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被小说带火的玻璃珠

怜珊聊文化 2023-02-10 21:34:01

女娲补天,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远古时代,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的灾难。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通阴阳除逆气,万灵始得以安居。

传说里五色石落到现实中,便被称为“琉璃”。在古代,琉璃被人们视为珠宝,并被制作成各种饰品和摆件。其中,一种名为“战国蜻蜓眼”的琉璃珠因为《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的推荐而声名鹊起。

古玻璃研究专家牧之觉得,战国蜻蜓眼是一把能解开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种种历史谜团的钥匙。他认为,出自楚国的成语“买椟还珠”中的“珠”指的未必是珍珠,“可能性更大的是蜻蜓眼”。

“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的俗称,为玻璃制成。公元前10世纪,地中海沿岸出现了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制造出类似蜻蜓复眼效果的镶嵌玻璃珠,这便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蜻蜓眼”。西亚的游牧民族相信,佩戴这种“蜻蜓眼”饰品可以避邪。

“蜻蜓眼”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我国。史料记载:“随县蟟水侧,有断蛇丘。随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因此,人们也把这些珠饰称为“随侯珠”。

这种彩色缤纷、灿烂夺目的西亚玻璃珠受到当时中国王公贵族的极度喜爱。因为这个缘故,当时在中国产生了高度的社会需求,导致中原玻璃艺匠开始利用本地原料进行仿制,以氧化铅和氧化钡替代苏打,制造出与西亚、地中海东岸地区配方不同,也就是含铅钡成分的蜻蜓眼玻璃珠。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所制琉璃珠多为球形,并不规整,有个像扁方形或扁鼓形。尺寸比较小,绝大多数直径不足二厘米。珠地多为绿、蓝或黄色,母体均半透明。其饰纹简单,采用西亚常用的几何图案,纹饰风格是独树一帜的,与同期中国玉器或金属器物上传统的云纹、蟠螭纹和龙、壁邪等图样大不相同。

“蜻蜓眼”按胎质不同分为三类:费昂斯(烧结的玻砂)、陶胎及琉璃胎。三种胎质的成型工艺不同:费昂斯胎以浸釉为主;陶胎以彩绘为主;琉璃胎则结合使用了“缠芯法”与“镶嵌法”,具体工艺尚待考证。

黄蓝白是战国“蜻蜓眼”最常见的用色,另有黑、绿、褐红等色。当时掌握的琉璃呈色配方并不多,各地因原材料配比差异会有料色上的细微不同。

“蜻蜓眼”的眼纹,根据眼圈数量,可分双眼圈、多层眼、复眼;根据形状,可分平眼、凸眼、角锥眼、乳丁眼;根据排列,可分对称、交错、连续;辅助纹饰也有实线菱形、点状菱形、点线叠合、三角纹、太阳纹、星形纹、闪电纹、蝌蚪纹、泼墨纹等多种。如此排列组合,便有了“蜻蜓眼”的千姿百态。

0 阅读:4

怜珊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