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呀:现代人为什么还读不懂《道德经》?

三棱心爱文学 2024-08-09 00:32:37

现代人为什么还读不懂《道德经》——我这个标题的潜台词有两个:一是现代人本来应该读懂《道德经》的;二是现代人基本还没有人读懂《道德经》。

估计我这样一说,有些人就会跳起来,还会鄙视我:你说别人都没有读懂,就你读懂了?没办法,《道德经》学习研究的圈子就是这样,都是盲人摸象,嘲笑和否定别人,是很正常的手段和程序。我也总是有理有据地否定别人的观点;当然,我也欢迎有人能对我进行有理有据地嘲笑和反驳

我始终抱着一个态度:你只要是能有理有据地反驳我的观点,我乐于接受;但是如果你的反驳和指责是无端的、毫无建设性的,我也会很鄙视你;如果你的言辞不当、低下而无底线,我会让你领教什么叫“反噬”的威力。

好,下面进入正题——

在我看来,《道德经》讲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日常哲学,正如老子所言“吾道甚易知、甚易行”,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只不过他讲的这些基本道理最初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指导君主侯王治国理政用的,而且是从最底层的认知逻辑角度来阐释理论,这“一高一低”,决定了他讲的东西一方面看似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对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来说又很“玄”,所以,历来误解者多、正解者少。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代社会教育已经很普及,《道德经》对普通人来说很“玄”的感觉应该可以消除;而且现在老百姓参与政治的热情和途径很广泛,对政治治理一点儿也不陌生,所以“一高一低”的理解障碍已经微乎其微。那为什么还读不懂《道德经》呢?

我认为:

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是现代人不愿意用现代哲学思想和思维习惯去理解《道德经》。

为什么要用现代哲学思想和思维习惯来理解《道德经》?能不能用现代哲学思想和思维习惯来理解《道德经》?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但能,而且非常有必要,而且还必须。为什么?因为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可以算是以老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在人类早期,对于人类面临的最基础、最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人类一直在进行,而且一直在与时俱进;换句话说,《道德经》的主题思想,不但是人类早期思想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之中思想和文明的线索和源头,如果我们不用现代思想和思维理解老子,反而会无视其中的逻辑和脉络。

我在分享我的《道德经》学习心得时,但凡用一点现代哲学的术语、思想,立马就有人反击:用马哲理论、西方哲学……来解读老子,就是曲解老子,就是对经典的亵渎……给你扣上不尊和逆反的帽子。

其实,理解《道德经》,不但可以用马哲理论、西方哲学,而且可以用佛学、儒学甚至西方的基督教教义等。为什么?因为有的思想是老子同时代人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是相通的,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而后来的思想,也正是前人思想的发展和继承。为什么不可以用呢?请反对用现代思想和思维解释老子的人,给一个合理的、不能用的理由!

理论就如同工具,一把镰刀可以割小麦,为什么不可以割谷子?一个古今贯通的理论(最基本的理论无不是古今贯通的)就是“朴”,朴散则为器,不管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能拿来用,这就是“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的道理。

我之所以讲这些,就是要用现代人的逻辑和哲学思维来对《道德经》进行“翻译”——经过古今哲学思维的互换,我们就会发现:原来《道德经》这么简单呀!

首先,我们用现代的“三观”来替换《道德经》的主题思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三观”指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即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宇宙自然的运行之道,是可以被人类认知和遵循的,而人类遵循自然之道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之道却并非恒定;宇宙自然的因果关系是可以被人类认知表达为一定的认知逻辑,而人类根据自然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的认知逻辑也并非恒定。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道可道、名可名”和“三观”的内涵,两者讲的内容不就是一回事吗?不再赘述,根本就不需要分析。

其次,我们用“客观和主观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来对照《道德经》的相关概念

讲到“三观”,就免不了要联系到“主观和客观思维”,因为“观”就是认知主体和认知对象的互动关系。所以《道德经》在立论“道可道、名可名”后,通篇81个章节,始终在围绕“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问题展开论述。不信的话,看我以下的分析——

先说现代思维中,什么是“客观和主观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考方式,它强调在认知世界和解决问题时,要同时考虑客观实际和主观意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客观性:指的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思维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从实际出发,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主观性:则体现了人的意识、观念和判断。在思维过程中,我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立统一性:客观和主观在思维过程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应该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有机结合,既要尊重客观事实,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道德经》中重要的概念和论述,一般都是成对出现,这些成对出现的概念和论述,转换成现代思维,就是在讲“主观和客观的对立有统一”:

①“无”和“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指的就是客观世界;“有”指的就是主观世界。我们人类,其实生活在客观和主观两个世界中。客观世界叫“道世界”;主观世界叫“名世界”或者叫“概念世界”。万物负阴而抱阳,我们所有的认知对象都是有“自然属性(物质、无)和不自然属性(概念、有)”组成。以上道理我在多篇文章中论述过,不再赘述。不同意者再学习再思考,不接受反驳。

②“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从“无”的视角(客观)来观察天地万物的本始因果,就可以探究其无限的可能性;常从“有”的视角(主观)来审视天地万物有限逻辑的原理,则可以明白认知的局限。所以,“无”和“有”这两者都来自于物的本身和认知的反馈,世界的客观性和认知的主观性两者相互作用,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玄妙之门。“常无欲和常有欲”的思维原则,我在多篇文章中也论述过,不再赘述。不同意者再学习再思考,不接受反驳。

③“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对事物正确反馈”是认知思维之道;“弱化主观思维”是实践行动之道。为什么要掌握并实践“反、弱”的思维之道,因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见上文对“无和有”的理解)。“反和弱”的思维方法,我在多篇文章中也论述过,不再赘述。不同意者再学习再思考,不接受反驳。

④“无为”和“不争”

“无为”和“不争”是“无和有”、“常无欲和常有欲”、“反和弱”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换了一种说法而已。什么叫“无为”?就是“客观思维”,套用到现代政治治理实践中,就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历史中去,到历史中去”。什么叫“不争”?就是“弱化主观思维”,像《道德经》中的表述后其身、外其身、无常心,转换成现代政治术语就是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想人民之所想……

你看,用现代思维来理解《道德经》,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了?相反,抛弃或无视现代思维,钻在故纸堆里研究,搞出来的东西简直……没法说!

0 阅读:104

评论列表

羽寒

羽寒

2
2024-09-13 05:52

只能说多数不懂吧,大部分原因是被儒家串改的太过严重。

修炼而行

修炼而行

2
2024-08-20 15:16

如果你写《道德经》,道是什么都没讲清楚会写“道可道〞吗?

用户10xxx05

用户10xxx05

1
2024-08-09 13:52

谁跟你说现在的人都不懂?读懂的人难道都要找你来汇报吗?是你自以为是而已。看你自己写的文章你也肯定看不懂:老子的道德是人的道德,孔子的道德是鬼的道德

用户10xxx05 回复 08-11 09:57
孔骗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女,排资轮辈,就是一种阶梯式的种姓制度,一种传销模式,发展出来的都是花架子,以面子面具为导向,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儒家儒教孔子教的,最害怕的不就是祖宗领导被质疑?这面子不就是面具吗?这玩意儿不就是用来伪装作假的吗?全都骗术。

用户48xxx65

用户48xxx65

1
2024-08-13 10:04

读不懂那是因为缺德 道德深厚的人还没读就已经一只脚踏进去了

三棱心爱文学

三棱心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