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痒挠”的逆袭之路

怜珊聊文化 2023-02-10 21:54:03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因此,“如意”除了充当“搔杖”之外,又有记事于上的“笏”的功能,真可谓各方面都极为“如意”。

如意是汉族传统手把件,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从魏晋开始悄然走红。那个时候达官贵人,基本上是人手一如意。《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那个时候,急于融入中国的佛教,也开始引进如意,作为高僧说法的必备物品。如《高僧传·卷第十·竺昙猷三》中说:高僧竺昙猷后移始丰赤城山石室坐禅。有猛虎数十蹲在猷前,猷诵经如故。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虎头问:“何不听经?”俄而群虎皆去。后人所续写的高僧传也频繁地出现高僧手持如意。如:高僧释慧瑜手执如意于座而卒。在一些佛教场所,也会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出现。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如意在历史上来讲,对于佛教是极为重要的法器。

随着历史时代不断更迭,如意的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更加繁复多样。不过通常都少不了祥云、灵芝、团花、牡丹或山水纹等。与此同时,如意又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寓意。

在民间,亲友远行之时,就会赠送如意,意为一切顺心遂意。如意美好的寓意也出现在战场上,有些将军手持如意来指挥作战,希望能够称心如意地战胜敌人。

到了清朝,赠送如意被逐渐纳入到国家礼仪。如新皇帝登基,主持礼仪的大臣会送给皇帝一柄如意。皇帝选皇后的最后一关,也是皇帝拿着如意,看中了哪个,就把如意放在那个人手中。逢年过节的时候,王公大臣得幸入宫庆贺,也会在手上拿着一柄如意,用来表示祝贺,期望吉祥。可以说在如意出现之后,万事都有如意的参与。

0 阅读:5

怜珊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