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侄子和侄媳妇,真没想到,他俩竟然没有见过毛主席

盐选历史 2025-02-18 09:19:43

这是毛主席的侄子和侄媳妇一张合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俩竟然没有见过毛主席......

1935年,正值国共内战如火如荼之时,贺麓成在赣南的一个小山村里呱呱坠地。然而,他的到来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少喜悦,因为父亲毛泽覃正在前线浴血奋战,母亲贺怡也随时面临着敌人的搜捕。就在贺麓成出生后的第三个月,噩耗传来,父亲毛泽覃在作战中英勇牺牲。为了保护贺麓成的安全,贺怡不得不忍痛将他寄养在亲戚家中,并改名为贺麓成,隐去了“毛”姓,以逃避敌人的搜捕。

就这样,贺麓成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贺麓成才得以与母亲贺怡团聚。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这个苦命的孩子。仅仅三个月后,贺怡在寻找毛泽东爱子小毛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身亡,贺麓成也身受重伤,左腿骨折。从此,贺麓成彻底失去了所有亲人的怀抱,成了孤儿。

幸运的是,贺麓成还有姨妈贺子珍和舅舅贺敏学的关爱。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贺麓成逐渐走出了阴影,开始重新面对生活。姨妈贺子珍和舅舅贺敏学对贺麓成寄予厚望,他们常常教导贺麓成:“不要背着父辈的牌子,要像普通人的孩子一样,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这句话,成了贺麓成一生的座右铭。

贺麓成没有辜负姨妈和舅舅的期望。他自幼聪颖过人,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52年,贺麓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化专业。在大学期间,他依然保持着勤奋好学的精神,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还自学了多门外语。毕业后,贺麓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身国防科研事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导弹工程师。

在导弹科研领域,贺麓成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毅力。他埋头钻研导弹专业知识,翻译了数百万字的导弹技术资料,拟制了数十本导弹图纸。面对重重技术难关,贺麓成从未退缩过。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导弹专家,却从未见过自己的大伯父——毛主席。其实,贺麓成若想见毛主席,应该很容易。毕竟,他的身份摆在那里,只要提出要求,相信没有人会拒绝。但是,贺麓成却从来没有提出过这种要求。他深知,自己的成就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而不是靠父辈的光环。他更明白,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浪费在见自己的侄子这种小事上。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在拟订亲属守灵名单时,李敏想到了贺麓成。就这样,贺麓成终于见到了大伯父的遗容,但此时已是天人永隔。这一见,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和痛楚。

尽管贺麓成在导弹科研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他住着一套面积不大的旧楼房,经常和群众一起排队等公共汽车。他从不炫耀自己的身份和成就,总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他的同事和朋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贺”或“贺老师”,而他也乐在其中。

0 阅读:15
盐选历史

盐选历史

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新史学之兴起,正在吾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