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毛主席除了调陈毅到中野,还做了三项人事安排,事后才知高明

漫步史书 2024-01-08 08:40:07

1948年3月下旬,鉴于全国战局已经有了较大转变,党中央毛主席也适时作出决定,东渡黄河转移至华北。

也就是在中央作出这一决定前,毛主席在3月10日曾致电在华北的中央工委(即中央工作委员会),告诉刘少奇中央决定在3月20日东移的同时,还说了另外一件事。

“拟请粟裕来中央一商行动计划。”

毛主席之所以要请粟裕来中央,主要是因为他不同意中央的渡长江作战的计划,而是留在中原打大仗,鉴于电报里限于篇幅很难说清,因此毛主席才有这一决断。

4月13日,中央抵达河北阜平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五天后,粟裕第三次向中央“斗胆直陈”,毛主席特意于4月21日亲拟电文给陈毅、粟裕,邀请他们到中央工委开会。

后来的事情大家差不多也就清楚了,毛主席与党中央领导人一起听了粟裕的想法,认为可行,于是改变了原来的计划,留粟裕在中原打大仗,为了便于指挥,甚至还要粟裕出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

粟裕明确表示反对,在他一再要求下,陈毅仍然兼任华野司令员、政委,粟裕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之前看过不少文章,总拿粟裕出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说事儿。

甚至不少人认为,粟裕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这事儿只是出自他一家之言,并无明确的电文以及文件任命。

这里要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一般正式任命的文件,应该只会任命正职,而不会任命代职,代职只是属于临时职务,表示他代理正职的职责,因此那些强行要求出示所谓电文、文件等证据纯属胡搅蛮缠。

出现代职的情况,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正职暂时无法履行他的职责,需要有人暂时代理。

粟裕实际职务是华野副司令员兼副政委,但因为陈老总那时已经调离华野,所以他以副职的身份代理陈毅应在华野所担负的职责。

尽管无正式的任命文件,但华野与中央往来电文足以证明,粟裕的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身份。

那么,陈毅被调去哪儿了?

答案也很明确,陈毅被调到中野了,出任中野第一副司令员。

毫无疑问,毛主席这是在为中野、华野联合在中原地区打大仗做铺垫,毕竟两大野战军配合,陈老总居中方便两军配合。

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对此也有明显的表现。

比如双堆集战役中,中野打的很吃力,陈老总这时就打电话给华野,命令华野支援,有意思的是,陈老总在电话里还告诉粟裕,请刘司令员讲话,结果刘邓首长在一边笑着摆手,没有去讲话。

要知道那时已经成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以总前委书记的身份,似乎也能明确要华野支援,但刘邓首长没有这么做,而是陈老总去打这个电话,这份尊重的意味不言而喻。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那时淮海战役总前委虽然已经成立,可毕竟几个前委委员之间还没见过面。

陈老总调任中野副司令员,是中央对于战局发展的需求,同样也是刘邓首长的请求。

然而在最一开始的时候,刘邓首长想要的并不是陈老总,而是华东局工委的负责人、时任华东局副书记的邓子恢。

时间还要回到几个月前。

1948年2月7日,中央军委指示刘邓率领所部主力转出大别山。在接到中央命令后,刘邓大军主力(当时刘伯承已经转战至淮北外线)在一个月里分批撤出大别山。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大别山地区虽然是革命老区,但国民党当局在此地几轮“清剿”,当地老百姓已经不大敢援助我军,致使刘邓大军一进入大别山,便陷入敌军围攻、孤立无援的态势之下。

至1948年初,实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情况,就连粟裕在二月初给中央的电文中,也提到了刘邓大军的情况:

“刘邓军现……已处极困难环境。”

尽管转出了大别山,北上淮河,但刘邓大军的处境并没有好转多少,他们面临着无根据地、无后勤、无兵源的情况,就连自身伤员也无法安置,更不要说当时豫皖苏地区还有200万灾民需要安置。

刘邓大军想要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建立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发动土改,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刘邓首长考虑再三,想到了一个人。

1948年2月,刘邓首长在给中央的电文中提出要求:

“建议邓子恢同志统一主持中原各区、首先是三部分野战军的财经事宜。”

在后来一个月的时间里,刘邓首长数次向中央建议,要邓子恢来中原局统一领导土改和财经工作。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刘邓首长为何不要求让陈毅来中原局,这其实也很好理解,陈老总那时不仅是华东局副书记、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在中央原定的方案中,他还要出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负责渡江南下。

到后来,粟裕到中央开会,毛主席同意了他暂不过江的意见,留在中原打大仗,刘邓首长很兴奋,提出了一揽子计划。

“中原辖区甚大,领导力量极嫌薄弱,3部分野战军人数在20万人以上,如粟裕迟出,则达30万;军区武装约为20万人,亦须统一指挥及供应。”

刘邓首长给出的方案是,组建中原军区,陈毅不仅要到中原局任职,还要在军区、野战军同时兼任职务,并给出了一系列的可能安排。

一、请调彭真来来中原局主持工作,陈毅、邓小平分别人中原局第二、第三书记,以加强中原局的领导力量;

二、考虑到华野有粟裕,建议华东军区司令员兼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的陈毅到新成立的中原军区任职司令员,并同时出任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

三、如陈毅不能到中原军区,考虑到华野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的情况,则请粟裕来中原军区任副司令员并兼任野战军副司令员。

四、鉴于中原地区工作千头万绪,建议调华东工委负责人邓子恢到中原局工作,以加强中原地区经济振新工作、后勤保障以及地方事务。

对于以上四点意见,毛主席后来是如何考虑的呢?

事实上从刘邓首长给中央的建议不难看出,陈老总如果到华野,他们两位是准备让位的。

陈老总的资历老、威望高,是无可争议的,在华野时就是如此,因此刘邓首长在请调陈毅到中原时,给的职务都是正职,而彭真是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时还是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此前是在东北负责),所以刘邓首长请他来中原局加强组织上的领导。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刘邓首长曾考虑让粟裕来中原军区、野战军任副职。

不过,毛主席虽然考虑了刘邓首长的意见,但在实际安排中又有变通。

毛主席同意成立新的中原军区,有别于抗战时期的中原军区(以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为基础,全面内战爆发后沦陷,中原军区部队突围),除了原属晋冀鲁豫野战军的陈谢集团在河南尚未归建,新的中原军区范围更大。

新的中原军区建立以后,原有的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构就显得单薄了许多,领导力也不够,因此毛主席着重调整了中原军区指挥机关的构成。

一、陈老总以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身份调中野(晋冀鲁豫野战军于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与李先念一同担任中野副司令员,并同时出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

这么做的好处是既满足了刘邓首长对建设中原解放区的需求,又锻炼粟裕独当一面的能力。

二、粟裕除了担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外,同时兼任豫皖苏军区(中原军区下辖的二级军区)司令员,原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改任副职,但仍然主持军区工作。

豫皖苏军区成立于1946年年底,隶属于晋冀鲁豫军区,后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粟裕率领华野西兵团也南下挺进豫皖苏地区,开辟了极为广大的解放区,而豫皖苏军区就是华野西兵团坚强的后盾。

1948年1月,豫皖苏军区划归华东局工委,华东工委依托于豫皖苏军区,着力建设根据地,使之成为华野西兵团坚强的后盾,使得华野摆脱了自七月分兵以后,后勤跟不上的局面。

中央明令粟裕出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本质上也是为了捋顺这层关系,使中野华野配合更加紧密,不过,粟裕从未实际到豫皖苏军区履职,军区工作始终由张国华领导。

三、原华东工委的邓子恢调中原局,任中原局第三书记,并同时兼任中原军区副政委,主要负责根据地建设、后勤保障以及经济等一系列工作,弥补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力量薄弱的问题,张云逸留守华东工委。

四、豫皖苏分局书记、军区政委宋任穷,出任华野第三政委。

从之前粟裕的任命不难看出,宋任穷之所以兼任华野职务,同样是为了捋顺关系,为解决华野后勤工作做铺垫。不过,宋任穷尽管出任华野第三政委,但实际未到任,和粟裕出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一样。

这里插一个题外话。

据宋任穷回忆,在中央原定的计划里,他是要到豫陕鄂地区,出任新组建的豫陕鄂分局书记。

当时中央这个安排,是为了粟裕率领华野三个纵队渡江南下后的准备,主要是为了加强豫陕鄂解放区的领导,原定还要成立豫陕鄂野战军,由陈赓出任司令员。

不过,粟裕后来没有南下,原定成立的豫陕鄂分局、豫陕鄂野战军就都没有成立,陈谢集团在中野成立后,回归中野建制。

因此,除了陈毅调中野外,毛主席还额外做了三手人事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野、华野之间的配合问题,从根据地建设到军事指挥,都做了详尽的人事安排,以便于为以后两大野战军配合打大歼灭战做准备。

1948年5月30日,陈毅、邓子恢到中原解放区履职,一同带去的还有4700多名华东解放区干部,极大的充实了新建立的中原军区,刘邓首长闻讯十分高兴,特意派陈赓率队代表他们去迎接。

于是乎就有了后来豫东战役小试牛刀,从结果不难看出,豫东战役中野、华野配合很明显就要好于洛阳战役,再到后来淮海战役,两大野战军配合就更加得心应手。

22 阅读:5734
评论列表
  • 2024-01-08 11:43

    主席慧眼识人粟裕大将越打越厉害

  • 2024-07-06 13:28

    粟裕那时候不让华野司令员政委,授衔的时候会不会成为元帅?

  • 2024-03-03 07:22

    刘伯承是元帅,栗裕是大将,

    用户10xxx89 回复:
    只要是爱好军事的都知道!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