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中医教你调肝健脾、行气化湿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 2025-03-27 09:33:11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更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气清景明之时。在中医理论中,清明时节,人体肝气旺盛,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加之此时雨水增多,湿气渐重,因此,调肝健脾、行气化湿成为养生的关键。

调肝养血,顺应春生之气

清明时节,肝气升发,若肝气过旺,则易导致情绪波动、易怒、失眠等问题。中医强调“春养肝”,此时应顺应春生之气,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饮食上,可适量食用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枸杞、菊花、玫瑰花等,以滋养肝脏,平和肝气。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以免耗伤肝血。

健脾祛湿,调和脾胃功能

清明时节,雨水增多,外界湿气渐重,人体易受湿邪侵袭,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中医讲“脾主运化”,此时应注重健脾祛湿,调和脾胃。饮食上,可多吃具有健脾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芡实、山药、扁豆等,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此外,还可通过艾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帮助身体排出湿气,提升阳气。

行气化湿,畅通身体气机

清明时节,人体气机易受阻滞,导致气血不畅,出现身体沉重、四肢乏力等症状。中医提倡“行气化湿”,通过运动、按摩等方式,畅通身体气机,促进气血循环。适当的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帮助身体排出湿气,提升精神状态。同时,可按摩一些具有行气作用的穴位,如足三里、气海、关元等,以激发经气活动,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

养生小贴士

情志调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

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生冷食物。

起居调养: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0 阅读:21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

传递健康理念,传播健康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