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1. 《中国肝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20年)》
3. 《慢性肝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4. 《肝脏健康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中国疾控中心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最近总是感觉累,睡一觉也缓不过来;吃点油腻的东西就胃胀,甚至恶心;镜子里发现脸色有点发黄,眼白也不那么清亮了……你可能会觉得是压力太大、饮食不规律或者休息不好导致的,但实际上,这些看似日常的小问题,可能是你的肝在“抗议”!

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坏了也不吭声。
它不像心脏,出了问题会心慌气短;也不像胃,稍微不舒服就让你疼得坐立不安。肝病往往悄无声息地发展,当你真正察觉到异常时,可能已经不只是小问题了。
今天,我就教你一分钟自查肝功能,看看你的肝是不是还“安分守己”。
1.皮肤发黄、眼白变黄:肝脏的“黄牌警告”如果你照镜子时发现皮肤暗沉发黄,甚至眼白也带点黄色,那可不是“气色不好”这么简单。
这种现象叫做“黄疸”,是肝脏代谢异常的标志之一。
肝脏的一个重要工作是代谢胆红素,它就像人体的“废品回收站”,负责把衰老的红细胞分解成胆红素,再通过胆汁排出体外。

但肝脏一旦受损,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就会沉积在皮肤和眼球巩膜上,让你整个人看起来像“黄脸婆”——不管你是不是男性。
别以为只有肝硬化、肝癌才会导致黄疸,酒精肝、脂肪肝甚至肝炎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症状。如果你发现自己皮肤发黄,先别急着去买美白产品,赶紧查查肝功能!
2.食欲下降、恶心想吐:肝脏的“抗议信号”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吃点油腻的东西就觉得胃胀、恶心,甚至一闻到饭菜的香味就反胃?你可能以为是胃不舒服,但其实,你的肝可能正在“偷懒”。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厂”,负责分泌胆汁,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如果肝功能下降,胆汁分泌减少,脂肪消化不良,你吃点油腻的东西就会觉得难受。
更严重的是,如果你经常感觉恶心、食欲不振,甚至一吃东西就想吐,可能说明肝脏的解毒功能也出了问题。当肝脏无法有效分解体内的毒素时,身体会本能地排斥食物,减少“工作负担”。
这时候,不是你挑食,而是肝脏在“劝退”你。
3.乏力、嗜睡:肝不好的人都容易“犯懒”如果你总是感觉疲惫,哪怕睡足了8小时也还是没精神,那问题可能出在肝上。
肝脏是人体的“能量工厂”,负责储存和调控血糖,维持体力。

如果肝功能下降,血糖调节出现问题,身体就会缺乏能量,让你感到疲惫不堪。
更可怕的是,肝脏受损时,体内的毒素无法及时排出,会随着血液循环影响大脑,让你变得容易困倦、反应迟钝。
有些肝病患者甚至会出现“肝性脑病”,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情绪波动大。
如果你总是觉得累,别一味地靠咖啡续命,去查查你的肝功能!
4.腹胀、右上腹隐痛:肝脏在求救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吃饭后觉得胃胀,甚至按压肚子时右上腹有点隐隐作痛,但过一会儿又好了。你可能会觉得是胃的问题,但其实,这个部位正好是肝脏所在的区域!

肝脏本身是没有痛觉神经的,所以即使它有炎症或者受损,你也不会直接感到疼痛。但当肝脏肿大、包膜受到牵拉时,就会引起右上腹的不适感。
如果你长期感到肝区不适,或是饭后腹胀明显,那就要警惕肝脏问题了。
特别是那些长期喝酒、熬夜、爱吃高脂食物的人,更容易出现脂肪肝,进而导致肝脏肿大。
如果不加控制,脂肪肝可能会发展成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5.小腿浮肿:肝病的“隐藏信号”肝不好的人,脚踝和小腿往往比别人更容易浮肿。这是因为肝脏负责合成白蛋白,它就像“海绵”,帮助血液里的水分保持平衡。

当肝功能下降,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液中的水分就会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
尤其是那些长期肝硬化的人,常常会出现下肢浮肿、腹水等症状。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袜子勒痕比以前更明显,或是按压小腿时皮肤凹陷恢复得很慢,那就要注意了。
6.出血、瘀斑增多:肝脏“罢工”的警告无缘无故流鼻血、刷牙时牙龈出血、身上莫名出现淤青……这些可能不是血管脆弱,而是肝功能下降的表现。
肝脏是人体的“凝血工厂”,负责合成多种凝血因子。

当肝功能下降时,凝血因子减少,你就更容易出血,甚至轻轻一碰就出现瘀斑。
特别是那些长期酗酒、患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你最近发现自己“容易破皮”、出血不止,那可别掉以轻心!
如何真正养好肝?除了少喝酒、少熬夜,真正对肝脏有帮助的,是这些习惯:
1. 每天至少喝1500ml水,有助于肝脏排毒。
2.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帮助肝细胞修复。
3. 戒掉高糖、高脂饮食,减少肝脏负担。

4. 保证睡眠,肝脏在夜间11点到凌晨3点最活跃,熬夜会影响它的修复。
5. 定期体检,肝功能检查+B超,早发现早干预!
肝不好,问题可大可小。
但最怕的是,等到真正有症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别等到身体发出严重警告才重视,趁现在,好好对你的肝脏负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