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蒋介石来,现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对他的评价越来越客观了,但“心狠手辣,杀人如麻”这八个字的恶评还是没法洗白。
蒋的一生中杀人无数,军事将领中又以吉鸿昌、韩复榘、杨虎城这三个总司令被杀最为著名。
一、三个总司令都是投蒋的冯玉祥手下
说起吉、韩、杨这三位总司令,我们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曾是冯玉祥的手下。
其中吉、韩二人,从小兵开始就跟着冯玉祥一步步升到师长、省主席,杨虎城本是陕北刀客出身,在西安守城中一战成名后被冯委以重任的。
北伐胜利后,蒋冯桂阎四大军阀很快发生了新军阀混战。
中原大战中,韩复榘被蒋收买,背后捅了冯玉祥一刀,从而获得了山东省主席的奖励,独揽山东军政大权;
本来跟冯不是同路人的杨虎城也是趁乱被蒋收买,反手一击,重新杀回了西安,成了陕西省主席兼十七路军总指挥;
只有吉鸿昌对冯比较忠心,他在冯玉祥中原大战彻底失败后,才被蒋介收编,成了第22路军的总指挥。
所以说,三个人既是蒋的手下,又有一定的独主性,尤其蒋介石的统治中心主要在以江浙为核心的南方的情况下,吉、韩、杨三人可以说是妥妥的一路诸侯。
这对于一心要将全国军政大权收于一人之手的蒋介石而言,可以说,这就是原罪,但以蒋介石的处事原则尚不是必死的根由。
而三个总司令又分别触犯了蒋介石那根逆鳞,才导致了非死不可呢?
二、因通共、抗日而英勇就义的吉鸿昌
三个总司令之中,第一个被蒋处死的是吉鸿昌,罪名是通共,实际上却是因为主张抗日。而对于蒋来讲,则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担心冯玉祥的势力东山再起。
吉鸿昌可以说是冯玉祥的死忠了,中原大战失败后,吉鸿昌被蒋介石的中央军围住。无奈之下,为了保存实力,吉不得不接受了改编。此后,蒋介石以换防为借口,命令吉鸿昌指挥第22路军的第30师前往光山、商城一带与红军作战。
然而,作为冯的手下,吉鸿昌跟中共关系一向不错,所以打红军表现一直不积极。反而是在1931年918事变之后,几次请求北上抗日。
由于观念的不同,蒋介石便以违抗军令为由,逼迫吉鸿昌交出军权,然后给了他一笔钱,让他出国考察去了。这是蒋对于国内大小军阀的一贯做法,不把事情做绝。只是等吉再从国内回来,军队也已经被中央军消化得差不多了。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之后,在国外闻讯之后的吉鸿昌立即赶回了国内,并与华北的中共组织取得了联系,于1932年的4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几位将军振臂一呼,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先后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被日伪军所占据的失地。而因为冯玉祥的目标太大,吉鸿昌其实承担了这次举兵的主要负责人。
吉鸿昌的抗日之举得到国内的一致赞扬,可是在南京的蒋介石却认为吉这一行为其实是冯玉祥借着抗战之名,打算东山再起,必将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更何况他刚刚与日本人签了停战协定,生怕吉的行为引起日军再次进攻,破坏了他“攘外必先安内”的大业。
最终,同盟军失败,吉鸿昌不得不逃入天津,然后一直在天津继续组织抗日活动。
再加上1931年12月,同样出身于西北军的26路军发动了宁都起义,令蒋介石非常担心其他西北军将领有样学样,所以也迫切要杀一个重量级的西北军代表人物来震慑一下人心。
就这样,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先是在天津被尾随的励行社特务处(军统前身)特务暗杀负伤,又被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并被引渡给已经被何应钦控制的北平军分会。
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在北平英勇就义。临死前留下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雄伟诗篇。
三个总司令之中,吉鸿昌其实在牺牲之时,早已经失去了兵权,只不过吉鸿昌的影响力足够大。蒋杀了吉鸿昌虽然震撼了一部分西北军将领与主张抗日救国的人士,但也同时失去了人心。尤其是一部分原西北军将领,将军权看得更重了,生怕那一天,自己也失去了军权,落得了一个跟吉鸿昌似的下场。
三、抗战丢了山东被枪毙的韩复榘
由于吉鸿昌之死,另一个西北军将领韩复榘也深受影响,一心以保存实力为主。当然韩要比吉鸿昌更有“实力”来保存实力。
中原大战后,韩复榘因为反戈一击,受到蒋介石的重赏,于1930年9月在济南任山东省主席,开始了他长达八年山东省主席的任职经历,可以说是即有军队又有地盘,在国内已经是一个仅次于蒋介石、桂系、东北军张学良的军阀了。
正因如此,韩一直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中,与蒋存在着或明或暗的矛盾。
1935 年之后,随着日本人的入侵目标伸向了华北,韩统治的山东面临着重重压力,毕竟从一战以来,山东就一直是日本人的统治势力范围,再加上临近东海、渤海。韩的处境如同夹心饼干一般左右为难。
为了能够在这乱世当中保存实力与地位,韩采取了一系列看似矛盾却又“聪明”的举措:
一方面,他下令取缔一切抗日组织,禁止反日宣传,以向日本人示好;
另一方面,当日本人多次引诱韩复榘参加所谓的“华北自治”行动时,韩深知一旦答应下来就会背上“汉奸”的骂名,所以无论如何他都坚决不肯答应此事。
曾经有那么一次,日本领事邀请韩前去“赴宴”。结果韩担心日本人趁机绑架自己或者逼迫自己答应某些条件,于是调动自己部下,将大炮摆在日本领事馆外面,以此表明自己不惜同归于尽的决心。面对韩的这一举动,日本领事生怕韩真的犯了浑劲,不得不放弃了威逼胁迫韩复榘的举动。
1936 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12 月 21 日,韩复榘就发出了一封被称为“马”电的电报,公开响应张杨的行动,这与当时国内绝大多数军阀反对张杨的态度正相反,所以格外显得引人注目。不仅如此,韩还打算亲自率领大军去偷袭由何应钦率领、准备攻向西安的“中央军”的后路。
韩复榘的这一举动如同火上浇油一般,使得他原本就与蒋介石之间存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只是蒋却一时没有办法收拾韩复榘,毕竟韩与吉鸿昌不同,韩手中不仅有枪,还有地盘,真打起来,蒋也害怕韩公开投向日本人那一面。虽然韩一直表示不当汉奸,但韩的倒戈之举,在国内也实在太有名了,蒋对于韩的人品实在不敢太过相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韩复榘担任了由李宗仁为战区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一职。当然,韩所负责的任务还是指挥整个山东省的军事行动,同时还负责守卫黄河防务这一在当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华北日军占领平津,并从河北一路攻到了山东的时候,面对海上与陆地上的双重压力,韩复榘起初也曾表现很英勇,亲自率领精锐在山东河北交界德州与日本侵略者狠狠打了一仗。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人们的想象。在德州血战中,韩部的三个师损失了一大半。为了保住自己手中剩下的实力,韩复榘不得不放弃了山东首府济南。
甚至为了表示抗战决心,还下了一道焚毁省政府的命令。这样的命令后来蒋介石在长沙也干过,所以不能因此就批评韩此举不当,甚至说他是为了掩盖自己不战而逃的怯懦行为。
只不过,韩同时放弃了黄河、泰山这两大防线的举动,彻底得罪了国军中的另一位大佬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韩复榘匆匆逃离济南之后,坐镇徐州的李宗仁立即发来电报命令他务必死守泰安。然而,收到电报后的韩复榘却回电道:“如今连首都南京都已沦陷敌手,我又何必去苦苦坚守泰安这座小城呢?”
当李宗仁接到这份回电时,顿时气得火冒三丈。他深知韩复榘此举不仅是对他这个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军令的公然违抗,更可能会引起其他将领的效仿。于是,李宗仁向蒋介石告了韩复榘一状,指责韩复榘完全不听从指挥调度。
本来就对韩复榘不满的蒋介石终于动了杀心,他一方面担心韩再次倒戈公开投降日本侵略者,另一方面担心其他原西北军将领学习韩的样子,那样子这个抗战也就没法再打下去了。
于是在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以召开高级将领军事会议的名义,将韩骗到了河南开封,并将其秘密逮捕。
仅仅一个星期之后,也即1月19日,国民党组成高等军法会审,由何应钦担任审判长,韩复榘被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处决。
韩之死不仅是蒋介石的手段,同时也得到了李宗仁的力主。甚至在判处韩死刑之时,蒋还征求了冯玉祥的意见,而冯的意见很明确,对于这种面对日本侵略者不战而逃的将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可以说,在三大总司令之中,韩之死是唯一翻不了案的,无论国共两党、民主人士、爱国群众还是各路军阀都表示了强烈的支持。
韩复榘之死,当时也的确吓住了一批高级将领,振奋了军心,紧接着李宗仁就以原西北军以及中央军汤恩伯部为主力打赢了台儿庄之战。
只是蒋随后又对自己嫡系比如汤恩伯、桂永清等将领的一系列不战而逃网开一面,造成的结果就是令杂牌军将领们深深陷入了困惑之中,不战而逃可能如同韩一样被处死,战则可能赔光了老本,甚至搭上了老命。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抗战非常积极的一些杂牌军将领一旦见势不妙,就会带上军队投降日本鬼子,比如孙殿英、郝鹏举等等。
所以说蒋杀韩的行为,并没有达到蒋的目标,虽然清除了一个异己,但得大于失。
四、逃离大陆前被处死的杨虎城一家
在蒋介石处死的三个总司令之中,其实蒋最恨的便是杨虎城了。其他两个人,一个是因为主张抗战,一个是因为抗战不力,这都是没伤到蒋本人。而杨虎城,在西安鼓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可以说不仅让蒋介石丢了脸,更令蒋手下很多重要官员丧了命。
不过,因为西安事变是和平解决,蒋既不能杀张学良,同样也不能杀杨虎城。只好先将送他回南京的张学良囚禁起来,而仍然留在西安的杨虎城见势不妙,则不得不学吉鸿昌一样,去国外考察了。当然杨虎城是从西安直接走的,否则蒋一定会将他留在国内,关起来。
1937年10月2日,杨虎城在法国接到了宋子文要求他回国的电报,以为蒋介石真要用他来参加抗日,于是急匆匆就踏上了回国之路。
谁承想,刚一到国内,前方等待他的却是长达12年没有审判的监禁,他的子女、下属也因此命丧黄泉。
与张学良不同,杨虎城的关押条件要差得多,生活也不太好,所以杨在关押期间,不仅幼女夭折,妻子谢葆真也一直处于重病得不到医治,最终于1947年含恨离世。
1949年8月24日,大势已去的蒋介石飞抵重庆,连夜部署在大西南的最后垂死挣扎。
在此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蒋介石也就顾不上什么人心向背了,反正他已经没有什么人心了。于是指示毛人凤将杨虎城以及秘书宋绮云两家6口人秘密杀掉。
可以说杨虎城是三个总司令中死得最惨的一个,不仅搭上了妻子、儿子的性命,还有秘书一家的性命,最小的“小萝卜头”宋振中才年仅八岁。
与吉鸿昌、韩得渠相比,蒋介石选择在逃离大陆之前杀了杨虎城,既无政治意义,也无军事意义,完全就是为了出当年西安事变那口恶气。
参考资料:
《共产党员(河北)》:吉鸿昌:“我为抗日而死”
《中州统战》:吉鸿昌在鄂豫皖
《中国现代史论丛》:国民党军阀混战中的山东军阀韩复榘
《百年潮》:韩复榘与蒋介石
《山西文史资料》:冯玉祥谈韩复榘之死
《安徽史学》:不对称的博弈:西安事变善后中的蒋介石与杨虎城
《红岩春秋》:杨虎城将军被囚禁的12年及遇害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