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南北宗:探秘其异同与发展历程

翊祥国学 2025-04-01 10:52:33

南北分宗—全真南北宗的异同

全真派,起源于金朝初期的北方,最初并没有南北宗的划分。鉴于当时中国分裂为南宋和北方的金朝,全真教派在形成的同时,南方也孕育出了一个注重内丹修炼、不追求符箓和外丹术的道教流派。这个流派自称为吕岩(洞宾)传道给北宋的张伯端,张伯端传给石泰,石泰传给薛道光,薛道光传给陈楠,陈楠传给白玉蟾。这五位得道者被尊称为南五祖。有人据俞琰《席上腐谈》,称张伯端《金丹四百字》、石泰《还原篇》以及陈楠《翠虚篇》均是白玉蟾伪作,因此,南五祖的传授系统被认为是白玉蟾所编造的。不论这一说法是否成立,历史事实表明,在南宋时期,道教神霄派遭到了朝廷和民间的排斥,然而在南方确实形成了一支专注于内修的道派。

随着元代的到来,全真道派获得了朝廷的青睐,而南派则开始向与之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全真派靠拢。这一过程中,陈致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致虚,出生于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县),四十岁时师从赵友钦学习道教。赵友钦作为北宗的嫡传弟子,同时也兼修南派的教义。在陈致虚的不懈努力下,南北两宗在思想和修行方法上实现了融合。到了元惠宗时期(约1333年左右),南北两宗正式合并为全真道派,并对各自的传承体系和祖师进行了调整,最终达成了共识。

调整后传承系统为:

南北宗共同的五祖是:东华帝君(王玄甫),钟离权,吕岩,刘操(海蟾),王重阳。

北宗七祖是:马钰、丘处机、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南宗七祖是:张紫阳、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和刘永年、彭耜。

南北宗派的最大共同之处在于重视炼养而轻视符策。然而,在炼养的具体方法上,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在于:

北宗强调以“性”为修炼核心,主张先修心性再修命理,注重明心见性。而南宗则提倡性命双修,主张先修命理后修心性。

北宗的修炼理念主张断绝情欲,强调全真道士应致力于苦行和禁欲。相对而言,南宗则提倡融入世俗生活,不必出家修行。例如,张伯端曾是幕僚,石泰和薛道分别是缝纫工匠,而陈楠则以箍桶为生。《悟真篇》有诗称:“须知大隐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静孤。”

北宗的信徒拥有宫观,并且拥有较为严密的组织架构。相对而言,南宗的组织结构较为松散,没有固定的祖庭或宫观,也缺乏明确的清规戒律。由于北宗受到朝廷的青睐和优待,其地位显得尤为尊贵。而南宗的信徒大多来自社会的中下阶层。

在内修方面,南宗留下的丹诀和丹经数量超过北宗,其修炼方法也比北宗更为系统、具体和详尽,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化和养生学的宝贵文献。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