走那天,常孟兰特意来到团部的训练场。他看着整齐列队的年轻战士们,又一次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战士们整齐地回礼,军礼的声音在训练场上回荡:"首长好!"

回到老家后,常孟兰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不接受组织的照顾时,他总是摇摇头说:"我只是个普通战士,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每年八一建军节,炮兵团都会派人来看望常孟兰。战士们都知道,在团史馆里,有一个永远也不会完结的故事:一个老兵,为了一个迟到的军令,坚持了整整半个世纪。

199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常孟兰的事迹。新闻播出后,全国各地的观众都被这个感人的故事所打动。无数人给电视台写信,表达对这位老兵的敬意。

可这时的常孟兰,已经回到了他的小村庄,依旧过着平静的生活。每天早晨,他都会准时起床,穿上那件褪色的老军装,在院子里站成标准的军姿。

1 阅读:14

丁一丁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