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懒”对联:上联和下联一字不差,却成千古名对流传至今

豪仔看历史 2025-02-19 11:57:20

在明朝嘉靖年间的绍兴山阴县,有这么一番景象。只见屋内坐着一位老人,瞧上去颇具学问的样子。而此刻正和这位老人交谈着的是一个年轻人,看那情形,这年轻人仿佛是老人的学生呢。

没过多久,只见那位老人缓缓地从座位上站起身来。随后,他拿起笔,在纸上认真地写下了一些内容。写完之后,老人便将写好的东西递到了这个年轻人的手中。

那年轻人把东西接过来后,仔细一瞧,这才发现,原来这位老人写下的竟然是一副对联。

有这么一副对联,它可真是奇怪得很呢。你猜怎么着?它的上联和下联居然是一模一样的。当时有个学生看到这副对联后,心里满是疑惑,就想着再问问老人,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可没成想,就在这学生刚起了再询问的念头时,老人却不愿意再回答他的问题了,就这么把疑问给留在了学生心里啦。

有这么一个学生,他带着一副对联回了家。到家之后呢,就对着这副对联反复琢磨,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心里那叫一个纳闷儿。就这样一直苦思冥想,可还是毫无头绪。直到后来,他的小侄子跑来找他玩耍了,就在和小侄子互动的这个过程当中,他突然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就好像之前蒙在心头的那层迷雾一下子被拨开了似的,终于恍然大悟啦。

人们不禁会问,这个学生到底明白了什么?还有那副对联,它究竟有着怎样的精妙之处呢?另外,写出这副对联的老人到底是谁呢?

年少出名成神童

在明朝正德那个时期,浙江绍兴这块儿有一户姓徐的人家。遥想当年呢,这徐家在当地那可算是响当当的大户,家境殷实,名声在外,很是风光呢。不过呢,自从徐老太爷不再担任官职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徐家的地位就如同坐了滑梯一般,一下子就一落千丈啦,往日的那种显赫和风光也渐渐不复存在喽。

现如今啊,徐老太爷都已经到了快要离世的地步了,就这么着,徐家的地位跟以往相比那可真是差得远啦,远没有往日那般风光喽。

徐老太爷膝下有两个儿子呢,可这俩儿子,本事都不怎么拿得出手。不管是读书学习方面,还是出去经商做买卖,那是一样都干不好,干啥啥不行呢。

徐老太爷呢,整日就待在家里,不停地唉声叹气。可这叹气也没什么用,改变不了啥情况呢。为啥叹气呢?还不是因为他那两个不成器的儿子,简直就是败家子,到现在都没有一丁点儿要悔改的意思。说起来也是让人挺无奈的,早在老爷子还在世的时候呢,这俩败家子就已经在那儿讨论老爷子去世之后的遗产该怎么分的问题了,真的是让人挺气愤的呢。

或许是上天于心不忍,实在见不得徐老太爷这般难过的模样,于是啊,在老爷子人生最后的那段时光当中,竟又恩赐给他一个儿子呢。

话说徐老太爷,在他的幼子出生之际,那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了,病得厉害,甚至都下不了床啦。但即便如此,老爷子还是强撑着,用尽全身的力气,挣扎着坐了起来。然后,他接过刚刚出生的小儿子,轻轻地抱在怀里,眼里满是慈爱。就在这一刻,老爷子还为这个小儿子取了名字,叫做徐渭。

徐老太爷将徐渭紧紧抱在怀里,那激动的情绪难以抑制,不禁喜极而泣起来。他低下头,目光温柔而慈爱地看着襁褓之中的徐渭,嘴里喃喃说道:“孩子,父亲心里明白,自己留在这世上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啦。不过呢,你放心,哪怕就剩最后一口气,父亲也肯定要撑到能为你举办百日宴的那一天。”

徐老太爷那可真是完成了自己所立下的誓言。就在徐渭举办百日宴结束的当天晚上,这位老太爷便如同驾着仙鹤一般,就此离世了,去往了另一个世界。

在徐老太爷离世以后啊,徐渭就失去了可以庇护他的人,而徐渭的母亲同样也没了依靠,没了那份庇护。就因为这样的情况,徐渭的童年过得那叫一个悲惨呐。在那样的环境下,他小小年纪就深切地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冷漠的滋味,真的是挺让人心酸的。

徐渭十岁那年,经历了一件极其痛心的事。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被无情地赶出了徐府,而后母亲孤苦无依,竟然惨死在了街头。这件事就像一片浓重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了徐渭的心上,给他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等到徐渭十四岁的时候,又遭遇了家庭的变故。他的两个哥哥把徐家的家产都给变卖了,经此一事,大家各奔东西,曾经的一家人,也就此变得不再是一家人了,徐渭的生活也因此更加飘摇不定。

在那个时候,徐渭没办法,只能跟着大哥一起生活呢。可这兄弟俩之间的关系着实不怎么样,他大哥呢,仅仅是把徐渭当成了一个累赘,对他也没什么好态度,徐渭在这样的处境下,日子过得也是挺艰难的呢。

徐渭在童年时期有过一些经历,这些经历致使他变得格外内向。那时候的他,整天就把自己藏在书房里头,一门心思地看书,很少会走出去和其他人打交道呢。

徐渭平日里看了大量的书籍,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他所积累的学问也变得越来越高深了。要知道,那时候的徐渭还只是个年幼的孩子呢,可就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写出很不错的文章了。这事儿一传开,可把当地的那些学者们给震惊到了。大家都觉得徐渭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华,实在是太了不起了,于是纷纷都把徐渭当作神童来看待呢。

徐渭的长兄目睹徐渭如此厉害非凡,心里便觉得他就是徐家能够再次崛起、重现辉煌的希望所在。在长兄看来,徐渭所展现出的能力和潜力,让他坚信徐渭具备带领徐家走向再度兴盛的实力呢。

没过多久,徐渭的名声便传播开来啦。于是,就有许多人因为听闻了他的大名,特意前来拜访他呢。这些前来拜访的人,那目的可是各不相同哦。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想来和他一起探讨学问方面的事儿的,大家凑在一起,就各种学术上的问题展开交流切磋,可热闹啦。还有一些人呢,则是希望徐渭能帮忙写文章,大概是看重了他出众的文笔和才华吧,觉得经他之手写出的文章肯定是不同凡响。另外,也有人是怀着请他去当先生的心思来的,想着要是能把徐渭请去教导自家子弟,那子弟们在学业上肯定能突飞猛进呢。更有意思的是,居然还有人是来给他说媒的呢,看来徐渭的才名在外,都让旁人觉得他到了该成家的时候啦,得给他介绍合适的对象。

在当时那个时候,有个叫徐渭的人,他仅仅才十四岁呢,可别小瞧了他这十四岁的年纪,人家都已经是声名远扬啦,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大名呢。

年过四十未中举

谁都没想到,山阴县有个被称作神童的徐渭,在科举考试这条路上却是不断遭遇挫折呢。徐渭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成功考中了秀才,这可把他的兄长给高兴坏了,而且兄长还特意给他找了一户人家,也就是给他寻了个婆家。

确实是这样的,徐渭的兄长做出了一个颇为特别的安排,那就是把徐渭给“嫁”了出去。怎么个“嫁”法呢?就是让徐渭入赘到了他们当地的一个大家族,也就是潘家之中啦。

在那个时候,徐渭才刚刚考上秀才呢,那可正是意气风发的阶段,整个人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对未来想必也是满怀着憧憬。可谁能想到呢,就在这时候,他的哥哥居然做出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反手就把他给卖了。不过呢,这里得说明一下,徐渭的哥哥其实也是被逼到了没办法的地步啦,实在是走投无路了,这才让徐渭入赘到潘家去的。

之前就曾提到过,徐渭有两个哥哥,可这俩人都不咋学好呢。这不,现在徐老太爷不在了,没人能管制着他们啦,于是,这俩哥哥就越发地放肆起来咯。

话说徐渭的长兄带着徐渭来到了此地,可谁能想到呢,这长兄一来就沾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这赌博就像个无底洞,没过多久的工夫,老爷子辛苦积攒下来留作遗产的那些钱财,就被他在赌桌上输了个精光,而且还不止如此呢,他因为赌博欠了一大堆外债,这下可真是把日子过得一团糟啦。

徐渭的长兄背负着债务,为了能够将这些债务还清,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在那种无奈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接受了潘家所提出的条件。要知道,徐家一直盼望着日后能够重新崛起呢,可就因为长兄的这一举动,相当于把徐家未来崛起的那份希望,就这样亲手交到了潘家手里。

徐渭有个兄长,这人啊,有一回得到了一笔钱。按常理说,有了钱就该好好过日子,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才是。可他呢,压根没想着要改改自己那些不良的习性,依旧沉迷于赌博。他拿着好不容易得来的钱就往赌桌上送,一次又一次,也不管不顾家里的情况。结果呢,就因为这没完没了的赌博,把自家的房子都给输没了。房子没了,也就没了安身之所,最后落得个凄惨的下场,竟然饿死在了路边。

接下来要说的是徐渭的情况哦。徐渭来到潘家之后,并没有遭遇被潘家虐待这样的事情呢。事实上,情况恰恰与之相反,潘家对待徐渭还是很不错的哟。

他的岳父潘克敬曾带着他外出,让他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有幸结识了诸多与他志同道合的人呢。

有这么一位才子,大家想想,那肯定是才华出众、满腹经纶的。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前前后后参加了多达八次的乡试呢。按常理来说,以他的才学,怎么着也该能考中举人,然而结果却并非如此,他始终都没能中举。这事儿啊,真就像是命运在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实在是令人感慨不已。

曾经,徐渭有不少关系很不错的朋友。这些朋友当中,大部分都在科举考试里顺利考中了举人,更有那么几位十分出色,一路过关斩将考上了进士,之后便进入朝廷担任官职了。然而,和这些朋友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渭,他在科举之路上走得格外艰难,连举人都一直没能考得上。就因为这样,周围的人便开始对他指指点点,纷纷嘲笑起他来,说他虽然名气不小,可真到了考场上,本事却不怎么样,也就是所谓的“名声挺大,实力不济”。

想当初啊,潘家那可是花了钱把徐渭召来入赘的。他们为啥要这么做呢?还不就是瞅着徐渭挺有潜力的嘛,觉得这小伙子以后说不定能有大出息呢。可谁能想到啊,后来的情况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事实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了,他们这次可真是赌输了。就因为这个,潘家的人对徐渭的态度那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开始各种看不起他了。而徐渭的妻子潘氏呢,眼见着家里人这样对待自己的丈夫,心里别提多难受了,结果就生了一场大病。

话说在徐渭二十六岁的时候,他又一次去参加乡试了呢。要知道这乡试可是很重要的考试,徐渭满怀期望地去应考,可结果呢,还是没能考中举人哦,挺让人惋惜的呢。

话说徐渭的妻子潘氏,当时正卧病在床呢。就在这时,她听到了某个消息,也不知这消息对她的冲击有多大,总之她听完之后,一口气就没能提上来,当下便香消玉殒,命丧当场了。

潘家的人把一切责任全都归咎到了徐渭头上,随后便毫不留情地将徐渭赶出了家门。徐渭就这么无奈地离开了潘家,可离开之后他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地方可去。没办法,为了能有个去处,徐渭只好找朋友们借了些许钱财,接着便带着满心的惆怅与失落,离开了山阴县这个曾经待过的地方。

徐渭出去外面闯荡了一番,可结果呢,啥都没得到。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科举考试可是非常重要的,而徐渭连举人都没能考上,就这么个情况,根本不会有人把他当回事儿,重视他那就更谈不上啦。没办法,折腾了一圈没什么收获,徐渭最后只能回到山阴县老家了,寻思着在老家这块地方看看能不能找点事儿来做呢。

徐渭为了能够养家糊口,便想到要去开办一个私塾。可这开办私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得有一定的人脉和资源才行呢。于是,徐渭就去找了自己的岳父,心里想着岳父大人怎么着也得看在自己女儿,也就是徐渭妻子的情分上,帮衬一把。他就和岳父说明了情况,恳请岳父帮忙,好让自己能顺利开起私塾,有个营生的门道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

潘克敬心生恻隐之情,就拿出钱来帮着徐渭建起了一所私塾呢。虽说最后来这儿上课的人并没有多少,可不管怎么说,徐渭也总算是有了一个能住的地方啦。

徐渭原本好不容易才将生活安顿妥当,可谁能想到,意外却又一次降临到他的头上。就在这个时候,东南沿海地区遭遇了倭寇的入侵,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徐渭那刚刚安稳下来的生活,一下子又变得混乱不堪,犹如一团乱麻。面对这样的局势,徐渭心中涌起了保家卫国的强烈责任感,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下,他别无选择,只能毅然决然地奔赴前线,投身到抵御倭寇的战斗当中去。

年老方知吾本心

那一天,胡宗宪正在仔细查看战报呢。在一份份战报的内容里,他留意到有一个人的名字老是频繁地出现。再仔细一瞧,每次这个名字出现的时候,都伴随着立下大功的相关记载。而这个人呢,不是别人,正是徐渭。

胡宗宪心里琢磨着,这人说不定还真有点能耐呢,于是就把徐渭给请了过来,让他担任自己的幕僚。要知道,胡宗宪那可是全心全意地在抗击倭寇,他的这份决心和行动,让徐渭打心底里钦佩不已。就这样,两人携手合作,一同对抗那些来犯的倭寇,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间渐渐结下了十分深厚的情谊呢。

就在徐渭满心以为自己可以安安稳稳地在胡宗宪手底下担任幕僚一职的时候,没承想,意外却再度降临了。

胡宗宪呢,他可是和严嵩一党有着紧密关系的,属于那种所谓的铁血严嵩党成员。就因为这层关系,后来也跟着遭了殃,被牵连其中。一开始,他甚至被定下了死罪呢,这情况可真是够严重的。不过呢,好在他之前和徐渭一起在平定倭寇这件大事上立了功劳。也正是凭借着这份功劳,他才得以逃过一死,没被处以死刑。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最后还是被降职处理了,直接被贬为了平民。不过不管怎么说,好歹是把性命给保住了,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然而,徐阶这一党羽哪会轻易就放过胡宗宪。他们处心积虑地找寻各种理由,硬是把胡宗宪给送进了大牢之中。可怜的胡宗宪就此身陷囹圄,最终在那阴暗的牢里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就在那个时候,徐渭他当时是胡宗宪的幕僚呢。结果呢,因为一些事情,他也受到了牵连,就被关进了大牢里头,处境挺艰难的。不过好在,他之前结识了一些朋友,这些朋友还挺仗义的,纷纷出面为他作担保,经过这么一番周折,最后总算是把他从大牢里给救出来啦。

在那个时候,徐渭已然历经了诸多沉重的打击。这些打击对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他的精神方面出现了状况。他常常会不受控制地发起狂来,那种状态着实让人揪心。发狂的时候呢,他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有时候是对自己下狠手,进行自残;而有时候呢,又会失去理智地去动手打别人。

话说有一回,徐渭突然发起狂来,在这期间,他竟然失手把胡宗宪给他介绍的妻子给杀害了。就因为这件事,他又一次被关进了大牢之中。不过呢,好在他有一帮热心的好友,在这些好友全力的帮助下,他最终没有被判处死刑,只是在那牢房里面待了漫长的七年时间。

徐渭在牢狱中,时间过得颇为迅速,不知不觉间就过去了七年。在这七年的牢狱生活里,日子倒也还算安定,而徐渭的情绪呢,也在这样相对平稳的状态下逐渐稳定了下来。等他从牢里出来后,便邀请了好些平日里关系不错的好友,大家结伴同行,一起去游历各处的山川美景,尽情享受那大自然的风光。在这期间,他们漫步山间,泛舟水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着实过了一段十分快活惬意的日子呢。

要知道啊,天下从来就没有不散的筵席。徐渭呢,他有一帮好友,平日里大家一起相处,玩得挺开心的。可好友们也都各有各的事情要忙呢,不可能一直就这么陪着徐渭玩耍下去。后来呢,等这些好友们陆续都离开了,徐渭也就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山阴县啦。

徐渭这人啊,终其一生都没能在科举考中举人这事儿上如愿以偿。不过呢,这可一点儿没影响他拥有很好的名声。就说他跟着胡宗宪一起抗击倭寇的那段时期吧,在众人眼中,那可就是妥妥的大英雄呐!你瞧,因为他的才学和名气,除了有不少富商慕名前来拜见他之外,还常常有一些求学的学子专门跑来找他请教各种问题呢。

话说这天,徐渭正处于休息的状态呢。就在这个时候,门外忽然来了一位学子。只见这位学子恭恭敬敬地朝着徐渭行了礼,礼毕之后,便十分诚恳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有这么一位学子,他提出了一个颇为奇怪的问题,那就是:在求学这条道路上,到底存不存在捷径呢?

徐渭听了那话后,不禁白了对方一眼,心里暗自琢磨着:哼,要是我也能有一条顺畅的求学之路,哪里还会落到如今这般境地,连个举人都一直考不上!可话虽这么想,但徐渭也没办法直接就把这个学子给赶走,毕竟人家也是抱着某种期待来的。于是呢,徐渭就拿来了纸和笔,略作思索后,写下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很是特别,上联写的是“好读书不好读书”,下联同样也是“好读书不好读书”。表面上看这上下联是一模一样的字句,可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的意思却大有不同呢,全看读的人怎么去理解啦。

有这么一个书生,遇到了一副特别奇怪的对子,这对子的上下联居然是完全一样的。这可把书生给彻底难住了,他实在是摸不着头脑,没办法,就只好把这副对子带回了家里。回到家后,他拿着对子是左看看、右看看的,眼睛都看花了,可就是怎么也瞧不出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花样,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门道呢。

话说有那么一天,有一位学子,他家呢来了个小客人,正是他的侄子。这侄子一到学子家,就瞧见了学子所写的那副对联。您猜怎么着,这孩子刚好刚学会识字呢,瞅见对联后,一下子就想到他们当天在学堂里刚学过的知识,于是随口就说了一句,说那个“好”字,可是个多音字呢。

有一个学子,在经过一番思考琢磨后,突然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他终于弄明白那副对联正确的念法应该是这样的:当处在适宜读书的年纪、环境等条件下时,是好(hǎo)读书的阶段,可很多人却不喜好(hào)读书;而当到了后来,意识到读书重要,开始喜好(hào)读书了,却往往因为各种因素,比如精力不够等,已经不好(hǎo)好好读书了。

在年轻的时候,读书的条件其实挺便利的,各种书籍获取起来相对容易,学习的环境也还不错,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可那时候呢,就是不怎么喜欢读书,总是把时间花在别的事情上,对读书提不起太大的兴趣。然而等年纪渐渐大了,不知怎么的,开始喜欢上读书了,觉得书里有好多有意思的内容,能带给自己很多收获和感悟。但这时候读书却变得更困难啦,可能是视力不如年轻时好了,看一会儿书眼睛就累;也可能是精力没那么充沛了,读一会儿就容易犯困,不像年轻时那么能集中注意力,总之读起书来是比以前费劲多了。

徐渭曾留下一副对子,其目的呢,在于给后来的学子们提个醒儿。他这是想告诫学子们,读书可得趁早抓紧喽,千万不要一直拖着,等到年纪大了才想起来去读书,要知道到了那个时候,再读书可就已经来不及啦,已经晚了。

话说徐渭在山阴隐居的那段日子,他是鲜少去和那些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碰面的。相反呢,倒是有不少学生前来拜会他,在这期间,就留下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同时呢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然而令人感慨的是,到了最后,徐渭是独自一人在自己家中离世的,享年七十三岁呢。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身边仅仅只有一只狗陪伴着他,着实让人觉得有些凄凉。

0 阅读:25
豪仔看历史

豪仔看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