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依据权威资料编写,内容真实可靠,文末详细列出了文献来源并附有截图,敬请查阅。
1965年4月,谷牧被提拔为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
10月,谷牧赴四川进行调研,旨在该地召开会议,传达关于三线建设的核心精神。
调研期间,谷牧与调研地的工农代表及基层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
了解三线建设基本情况后,决定于成都召开工作会议。
【会场见到彭德怀】
工作会当日,谷牧在大三线建委主任李井泉陪同步入会场,台下已座无虚席,汇聚了工农代表、四川省委及成都军区干部等各界人士。
谷牧入场后,台下掌声雷动。他环视与会者致谢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此人的现身令谷牧颇感意外,他随即不顾一切走下台,向对方言道:
您为何也来了?请勿参会,安心休息。会议要点,我稍后会向您详细汇报。
台下就座者乃彭德怀本人。他端坐其间,身份显露无遗,保持原有中心思想,用词精准,且符合字数与格式要求。
彭德怀自1959年7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后,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彭德怀致信中央,表达愿参与工作、贡献国家的意愿,随后被调任四川,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之职。
谷牧让彭老总先回休息,自己稍后单独汇报,此举背后有因。
彭老总为著名功臣,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均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按理应受高度赞誉。
尽管当前职位有所下降,但按资历论,理应谷牧向他汇报工作,而非他坐在台下聆听谷牧的演讲。
彭老总并无此等忧虑,无论是在会场聆听讲话,还是听取谷牧单独汇报,于他而言均无碍。
彭老总从不自恃功绩,尤为尊重知识分子。
彭老总擅长军事,但国家建设更多需依赖知识分子。
彭德怀理解谷牧的好意,但作为大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鉴于建委主任将指导三线建设工作,他理应亲自到场参与。
彭德怀向谷牧转述了那些话,谷牧并未强求。正欲转身继续演讲时,他突然停下,转身邀请彭德怀一同上台就座。
彭德怀摇头表示座位无碍,随后笑对谷牧说:“当下非论资排辈之时。”
谷牧无法说服彭老总,遂重返主席台,继续其发言。
当天,谷牧详细汇报了在四川调研期间发现的诸多问题。他做事细致,故能察觉诸多当时未被重视的问题。
谷牧在台上热情演讲,彭德怀于台下聚精会神地聆听,两人互动专注,演讲者讲得投入,听者听得仔细。
谈及关键问题时,彭老总异常专注,亲自在工作记录本上仔细记录讲话要点。
当天会上,谷牧针对三线建设提出要求,尤其强调工厂搬迁。鉴于国际形势,我国需继续将重要工厂迁移至大西南腹地。
然而,搬迁会导致原工厂职工面临诸多生活难题,故部分工厂对此积极性不高,存在抵触情绪。
部分工厂盲目进行搬迁,即使某些工厂并不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也被要求迁移,这种做法缺乏合理性。
谷牧明确指出,当前首要任务是搬迁,但必须坚决避免忽视搬迁及‘一窝蜂’式盲目搬迁的现象。
谷牧的发言获在场人员认可,会场随即爆发出热烈掌声。
【谷牧看望彭德怀,畅聊工作】
讲话毕,谷牧亲送彭老总离去,而后寻至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李井泉处。
李井泉参与南昌起义、长征及抗日战争,1930年起任红三军团第一、三补充师政委,是资深革命者。然而,其地位始终低于彭老总。
彭老总到来后,未因昔日地位而摆架子,对三位领导极为尊敬。
日常工作中,若有时间,必定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赴大西南前,中央邀彭德怀参与建设,他犹豫道:“我专长军事,工业生产非我所长。”
彭德怀心有顾虑,恐难胜任新职,遂向毛主席请愿赴农村调研。经毛主席决断,终命彭德怀前往大西南履职。
抵达大西南后,彭德怀频繁前往工地与工厂,几乎日日不辍。
常与一线工人交流,借此获取国家建设实际状况的第一手信息。
谷牧闻李井泉所言,深感钦佩。历经诸多风雨,彭老总仍心系国家,无私无怠,令人敬仰。
当晚,谷牧决定临时探访彭德怀驻地,以示慰问。
见谷牧来访,彭德怀直言当前情形下来访不妥,恐招致非议,望避免引人闲话。
谷牧未因故返回,直接前往彭老总房间。他对彭老总的敬重,超乎寻常。
当晚与彭德怀交谈时,谷牧直奔主题,全程聚焦于三项建设,未涉及其他客套内容。
谷牧了解彭德怀来访前已深入调研农业建设,且一直关注农村发展问题。
彭德怀建议谷牧,三线建设时应兼顾农业,确保全国人民温饱,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重点。
谷牧对此表示赞同,告知彭老总:农业乃国之基石,建设时需兼顾水电系统,因水电建设乃农业发展之根本。
谷牧提及此事,彭老总随即翻开笔记本记录。他告知谷牧:“建厂初期,我们未考虑水电系统,但建设中发现其至关重要。”
谷牧随后对彭德怀说:“初期就应预见这些问题,我将转交国家建委处理。感谢你们为国家建设所做的无私贡献。”
当日,谷牧与彭德怀深入交谈,话题主要围绕工作展开,鲜少偏离此范畴。
谷牧深知彭老总一生奉献国家与人民,故对他最大的尊重是诚恳交流工作,拒绝浮夸。
最终,谷牧委任彭德怀负责三线建设后勤指挥,彭德怀热切请愿赴前线。谷牧劝阻道:“您年岁已高,前线辛劳,还是在机关统筹指挥为宜。”
彭德怀指出,战争需靠我们军人,但国家建设则需依赖这些知识分子。
【无论何时都不改革命者的作风】
谷牧离去不久,彭老总随即着手展开自己的工作。
彭总在四川期间,生活和工作中均展现出过硬作风,与昔日艰苦革命岁月保持一致。
西南局当时专为彭老总配备了一名厨师,负责其日常饮食安排。
每次厨师小刘询问彭老总想吃什么时,彭老总总是简洁回复:“有何即食何。”
小刘欲为彭老总改善伙食,遂每日晨起备煮豆浆、蒸馒头等稀缺食物。午晚餐则备两菜一汤,或包饺子、馒头,确保饮食多样。
每次见伙食,彭老总对小刘道:“你做饭如此好,我于心不忍。全国五亿农民,不知何时能过上我现今的生活。”
1966年3月,彭德怀元帅赴西昌螺吉山展开工作考察。
当地有座高山牧场,为彭老总此次调研目的地。因海拔甚高,警卫建议彭德怀出于安全考虑,不宜前往。
彭德怀坚持实地考察,遂于3月28日不顾路途艰险,轻装简行,亲自登上西昌云雾缭绕的螺吉山进行察看。
中午,牧场领导邀彭德怀于食堂用餐。饭菜上桌,彭德怀一瞥便明,虽未言语,却心知此乃专为他备下的餐食。
离行之际,随行人员依照规定,每人缴纳二角作为彭德怀等十人的伙食费用。
当晚,彭德怀详询交费标准,得知每人两角后,次日即致信西昌螺吉山畜牧场党委书记田兴成。
信述:“田同志,今在你处用餐,每人贰角费用甚低。六斤肉共七角一斤,即四元二角,加其他饭菜,至少十元方合理。已付贰角外,再补八元,请收。企业须严核制度。”
收到彭老总的补缴款,对方未再拒绝,深知彭老总工作严谨,接受款项方显对其尊重。
《彭德怀言于谷牧:战事赖我等,建设需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孙琳报道。
时代在线2010年6月1日报道,专访谷牧之子刘会远,谈及父亲的时代已然落幕。
凤凰网2006年12月30日报道,1965年后的彭德怀拒绝了毛泽东邀其“出山”的提议,坚守个人立场。
《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三线》由王春才著,1989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详细记述了彭德怀元帅在三线建设时期的经历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