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来的光荣入伍
1978年,20岁的王昌来怀着满腔的热血与责任心,光荣入伍,成为了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的一名鱼雷兵。潜艇是国家海军的重要战斗力之一,其所肩负的使命是保卫祖国的海洋安全。而在潜艇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每一次任务的执行,都可能伴随着生死的抉择。潜艇兵,尤其是鱼雷兵的工作,可以说是一场与时间和死亡的赛跑。
潜艇的工作条件相当艰苦。每当潜艇潜入深海,四周的寂静和黑暗令人感到压抑,而一旦任务开始,所有艇员都必须精确完成各自的职责。王昌来身为鱼雷兵,肩负的责任尤为重大,潜艇发射鱼雷的过程极为复杂,操作要求高,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王昌来必须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完成超过30个精准的动作,同时喊出60多组口令,这些动作中每一个都与艇员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每一次装填、每一次卸弹,都需要无比严谨和细致的操作。
在潜艇的深海中,没有任何人能预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所有的操作都需要以极高的准确度来完成。装填鱼雷时,他必须先检查弹头的状态,再进行装填,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差错。每一次发射前的准备工作,都像是在与死神赛跑,而每一次成功发射后,艇员们松一口气。
兵王的担当
作为潜艇中的“鱼雷王”,每次潜艇出航前,按照潜艇兵的传统,王昌来总会给家里写一封家书。写下的家书,成了他与家人间无声的约定——他不愿让家人知道自己所面临的生死考验,也不希望他们因自己的职业而过度担忧。每当潜艇安全返回,王昌来会毫不犹豫地将家书撕掉。这一举动,不只是因为他完成了任务,而是因为他从来不希望那封家书在任何时刻被启用。他不愿家人看到自己写下的那些话,似乎那样会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深海的恐惧和不安。
在王昌来长达35年的服役生涯中,他经历了无数次潜艇出航任务,但他从未出过错。无论是装弹、卸弹,还是发射鱼雷,每一项操作他都做得极为精确,丝毫不差。
在每次发射鱼雷前,王昌来都会反复检查每一个细节。从准备工作到发射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王昌来都无一遗漏。整个发射过程要求极高的精度,从鱼雷的装填,到爆发器的调节,再到操作口令的喊出,每一步都不容有丝毫差错。每一次发射,他都必须完成超过30个精准的动作,每个动作背后都有着上百次的训练积累。王昌来清楚,只有经过了无数次的重复和磨练,才能在紧急时刻保证自己的反应迅速而准确。正是因为他始终如一的严谨和专业,王昌来才获得了“鱼雷王”的美誉。
这35年的服役中,王昌来从未让同事们失望过。每一次任务,他都能完美执行,确保每个细节都无误,这也使得他成为了战友们眼中的“标杆”。他们敬佩他的技术,更佩服他的责任感。
王晨的成长
1985年,王昌来的儿子王晨出生了。尽管这是他作为父亲的第一次喜悦,但由于长时间在外执行任务,他几乎没有太多机会陪伴在妻子和儿子身边。每年,他只能在短暂的假期里回家,和家人团聚。每次回家,王昌来总是抓紧时间和妻子、儿子一起度过那些珍贵的时光。而每一次告别,都充满了不舍。王晨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这种每年只有几天能够见到父亲的日子。每次王昌来临近归队,王晨总是依依不舍,送别父亲的背影。
随着王晨渐渐长大,王昌来也不断努力争取机会,尽量多在家陪伴妻子和儿子。对于王晨来说,父亲就是那个在家里和自己一起玩耍的英雄,他每天都在期盼着下一次父亲的归来。每年尽管时间不多,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王昌来还是会尽量抽出时间,陪家人一起度过每一个能在一起的节日和瞬间。
1990年代中期,王晨的母亲由于长期独自一人操心丈夫的工作,健康出现了问题,最严重的是失眠症。虽然他无法经常在她身边,但每一次的通信和短暂的回家都会让王晨的母亲稍微平静下来。她的身体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失眠的困扰逐渐加剧。
直到王晨五岁那年,组织上做出了特别的安排,决定将王晨和妻子接到部队家属院。对于王晨的母亲来说,这意味着她能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到战友和其他军属,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而对王晨来说,这次搬到部队家属院,无疑是他了解父亲工作的机会。从此,王晨有机会走进父亲的世界,逐渐了解潜艇和潜艇兵的艰辛与荣耀。尽管他的年龄还小,但部队的环境和父亲的工作让他开始对潜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当王晨看到其他军人穿着制服时,他会好奇地问妈妈,是否像爸爸一样也会在潜艇上工作。那时,王晨并不完全理解潜艇的含义,但他已经开始将父亲与那些威武的军人联系起来。王晨的妈妈会带着他一起参观部队附近的设施,偶尔也能看到父亲匆匆忙忙的背影。
在王晨的记忆中,父亲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当王晨跟妈妈提到自己的梦想时,他总是信誓旦旦地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让爸爸给我敬礼!”这些话虽然有些稚嫩,但王晨的眼中充满了崇拜和对未来的憧憬。尽管他很小,但那时的王晨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他要像爸爸一样,做一个伟大的军人,或者更高的梦想——做爸爸的领导。
王晨的决心与父亲的坚持
2004年,王晨顺利考入了潜艇学院。看到儿子继承了自己的事业,选择了潜艇兵这一艰苦而光荣的职业,他感到无比骄傲。王昌来常常在心里幻想着有一天,父子俩能够穿上军装、站在同一条潜艇上并肩作战。
2008年,王晨顺利毕业并被分配到了青岛工作,而王昌来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没有因为儿子的成长而放松自己。虽然王晨每次都会劝说父亲:“爸,您都服役这么多年了,是时候退休,跟妈妈一起享享清福。”王昌来每次都微笑着摆摆手,表示自己还未能退下来。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责任还未完成,尤其是支队即将接收新装备,而这些新装备和王晨的工作紧密相关。
2009年,王晨正式加入了新的工作岗位,这个岗位也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几年后,王晨意外地成为了父亲所在支队的领导——新的鱼水雷部门长。
当王晨站在父亲面前,肩负着新的领导职务时,他心中涌动的情感却是复杂的。尽管年轻时曾经向父亲许下过让父亲给自己敬礼的诺言,但当他真正站在父亲面前时,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难为情。
对于王昌来来说,看到王晨成长为自己的上级,他感到由衷的骄傲。尽管这个身份转变让他觉得有些不习惯,但他知道,王晨已经具备了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作为一名老兵,王昌来深知,自己的时光已经不多,而王晨的到来,也使得他更加坚定了退休的决心。
父亲的安心退休
2013年,王昌来决定退休,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使命。虽然这一刻来得迟了些,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35年的岁月,他几乎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这份事业中。
在决定退休时,王昌来并没有感到遗憾,反而有着一份安慰和释然。王昌来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兵王精神”传承给了王晨以及其他年轻的战士,潜艇兵的荣耀将继续在这一代又一代战士的手中延续。
某次,王晨和他的战士们正在潜艇上忙碌地装填鱼雷。由于潜艇上的工作强度极大,气氛紧张而严肃,每个操作步骤都需要小心谨慎。在这次操作中,一名年轻的战士因为过于匆忙,忘记将鱼雷的爆发器调至安全状态。危急时刻,王晨立刻察觉到这名战士的失误,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快速将战士推开,并迅速调整爆发器,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灾难的事故。
这个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差点酿成严重后果。所幸,王晨凭借着平时的训练和警觉,及时发现并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才避免了潜艇上的大麻烦。这个事件很快传遍了整个潜艇支队,大家都为王晨的冷静和果敢所赞叹。听到这个消息后,王昌来不禁大笑了起来。他的笑声充满了骄傲和欣慰:“好!不愧是我王昌来的儿子!”这一刻,王昌来感到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
从那天起,王昌来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退休决定。他知道,自己不再是唯一能够承担这些责任的人,王晨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继续为潜艇兵的荣光而奋斗。退役后的王昌来没有完全远离潜艇的生活,他依然经常与战友们保持联系,分享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感悟。
参考资料:潜艇 “兵王”父子深海亮剑!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