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毛主席返京停留丰台,单独交代李德生:秘密调动一个师到京

孔甲丙今说史 2024-10-02 02:10:05

1971年9月12日,毛主席结束了历时29天的南巡,秘密乘坐专列火车返京。下午,专列即将抵达丰台,毛主席突然下令要求停车,并要求中央办公厅通知李德生、纪登奎、吴德、吴忠四人尽快登车会谈。

这场会谈进行了不短的时间。在列车并不算宽阔的车厢里,毛主席围绕着庐山会议和建国后几十年里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并且点评了自己这一次南巡期间遇到的问题;

就在会谈的末尾,毛主席忽然单独留下了李德生,并交代给他一个任务:从驻河北的队伍当中,秘密调动一个师前往北京南口地区待命。

收到这个秘密任务后,李德生马不停蹄地立刻回到了军区调动部队。在这之后,他又赶往人民大会堂,参与了周总理主持的会议,一直忙碌到了深夜。

在当时那个特殊时期里,能够得到主席的密令去调动部队前往首都,其背后得到的信任不言而喻。那么,这个李德生,究竟是为什么,得到了主席的如此“青睐”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要从李德生的出身开始寻找——

一、艰苦的岁月

在大别山的深处,有一个毫无名气的小山村,那就是河南省陈店乡的李家洼村。这里民风淳朴,条件简陋,村民们大都“靠天吃饭”,李德生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农家庭当中。

贫穷,让李德生早早地“长大”了。从记事起,李德生就跟着父母一起干农活,小孩子没什么力气,李德生就跑去给别人家放牛,小小的身影骑在牛上,在草地里奔波一整天,也不过能换来勉强果腹的一日三餐。

1928年6月,红军在当地建立了苏维埃政府,12岁的李德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到了“平等”“自由”的新思想,他很快加入其中,并被选为当地儿童团的团长,带领着当地的孩子们积极地投身于革命当中。

在当时,儿童团需要帮着革命工作者带路、送信、打掩护,李德生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勇敢,一次又一次优秀地完成了任务,让当地的革命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14岁时,李德生如愿加入了红军队伍。因为有着丰富的儿童团作战经验,上级安排他成为了前线的一名传令兵。

当时,由于通讯不发达,传令兵要不断穿梭在前线和后方的枪林弹雨当中,替首长分毫不差地传达命令,甚至于如果首长负伤,传令兵还要想方设法地替首长下达正确的命令,同时将前线的情况及时传达回后方,任务极为艰巨;

不仅如此,反复在前线和后方来回,对传令兵的体能要求也非常高,可在休息时,传令兵的伙食却和其他战士没什么区别,因此,传令兵的任务显然比其他战士更为艰苦。

这样的“苦差事”,为李德生磨砺出了一副坚强的意志:在当时,由于当时的错误处理,表现优异的李德生却遗憾地失去了党籍;然而,李德生始终坚持跟随着革命队伍前进,他知道,总有一天,党会还给他一个清白。

1935年8月,李德生跟着红军队伍第一次“过草地”。当时,草地里的植物郁郁葱葱,当中蚊虫肆虐,周围危机四伏,后勤保障常常缺东少西,甚至连食物都不够,机智的李德生便每天把分给自己的青稞面和青稞粒在兜底藏上一点备用,天长日久,他逐渐攒下来了小半袋面。

没过多久,因为长征的艰难,部队就和后勤断了联系,战士们一个个都饿得眼冒金星,李德生主动拿出了自己剩下的这半袋口粮,大家每天兑水和成一锅稀面糊喝,就这样互相扶持依靠着走过了那段时光。

到了第二次“过草地”时,由于长时间长途跋涉,战士们已经十分疲惫,谁承想,走到半路,部队居然遇见了马步芳的重兵,身体虚弱的战士们,同马步芳队伍的战斗进行得极为艰难。关键时刻,是李德生和另外两名士兵想尽办法突出重围,最终为队伍带回来了援兵,解除了大部队的困境。

长征艰苦,可李德生在顽强的意志的支撑下,最终撑过了红军最艰难、也是最特殊的那段岁月,成为了一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1936年12月,部队顺利抵达陕北,李德生在师指导员的介绍下再度入党,重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二、成长的时期

抗日战争,成为了李德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李德生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更是在一二九师的几场硬仗当中表现不俗、立下了赫赫功勋:

响堂铺伏击战里,李德生指挥通讯连和特务连冲锋在前,并亲自冲锋在前,成功堵击歼灭了日军运输队伍,为后续大部队的作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关家垴大战里,李德生被分配带领队伍“坚守阵地”,为了完成任务,李德生亲自上阵,和战士们一起在阵地上坚守,枪支弹药用完了,他们就举起手里的刺刀和砍刀和敌人拼杀,等到战斗结束时已经是深夜,队伍里的刀刃都已经砍豁了口……

百团大战后,李德生升任团长。为了配合大部队收服马坊,李德生身穿破棉袄,背着柳条筐,带着其他七名战士亲自化妆成菜农,深入日军据点县城侦察,在通过地下党充分掌握了据点内的情况后,李德生率团奇袭据点,一举歼灭了盘踞县城内部的日军部队,活捉了日军特务头子清水利一,而他的这一场歼灭战,也被《解放日报》专门发表社论,评价其是“典型的歼灭战”,呼吁全军向其进行学习。

日本投降后,李德生又投身进了解放战争当中。从上党到邯郸,从“千里跃进大别山”到“进军大西南”,都有着李德生顽强战斗的身影:

解放开封时,李德生缴获敌军坦克11辆;安徽渡江后,李德生指挥队伍接连解放16座城市,消灭国民党军两万余人……

一场场战役,让李德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也让他逐渐在中共中央“有了名字”。不过,真正展露出他的作战才华的,还是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上甘岭战役后半程当中:

在接到指挥上甘岭战役的指令以后,李德生很快率领部队来到前线,并着手开始解决之前战斗中遗留下来的种种“难题”:

当时,从后勤往前线的弹药输送、伙食运送和通讯连接都是大问题,炮火连天的情况下,从后到前的运输线路经常会因为种种原因被炸毁;

李德生抵达后,将运输线路分割成无数个“五十米”,专门派人维护输送,中间还用猫耳洞间隔,无论是运输效率还是安全性都大大提升;

不仅如此,李德生还下令改变了曾经传统的“三餐供应”模式,换成了不分昼夜、不间断运送食物,保证了前线作战士兵们的体能可以得到及时补充。

上甘岭地形狭小,然而战士们却要顶着敌人猛烈的炮火而固守阵地,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战士们的安全,李德生提出了“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作战方针,阵地上只留下少量的步兵,等到敌人们冲上来时,就用炮火覆盖;而冲过炮火线的敌人,则用“坑道战”“阵地战”的方式将其解决。

在李德生的指挥下,上甘岭上的十二军最终坚守住了阵地,圆满完成了“把敌人消灭在最前线、禁止敌人前进一步”的作战目的,而李德生的名气也随之再度水涨船高……

三、特殊的工作

1969年4月,李德生作为安徽代表前往北京参加党中央的九届一中全会,并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大会末尾,由周总理公布选举名单,没想到就在刚点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主席突然打断了点名,笑眯眯地说:“李德生?谁是李德生同志?”

李德生闻言,赶快站起身,脱帽朝着毛主席敬了个军礼。毛主席仔细地打量了李德生两眼,又问道:“你多大年纪了?”

李德生不明就里,但还是响亮地回答道:“53岁!”

毛主席微笑着点了点头,这段小小的插曲就此被搁置在了一边。然而,让李德生没想到的是,就在他返回安徽没过几个月,他就又接到了来自周总理的电话,电话中,周总理告诉他中央已经将他调到北京工作,并敦促他尽快前来报到。

尽管对安徽的经济工作十分不舍,可是李德生还是毅然决然地服从工作安排。八月,李德生来到中南海,在周总理的陪同下接受了毛主席的接见。

在李德生的回忆当中,那是一段十分有趣的经历:

在他来之前,毛主席正身着睡衣、坐在椅子上读书。得到周总理的汇报后,毛主席放下书,一边和李德生握手,一边笑着说道:“李德生,我也叫‘李得胜’啊!”

原来,在红军当年转战陕北时,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毛主席曾经化用“李得胜”的名字,希望革命早日得到胜利;而在毛主席的湖南话当中,“李德生”和“李得胜”发音相同,所以,每次听到这个名字时,毛主席都总会多关注一二,李德生也因此在毛主席这里早早就“挂了名”。

在陪着毛主席回忆了几句当年的战斗经历后,两人的话题逐渐转向了正题。面对李德生,毛主席仔细地询问了他在安徽主政的工作内容,颇具深意地表示,要求他“多读书”“反复地读书”:“一遍不行,要看四五遍。”

而提到李德生的工作安排时,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同样表示,要他先管理军委办事处的总政工作,同时还要兼职负责安徽省和南京军区的工作。

如此重担,让李德生感到格外诚惶诚恐,一再推辞是否要“免掉安徽和南京的工作”。可是,毛主席却大手一挥,一锤定音地说道:“不要免,一个也不要免,你现在就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周总理看出了李德生的紧张,在一旁,用安慰的口气鼓励道:“德生同志,你不要怕,就按照主席的指示,放心大胆地工作就行。”

其实,从现在回头去翻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毛主席在当时对于李德生的工作安排,可谓是别有深意。不过,在当时,李德生并不知道毛主席“正在下一盘大棋”,而面对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信任,李德生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开始了这段辛苦而特殊的工作。

四、结语

1971年9月12日,毛主席结束南巡,专列从南方开回北京。途中,毛主席特地在丰台停留,并通知了四名工作人员登车谈话,李德生正在其中。

在丰台的专列车厢中,毛主席先是简单地讲了些有关马克思列宁思想方面的思考,这才将话题转到了庐山会议上;

当然,在提到庐山会议的同时,毛主席也对中国在建国后几十年里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并且点评了一些在这次南巡期间遇到的问题。

在会谈的末尾,毛主席突然交给了李德生一个“秘密任务”:那就是从河北调集一个师的兵力前往北京京郊南口一带待命。

身为身经百战的一名战将,李德生敏锐地察觉到,毛主席的这一任务背后,似乎别有深意,而亲自交代给他,背后也是对他的莫大信任。

所以,在离开专列后,李德生立刻回到军区,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调动部队前往京郊。在这之后,李德生又如常赶往人民大会堂,参加由周总理主持的会议,一直工作到了深夜……

其实,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于李德生的信任远不止此。在这次“秘密任务”之后,毛主席在筹备召开中央十大之时,还曾经提出副主席的人选里应当覆盖“老、中、青”三代,其中在“中”的人选,李德生就得到了周总理的提名和毛主席的首肯,最终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在这之后的日子里,身兼数职的李德生每天都过得非常紧张。为了不辜负主席和总理的期许,李德生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黎明,上午处理地方军队工作,中午短暂地休息和学习一段时间,下午又参加中央的会议。

或许,在旁人看来,李德生的工作十分繁杂,可是,在李德生自己看来,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反而是他“梦寐以求”的。就这样,他孜孜不怠地在岗位上一直工作到了退休时刻……

如今,中国已经走上了稳定平和的发展道路。而生活在阳光下的我们,也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一起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

《党史博览》2011年第12期《毛泽东为何、如何选中了李德生》

0 阅读:42

孔甲丙今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