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3年的夏天,朱元璋顶着烈日“荣归故里”,从沿街乞讨的和尚,变成红巾军“有头有脸”的将领。
当时,朱元璋所在的红巾军驻扎濠州城,派系林立、明争暗斗,朱元璋认定这群人没有前途,于是回乡招募兵勇,决心培养一支嫡系部队。
虽然此时的朱元璋还没有大富大贵,但是已经今非昔比,他一直挂念着失散的家中亲人,派人四处打听也毫无音信。
1353年的冬天,归队的朱元璋彻底失望,更加坚定认为红巾军的众位将领,都是胸无大志的人,于是带着徐达、汤和等24位心腹离开濠州城。
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先是利用夜色掩护击溃定远的元军,后来又整编队伍攻克滁州。
朱元璋占领滁州城后不久,大嫂带着儿子朱文正投奔朱元璋,从大嫂王氏口中得知,大哥、二哥都已经先后去世,朱元璋悲痛不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元璋对侄子朱文正关怀备至,将他交给妻子抚养,亲自指派将领传授武艺谋略,在《明史》中记载,朱元璋对朱文正就像是亲生儿子。
朱文正出生在1336年,而朱元璋生于1328年,也就是说,朱元璋仅比朱文正年长8岁。
其实,朱元璋此时还没有儿子,他的长子朱标出生在1355年。这一年,19岁的朱文正已经追随常遇春以和州为起点,向东渡过长江,占领对岸的战略重地采石。
朱元璋鼓励将士们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沿江而下顺利攻占太平,这里成为朱元璋以后攻取天下的根据地。
1356年,朱元璋统帅大军,兵分两路进攻集庆,20岁的朱文正表现极为勇猛,在攻打集庆路过程中冲锋在前、不畏生死。
由于朱文正在南渡过程中屡立战功,被朱元璋封为“枢密院同佥”。
《明史》记载:“饶勇略,随渡江取集庆路。已,有功,授枢密院同佥。”
有一天,朱元璋问侄子朱文正“想做什么官”,朱文正回答说“叔父成就大业之后,何愁没有富贵呢,如果叔父首先给亲戚封官晋爵,怎么能够让大家心服口服追随您呢。”
朱元璋听到侄子能有这样的胸怀视野,非常高兴,从此之后对朱文正更加喜爱,同时也抱有更大的期望。
《明史·朱文正传》记载:“叔父成大业,何患不富贵。爵赏先私亲,何以服众。”
1361年,朱元璋已经占据大片地盘,麾下军队数量也突破10万,小明王韩林儿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朱元璋建立百官制度,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安排朱文正担任大都督,统领所有兵马调动。
《明太祖实录记载》:“命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
值得注意的是“节制中外诸军事”,也就是说,朱文正是朱元璋军队的最高指挥,要知道当时还有徐达、常遇春、邓愈、李善长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
同时,从朱元璋的任命也可以看出两个信息:
一是朱文正的确受到朱元璋的偏爱,血缘关系在核心权力上更让朱元璋放心,这是朱元璋信任朱文正的体现;
二是朱文正的确具备极高的军事才能,否则不可能让众位猛将、智囊心服口服,甘愿听从朱文正的调遣。
然而,朱文正表现最亮眼的战役是1363年的洪都保卫战。
陈友谅一直是朱元璋心中的最强对手,两人争夺洪都的故事要从两年前说起。
1361年,陈友谅率先出手,联合张士诚东西夹击朱元璋。朱元璋示弱诱敌深入,安排部将康茂才假投降诱骗陈友谅,朱元璋伏兵击溃陈友谅,顺势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被迫放弃江西,逃亡武昌。
陈友谅麾下将领胡美知道抵挡不住朱元璋,于是主动投降献上洪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南昌。
南昌,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重要,能够对陈友谅势力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朱元璋明确地说,占据洪都,相当于是砍掉陈友谅的一只臂膀。
既然洪都的战略位置如此重要,应该派谁来镇守呢?这件事朱元璋也说的非常明白,必须是亲骨肉重要大臣才行。
《明史》记载:“得洪都,去陈氏一臂矣,非骨肉重臣不可守。”
朱文正再次被委以重任,此外,为了增强守卫力量,朱元璋安排年轻的名将邓愈担任守城副将,协助完成镇守洪都的重任。
根据史书记载,朱文正在镇守洪都期间,尽职尽责,抽调兵士工匠修补城墙,招降盘踞周边山头的土匪,威名传播很远。
到了1363年,张士诚派兵攻打安丰,当时小明王韩林儿就在安丰城内,于是紧急向朱元璋求救。
当时,朱元璋的处境并不乐观,陈友谅正在暗中积蓄力量,意欲夺回失地,一旦派出大军救援小明王,很可能会因兵力不足而顾此失彼。
经过慎重思考,朱元璋仍然决定出手救援小明王,毕竟小明王是名义上的起义军领袖。
朱元璋最害怕的情况果然出现,前线进攻安丰城不顺利,后方陈友谅率军围攻洪都。
《明史》记载:“夏四月,友谅大举兵围洪都。”
史书中所说陈友谅“大举兵围洪都”,到底是什么规模呢?实际上是倾巢出动。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载其家属百官,空国而来,兵号六十万。”
也就是说,陈友谅率领60万军队前来攻打洪都,这是全部的军事力量,为了让将士们抛弃杂念、勇往直前,陈友谅还带上将士官员的家属。
陈友谅的意图很明显,此战只能胜利,如果失败,所有人都不会有好下场,破釜沉舟的意志非常明显。
此时,负责镇守洪都的朱文正迎来史诗级困难,因为他手下可以调动的守城士兵仅有2万人,面对30倍的敌人。
也许有人会说,朱文正的优势是守城,相对会稍微轻松些。其实不然,洪都的城墙破损严重,朱文正攻占洪都后便着手修缮加固,但是仍然有不少缺口。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缺口很可能是洪都失守的“蚁穴”,朱文正采取边防御、边修建城墙的办法。
朱文正立即向朱元璋禀告,同时请朱元璋派兵救援,接到朱文正求救信后,朱元璋心中焦急万分,军队已经在安丰攻打月余,眼看即将破城,于是派信使告诉朱文正:坚持一个月,亲自来救。
朱文正只能依靠仅有的2万人,迅速安排众位将领各自驻守城门,比如邓愈负责抚州门、赵德胜负责宫布等3个门、薛显负责章江门,而朱文正则负责全面指挥,预留两千人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巩固防守。
《明太祖实录》记载:“文正节制诸君,自将精锐二千往来应援以御之。”
从陈友谅“空国而来”的决心可以看出,洪都的战况必定是激烈的,那么,究竟有多么惨烈呢?
猛将赵德胜、朱潜、牛海龙等10余人全部战死,朱文正也在战场上赤身肉搏,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朱文正身受重伤,双腿难以支撑站起来,他命人用绳子将他绑在军旗的旗杆上,高声呼喊鼓舞将士迎战陈友谅军队。
就这样,朱文正以2万人抵抗陈友谅60万人,在洪都坚守85天,终于在1363年7月,等到了朱元璋的20万大军。
《明史》记载,“文正坚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将救之。”
陈友谅得知朱元璋率领大军驰援洪都,于是收缩攻城部队,在鄱阳湖迎战朱元璋。
鄱阳湖之战前后共持续36天,以陈友谅大败被射杀结束,为什么说“朱元璋能够取得胜利,朱文正功不可没呢?”
很显然,朱元璋的军队人数仍然远低于陈友谅,最终能够以少胜多,除了朱元璋的临机应变之外,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已经大量消耗陈友谅的实力。
军队的士气是“一鼓作气”,经历洪都城久攻不下之后,陈友谅军队的锐气已经逐渐被磨灭,为后面全面溃败埋下伏笔。
在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的实力大增,他非常明白朱文正的功劳,直接说“能够平定江西,文正的功劳最大”。
《明史》记载:“江西之平,文正功居多。”
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朱元璋回到南京后论功行赏,在鄱阳湖战役中立功的将领全部都有封赏,唯独朱文正没有任何赏赐,这让朱文正感到疑惑不解。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赏赐功臣侄子呢?
《明史·朱守谦传》记载:“知大礼,锡功尚有待也”
也就是说,朱元璋认为侄子“聪颖明白事理,赏赐功劳也可以再等等”,于是没有给掌管军权的朱文正另外赏赐。
史料记载,朱文正对封赏感到愤怒,竟然丧失往常的心性,纵容将士为非作歹。不久之后,朱文正被按察使李饮冰举报骄横奢侈,朱元璋特意派遣使者责骂,朱文正感到十分害怕。
这时,按察使李饮兵再次上奏朱元璋,表示朱文正心存异志,朱元璋亲自将朱文正押回京城审问。
在马皇后的求情下,朱元璋罢免朱文正的官职爵位,将他囚禁在桐城。不幸的是,朱文正很快便离奇去世,留下明初初期的奇案谜团。
有人说,朱元璋是故意处死朱文正的,原因是为长子朱标扫清帝王路。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首先,朱元璋的事业处于起步阶段,刚刚摆脱陈友谅,距离建立明朝还有很远,正是需要名将统帅军队的时候,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诛杀朱文正。
其次,朱元璋仅比朱文正大8岁,都是干事创业的年龄,朱元璋以自身声望,轻松能够管控众位名将,根本不需要采取极端措施杀掉朱文正。
最后,朱文正备受朱元璋疼爱,视为亲生儿子,从亲情的角度出发,朱元璋也不可能会故意杀害侄子,更何况朱元璋对家族亲人的宽容度向来更大。
既然如此,朱文正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在洪都保卫战、鄱阳湖大战后的第二年,即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虽然朱元璋称呼上吴王,实际已经相当于皇帝,而他最关心的是曾经的战友们能不能以君臣之礼对待自己。
在朱元璋宣称吴王的第三天,他就对徐达等人说明“君臣之道”,要让军队将士遵守“礼法”,绝对不能“恣情任私,纵为暴乱,不知御下之道”。
然而,朱文正碰巧成为朱元璋“杀鸡儆猴”的第一人。
朱文正从穷苦百姓出身,在战乱年代依靠勇猛被加官进爵,但是他的思维境界不能与时俱进,具有典型的“暴发户”心理,比如穷人突然富有容易挥霍无度,而朱文正则是麾下军队人数越来越多,却仍然留着“土匪劫掠”心理,这与朱元璋的帝王思维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朱文正纵容将士的行为,正巧触怒朱元璋,随后又被按察使揭发朱文正使用龙凤装饰。
《明太祖实录》记载:“使守江西,遂骄淫暴横,夺民妇女,所用龙榻僭以龙凤为饰。”
朱元璋首次采取的办法是派遣使臣责骂朱文正,明显带有教育改造的意思,然而,作为“战场勇士”的朱文正,他并不能理解朱元璋的深意,于是后面仍然出现各种错误。
《太祖皇帝钦录》记载:“文正者,不听朕教,累恶不知改。”
在《左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
意思是,只有君王具有威仪,臣子才会敬畏而爱戴他,效仿他的准则,这样才能让国家长盛不衰。
对于朱元璋来说,同样如此,他需要向朱文正展示“威仪”,将他囚禁起来。
与此同时,朱元璋非常慎重,害怕被朱文正是被人诬陷的,于是亲自审问朱文正。
然而,朱文正面对朱元璋口无遮拦,朱元璋气愤不已,用鞭子抽打他,朱文正竟然不久后便去世了。
《明太祖实录》记载:“大逆之道既泄,朕恐为人所谮,特召而面审之。”
朱文正的突然去世,对朱元璋来说也是意外的,朱文正在战场上身强体健、英勇无惧,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竟然在鞭打后死亡。
也就是说,朱文正在拥有权力后逐渐嚣张跋扈,同时遇到朱元璋特意整治,本来是敲打教育,没想到朱文正思想上没有意识到,行为上屡犯禁忌,朱元璋采取囚禁、鞭打的行为,并不是真的要处死朱文正,只是结局出乎朱元璋的意料,这应该是一个意外。
在朱文正去世5年后,即1370年,朱元璋将8岁的朱守谦册封为靖江王,朱守谦是朱文正的儿子,他是唯一不是朱元璋儿子却被封为藩王的人,可以看作是朱元璋对朱文正意外去世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