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撰文|黄大拿
引文:到了今天,对多数人来说,假若电视屏幕里不播清宫戏,谁还会想起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清皇帝?
《如懿传》播完了,清帝一时成为网红。
清帝能成网红,拼的不全是颜值,还有手腕。
清帝的密折治国,了解一下?
一
妻妾争风,不过夜皇帝就知道了
还是在清宫戏刚刚流行的那阵,黄大拿便开始留意搜寻那位被不少今人膜拜的雍正皇帝的资料。
资料看得多了,对这位“英主”的手腕也的确佩服得紧,其中,经雍正之手而逐渐发扬光大的“密折治国”术,即使在数百年之后的当下重温,仍难免凛然心惊而色变。
在专制王朝,臣子给君主上奏折,这本来稀松平常,可是奏折而至秘密,这却要等到几位天纵圣明的清朝皇帝才能想到做到了。
所谓秘密奏折,就是折子不走正常的渠道上达天听,而是径直报皇帝亲拆御览,皇帝有什么指示意见,随手用朱笔批于折后,然后再密封发还给原奏人,所有内容除君臣二人外界不得而知。
据历史学家考证,这种密折,肇始于顺治,推行于康熙,而大盛于雍正。
密折治国术为什么独独盛行于雍正时期?
这其中当然有“历史的机遇”,更是由雍正本人的“才具”所决定的。
“历史的机遇”云云,就是当中国社会前进到雍正时期,君权的高度集中化已臻顶点,密折正好顺应了这一需求。
“才具”云云,就是指雍正和别的君主相比,有着非同寻常的资质。
一是雍正精力过人,普天之下无事不想过问和插手,二月河先生的小说对此曾大加赏叹,这点倒并非小说家言。
在这种雄主的手下,官员可别指望有什么隐私,妻妾争风的家丑也许不过夜就被雍正知道了。
正因其精力过人,所以一天批十几封奏折,这类别的君主也许视为畏途的事,雍正做起来却有滋有味。
二是雍正多疑忌刻,独裁君主都讲求“乾纲独断”,最忌官僚植党,何况是自认为天纵之圣的雍正?而这类实质为“小报告”的密折正是防范臣下欺蒙的利器。
雍正对密折所作的朱批,是非常个性化的,有时洋洋洒洒一本正经,有时嬉笑怒骂全无避忌,语言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甚至常常不避村俗俚语。
透过朱批,仿佛看到雍正时而欣喜大笑,时而叹息落泪,时而天真,时而狡狯,有时展露专制君王之威严,有时又温婉如老太婆。
实在说来,要解剖雍正这个专制君王之典型的“麻雀”,这些朱批的价值超过许多正史和野史。
二
手腕再高,也归为尘土
雍正的朱批虽因原奏而起,但并不受其制约,故而内容极其广泛,上至军国要务,下至身边琐事,无一不包。
关于雍正的密折制度之设计,其中两点会让今人大感兴趣。
一是雍正在拉拢臣子手法上的无微不至、无所不至。
“凡请外用大臣陛辞,朕不忍别,至于落泪者,惟卿一人耳”,“好生养着,不知你吃酒否?若饮可戒之!”
宛如恋人一般的深情款款,真是让人意外!
传统社会,人们习惯于“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而捧读这样充满感情色彩的上谕,做臣子的哪有不感激涕零誓死效忠的?
不过龙颜易怒恩威难测,那个为雍正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年羹尧大将军,当年在皇帝的密折中不知获读多少深情话语,甚至被许为“朕之恩人”,然而一旦时移势易,这个“恩人”就要以死谢罪了!
二是雍正是玩“平衡术”的大师。
密折奏事之权并不是所有臣子都能享有的,也不依官员的品阶高低而定,被皇帝所宠信才是必要条件。
因此一个衙门里的最高长官也许不能直接给皇帝打小报告,而其下僚却往往能密折上奏。
这种设计的好处就是让所有臣子彼此猜忌互相监视,你牵制我我牵制你,即使是封疆大吏,也不敢专权擅权,他们为保住禄位,唯一能做的就是对皇帝个人效忠到底。
通过密折治国,雍正把政府机构牢牢握于手心,只要他大笔一挥,整个官僚系统乃至社会都应声起舞。
这种治国术当然已至“随心所欲”之化境了。
在政权私相授受,政治被在上者视为禁脔的地方,人主能够这样随心所欲,予取予求,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可惜,这种境界终有到头的时候。
不是吗?到了今天,对多数人来说,假若电视屏幕里不播清宫戏,谁还会想起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清皇帝?
编辑:王心
本文为黄大拿明史拍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