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记者询问陈云对开放浦东的态度,陈云:上海大有希望

历史伟人录 2024-07-22 10:02:56
前言

对于陈云,我们还知之甚少。

不收礼、不吃请

陈云在中央组织部工作期间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他的另一半叫于若木,乃是北平女一中的学生,两人的结婚时间定在1938年的春天。

说起来,两人的婚姻还是党组织牵的线,因为陈云连年征战,身上患上了大大小小的病症,组织上经过考量,想要找一个人来照顾他,于是,细心耐心的于若木成为了最好的人选。

结婚之后,于若木就动笔给自己远在英国的大哥写信报喜,她对自己的婚姻非常的满意。陈云同志在她的心目中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而且从来不会发脾气。

只不过,他们的夫妻生活方式有一点特别,陈云同志留在中央组织部工作,而她也在不断的充实自己,留在了党校学习,一星期才能回一次家,所以,两人的生活可谓是聚少离多,有的时候,就连于若木都忍不住和丈夫吐槽,他们两个人根本就不像家,后来,孩子诞生了,陈云跑过来同她说:“这像家庭生活了吧?”

在信中,于若木还专门提出,希望大哥能够送陈云同志一支钢笔,受到条件的限制,他手里没有,在她看来,他工作时很需要一支钢笔,因为他写东西一般情况下都是用铅笔的。

三年困难时期,陈云同妻子说,现在有些人的工资很高,但是,他们买不到东西,比方说一些肉类和蛋这些,都是定量供给的,所以,他提出了卖一些高价糖果,虽然贵一点,但是能够保证大家能买到东西,高价糖果一经推出,陈云还每天打电话询问卖糖果的销量以及收回货币的数量。

对于自己的家人,陈云一向是严格要求的,他的一条规矩就是“不收礼、不吃请”,这条规矩谁都不能违背。

20世纪60年代初,物资缺乏,当时还号召每个人减少自己的粮食定量,支援别人,陈云的家人们都减少了,从30多斤减到了20多斤,于若木的一个孩子彼时还在科技大学住校读书,为此还患上浮肿病,而在国家科委工作的于若木也是如此,究其原因还是他们摄取的热量不够,蛋白质不够罢了。

陈云踏上财经道路

我们都知道陈云度过了漫长的财经生涯,却不知道,他的这份工作起步点在哪里,可以确切的说,这些早在黄土高原上的陕甘宁边区就开始了。

说起来,陈云走上财经工作领导岗位,有赖于一个特殊情况。

当时陕甘宁边区乃是总后方,不但经济落后,而且土地贫瘠,地域虽小,却承载着超额的人口,除此之外,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都前赴后继的朝着这里奔来,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财政困难。

1940年后的几年,灾情异常的严重,当时我们的同志几乎没有衣服可穿,没有油和菜可以吃,战士们连一双鞋袜都很难找出来,国民党的策略很简单,将红军活活的困死。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除了精兵简政之外,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也开始了,既然他们采用封锁的办法,那我们可以走自给自足的道路,一时之间大家热火朝天的开荒种地,纺纱纺线,最后终于实现了自给,将难关度过。

与此同时,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财政金融的混乱。

毛主席发现这一问题后,提议让任弼时组织朱德和任弼时等人去共同研究财政金融问题,等到陈云的身体有所恢复后,就让他去主持西北财经办事处工作。

在此之前,陈云并没有任何搞财经工作的经验,不过,他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发挥自己善于学习的长处,在养病的过程中,他认真研究了毛主席的著作和文电,最后总结出了十五个字,其中唯实和学习正好能运用到新的工作领域之中。

接手财经工作后,陈云先按兵不动,然后调查研究熟悉情况,在对边区的财经工作研究了之后,他还搞来两本中国经济年鉴,抓紧时间学习财经知识。

1944年3月10日,陈云得到正式的任职通知,顺利走马上任。

当时,金融的物价形势仍旧不怎么稳定,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等问题,边区银行不得不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措施,虽然扭转了金融物价形势,可边区的经济也因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陈云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下定决心要整顿金融,重建边币信用,种种措施双管齐下,针对性根治,最后稳定了金融。

你们的父亲就是我们党的亲人,是我们民族的亲人

陈云绝对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对于国家的命运特别关注。

1981年,陈云在杭州休养的时候,还亲笔书写了一份意见书,其中,他提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需要继续不警惕干部青黄不接的情况,因为老干部们陆陆续续的病倒和病死,只能被迫仓促之下提拔起一些不是非常合适的中青年干部;另外一种是从现在开始就成千上万的提拔一些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先让他们在领导岗位上锻炼,同时,让老干部进行传帮带。

陈云对于年轻干部的大胆提拔非常的重视,还非常注重对他们的培养,1983年,在工作会议上,他还提出,让老干部们培养年轻干部,主动给他们让位,“让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

同年正月初一,一辆中型轿车驶入中南海,车上坐的人有点特殊,乃是九位革命烈士的子女,他们此次前来是为了应陈云的邀请,这些人分别是: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蔡和森的女儿蔡妮、儿子蔡博等,这些烈士子女中,年龄最大的是62岁,最小的也已经54岁,他们的身份不一,有的是编辑、讲师、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等。

轿车停下后大家走进一个简朴的客厅,才刚进门,这些革命烈士子女们就上前同陈云祝贺:“伯伯春节好。”

陈云满脸笑意的压了压手,示意大家坐下:“你们的父亲就是我们党的人,是我们民族的亲人。今天把你们请来,共度春节。如今我们获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没有忘记他们......”

坐在陈云身边的是瞿独伊,陈云还记得她已经62岁了,而她的母亲已经在1973年10月去世,可惜,那时候陈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瞿独伊表示理解,毕竟伯伯当时的处境也非常的困难。

陈云对于烈士子弟的成长非常的关心,这次相见大家聊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分别之前,陈云还不断地鼓励他们为国家做贡献。

上海大有希望

陈云85周岁生日时,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心衰迹象,稍微活动一下就会心率加快,医疗专家们给出的建议是:“宜静不宜动,最好不要离开北京。”

但是,陈云已经打定主意要去上海,还一脸有理地说:“毛主席说,医生的话只能听50%......”大家拿他没办法,只能同意他去上海,只不过,他下飞机的时候必须坐轮椅,以此来节省体力。

国庆之后,陈云从北京前往上海休养。

对于上海的开放,陈云非常的支持,尤其是在他亲身感受了上海的变化之后,更加的满意,这次,他在上海住了七个多月,一直到1991年5月中旬才回到北京。

国庆最后,陈云又一次去了上海休养,这次他在那里又住了七个多月的时间。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外界的人都知道,中顾委主任陈云住在上海,只是,陈云半退下来以后非常的低调,很少会公开露面和对外发表意见,对此,很多人都想要知道,对于1992年后开放改革问题,陈云是什么态度和想法呢?

一次,记者找到陈云,并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作为党内举足轻重的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对于开发开放浦东的态度是什么?

陈云听到汇报上来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势头后,高兴地回答:“上海大有希望。”

对于开发浦东,开放浦东,陈云非常的赞同。

0 阅读:5

历史伟人录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历史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