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我是什么》的创意竟出现在1924年,洞见白话文发展轨迹

文学私秘 2023-11-03 22:01:03

《我是什么》是目前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以水的口吻,描写它的神奇变化的一篇小品文。

课文中的科普知识并不复杂,小学生也能够知道一二,但令人拍案惊奇的却是这篇课文的创意与文笔。

从创意来说,这篇课文,竟然能够让一直充当着“子在川上曰”背景墙角色的水,担当了发言的主角,在文章中,一气呵成,滔滔不绝,讲述了自己的近乎是七十二变的奇技异能。

整个文章语言非常精简,却句句到嘴到肚,但又点到为止,局部地区又很有气势。

我们不妨来看看全文:

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叫我“云”。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

文中这一段:“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采用排比的笔法,一泻千里,囊括了水的各种活跃的拟人化形态,整体来看,很有气势,非常壮美,可以说把水的各种矛盾着的美都给一网打尽了。

这篇文章,谁是它的操盘手?

我们先来看一下,目前教科书里对这篇课文的注释,文中标明:“本文选自《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三册》,编者德頫、刘松涛、黄雁星、项若愚,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这里的《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三册》究竟是哪一年的版本?

人教社是1950年12月成立的,它的第一套教材,是在华北版与华东版(也可以称作上海版)的基础上修订的。

一度时期,华北版与华东版同时发行全国,但这两套教材的内容并不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我是什么》仅仅出现在华北版的语文课本里,因此,我们重点关注华北版的被人教社收编的教材。

根据人教社第一版教材的版权提示,我们可以知道,华北版教材的原版是在1948年3月出版的。

我们未找到这个原版,但找到了1948年1月的晋察冀版的《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三册》,里面就出现了《我叫什么》。

1948年1月版的晋察冀版

1949年1月,华北版发行了第一版,教材中出现了一篇课文《我叫什么》,基本可以确定,就是《我是什么》的原初形貌。

1949年1月华北版封面

1949年1月版的版权页

华北版在42课,当时叫《我叫什么》

1949年12月,华北版出版了修订版。课文标题改成了《我是什么》,安排在第42课。

1949年12月修订版,课文标题改成了《我是什么》

1950年6月,华北版又出了一个叫“初版”的版本。这里的版本有一点叫人头大,我们姑且根据不同版本教材版权页的标示,作硬性排列,可能存在着时序上的矛盾。

1950年6月华北版,标明初版,出现在42课

1950年10月,人教社发行了第二次修订原版,这可以看成是人教社的第一套版本,它是直接从华北版移植过来的,《我是什么》仍放在42课。

1950年10月,人教社版发行了第二次修订原版

1951年9月,出版了第三次修订原版,《我是什么》放在第41课。

1951年第三次修订版

1952年2月,出版了第四次修订原版。

1952年版

这里顺便提一下,1950年11、1951年10月东北版的两版教材里,课文的标题改成了《我的名字叫什么》。

1950年东北版

1951年东北版

因此,目前教科书中标明的出处《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三册》,应该指的是1949年1月华北版的最早原版。不过这时课文的题目还叫《我叫什么》,那么,如果在课文标题上找到最匹配的原始出处,应该是1949年12月的华北版《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三册》。

1949年1月与12月的两个版本,编辑的名字与顺序是相同的,也是目前教科书中标明的姓名顺序,即德頫、刘松涛、黄雁星、项若愚。

之后,1950年6月华北版初版的编辑者顺序,却变成了:刘松涛、德頫、黄雁星、项若愚。显然与现行教科书的顺序稍有差异。

如此看来,现在的教材中《我是什么》的注释里标明的出处,最妥当的指认版本是1949年12月的华北版《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三册》。

我们看看华北版的《我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流在河里,睡在海里。

我怕热,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飞上天去,人们叫我云。

在天空碰到冷气,我就又变成一滴一滴的雨点落下来,或是变成雪花飘下来。

人们没有我,就不能生活。庄稼没有我,也不能生长。

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我是什么?

1949年版本也出现在后来的书籍中

全文只有110字,而现在教科书中的课文全文达到324字,字数差距太大了。

比较两个版本,大体上意思稍有相似,个别语句有雷同成份,但明显可以感觉到,现在课本里的课文,富有文彩,内涵丰富,而原版则显得过于简陋了。如果说现在的课文是选自1949年12月版的教材,无论如何都无法让人接受。

我们暂且搁置这个问题,继续顺着时间流水,看看人教社的后来的版本演变情况。

1953年左右,人教社推出了第二套小学语文教材,但只出了一、二、三册。我们在第三册里,没有发现有《我是什么》这篇课文。

1953年版,无《我是什么》

1956年,人教社推出第三套小学语文教材,在《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4册》里,再次出现《我是什么》。

人教版的第三套教材

这一版的《我是什么》才是今天我们现行教科书里熟悉的这个版本。

与华北版教材里的课文比对一下,我们可以发现,现行的教材里的版本字数更多一点,尤其是描写“水”的利弊的段落,加进了许多具体细节的描写。

到了这里,我们似乎大致看到了《我是什么》进入教材的轨迹,然而,只要我们稍作深究一下,便惊愕地发现,《我是什么》的最早创意,竟然是来自于民国的课本。

笔者也是在偶然之间,找到了《我是什么》的创意的最早出处。

最近,笔者网购了一套 哈尔滨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一日一课世界书局国语读本》,该书内容简介里称:

《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以魏冰心、吕伯攸编撰的民国老课本《新主义国语读本》为范本,精选适合当下儿童阅读的内容辑录而成。本套书共八册,前四册以童话、寓言为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后四册主要讲现实生活,结合当时现状,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给予情感、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启蒙。

根据这里的提示,我们查一下民国老课本《新主义国语读本》的相关信息:

编辑者:魏冰心、吕伯攸等

校订者:范祥善

校阅者:于右任

编辑出版:世界书局

出版时间:民国十九年到民国二十年(1930—1931)

本书共八册(第五、六册缺失),其中第一册1931年1月200版,共50页;第二册1931年6月22版,共50页;第三册1931年1月183版,共54页;第四册1931年6月165版共54页;第七册1930年11月74版共68页;第八册1931年4月72版共74页。

本套教材的印刷面貌为:32开,繁体竖排。

在第七册中,有两篇课文,冠名为《诸君认识我吗?》,我们看一看两篇课文的具体内容:

诸君认识我吗?(一)

诸君认识我吗?我能大、能小、能刚、能柔,有时升腾天空,有时往来地面,有时潜伏土中。人们有爱我的,有怕我的,有感激我的,也有怨恨我的。

我本来住在海洋里面。一天,受着强热,身体膨胀,变成轻浮的气体,游行空中,和飞鸟做伴侣。有时停留空中,人们叫我是云;有时变成流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人们叫我是雨;有时变成冰花,一朵一朵地飘下来,人们叫我是雪。这都是我在空中的变化。

我在地面上,也没有一定的地方。有时游行山谷,人们叫我是涧,是溪;有时游行平地,人们叫我是江,是河,是湖泊,是池沼。至于我潜伏在土中时候,人们又叫我是泉。在极冷时候,往往变成洁白坚硬的固体,人们又叫我是冰。诸君听我说了生活的变化,以为奇怪吗?

诸君认识我吗?(二)

诸君认识我吗?我的性情很暴躁,魄力很伟大。有时潜伏不出,有时一发燎原。人们有时爱我,有时怕我,有时感激我,有时怨恨我。

我最喜欢吃干草、枯枝、煤炭、纸片,还喜欢喝酒精、油类,最怕的是我的哥哥水先生,他老人家一到,我的生命便难保了。我发怒的时候,使高厅大厦,顷刻变成瓦屑、灰堆;茂林修竹,顷刻化为焦木、炭屑。摧枯拉朽,力大无比。人们偿使来侵犯我,我便立刻把他弄得焦头烂额,皮开肉破。

我虽然要闯祸,但也有功于人类。黑暗的地方,我一到,便大放光明。寒冷的时候,我一到,便增高温度。生冷的食物,遇着我便能烂熟。坚硬的钢铁,遇着我便能柔软。诸君听我说了生活的状况,也以为奇怪吗?

课文的之一,正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我是什么》的创意原型埋伏地。

为了比对两篇课文的关联性,我们再不厌其烦地逐字逐句地比对一下:

第一组:

《我是什么》:我会变。

《诸君认识我吗?》:我能大、能小、能刚、能柔,有时升腾天空,有时往来地面,有时潜伏土中。人们有爱我的,有怕我的,有感激我的,也有怨恨我的。

第二组:

《我是什么》: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叫我“云”。

《诸君认识我吗?》:我本来住在海洋里面。一天,受着强热,身体膨胀,变成轻浮的气体,游行空中,和飞鸟做伴侣。有时停留空中,人们叫我是云;

第三组:

《我是什么》: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

《诸君认识我吗?》:有时变成流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人们叫我是雨;

第四组:

《我是什么》: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诸君认识我吗?》:有时变成冰花,一朵一朵地飘下来,人们叫我是雪。这都是我在空中的变化。

第五组:

《我是什么》: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诸君认识我吗?》:我在地面上,也没有一定的地方。有时游行山谷,人们叫我是涧,是溪;有时游行平地,人们叫我是江,是河,是湖泊,是池沼。至于我潜伏在土中时候,人们又叫我是泉。在极冷时候,往往变成洁白坚硬的固体,人们又叫我是冰。

第六组:

《我是什么》: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诸君认识我吗?》(二):我的性情很暴躁,魄力很伟大。……人们有时爱我,有时怕我,有时感激我,有时怨恨我。

第七组:

《我是什么》: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

《诸君认识我吗?》:诸君听我说了生活的变化,以为奇怪吗?

两个版本虽然语句笔法缺少相似之处,但是构思与创意是一样的。

如此看来,《我是什么》的最早创意能够追踪到1930年出版的《新主义国语读本》第七册。

但是,我们再深究一下,发现这篇课文还有更早的出处。

我们找到了1924年初版的《新学制小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第7册)》,其中就出现了《诸君认识我吗?》(一)(二)两篇课文。

《新学制小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第7册)》由魏冰心,朱翊新,范祥善编辑,沈知方等参订。由世界书局于1924年出版了初版。

因此,《诸君认识我吗?》的课文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924年。

在这样的年代里,出现如此通顺的白话文,确实给人一种不可思议之感。

1924年版与1930年版的这两套教材里的挂名第一的编辑者均是魏冰心,这位教材主编,是当时世界书局的支柱之一,编写了大量的教科书。

要知道,在1920年,当时的教育部才通令全国的国民学校,一律采用的白话文教科书,自此带动了各出版公司编写白话文教科书,而魏冰心主编的这套教书,在1924年,就能够在课本中使用如此流畅、精练、爽气的白话文,直到今天的教科书仍然能从中汲取营养,我们不能不对这位教材编写者涌上敬意。

魏冰心所著的儿童读物

我们查了一下魏冰心的资料,他是江苏常熟人,曾经有十年的小学教师经历,他的教学理念在当时看来也比较先进,比如他在1931年学界展开的“鸟言兽语”的论辩中,他支持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引入能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童话体裁”。

在他的发表在1931年8月出刊的《世界杂志》第2卷第2期的论辩文章《民国儿童文学文论辑评童话教材的商榷》中,还专门选了一篇童话,证明那些动物开口的童话,能够起到正能量的启迪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而这一篇童话也与《诸君认识我吗?》有一点关系,都是用童话的笔法,介绍了水的变化多端的神奇之处。

我们看一下这篇叫《小水点》的童话:

小水点

海里的小水点,要出去玩耍。他见一只沙鸥,飞过海面,便说: “鸥先生,请你带我到天空去玩吧。”沙鸥说: “你没有翅膀,怎能飞呢?”隔不多时,他见一只蟾蜍,跳到海滩,便说: “蟾老兄,请你带我到陆地去玩吧。”蟾蜍说: “你没有脚,怎能走呢?”小水点很失望,坐在海藻上哭。太阳公公说: “孩子,你不要恼,我带你去玩吧。”

太阳公公带着小水点,慢慢升上天空。遇着一个风力士,推着一部云车。云车里坐着许多小水点的同伴。太阳公公对小水点说: “你同他们一同去玩吧!”

云车行得很慢,轻轻簸动,像摇篮一般,小水点坐在里面,非常舒服。他向下四望:有高大的山峰,弯曲的江河,葱茏的树木,青黄的田亩,风景很好。到了晚上,他看见光明的月亮,闪烁的小星,都比从前大了许多。小水点玩了半天,十分倦了,就睡在云车里。

第二天早上,风力士大声呼叫,把云车推得很快。忽然一个霹雳,小水点从云车中跌了出来。他定睛一瞧,却跌在一张荷叶上面,他翻了几个筋斗,站立不住,又落在池里了。一条鲤鱼游过来,把他吸进了肚子。一会儿,鱼鳃一张,他又逃了出来。

小水点在池里住了几天,找不到回家的路,很是焦急。一天,一个女孩到池边汲水,小水点不及避让,被汲到了桶里,,他想: “我的生命难保了。”不料,女孩的身体一歪,小水点跳出了桶,急忙躲到路旁的沟里。

小水点在沟里遇到了一条蚯蚓,他问道:“蚓先生,到海里去是怎样走的?”蚯蚓说: “你向东走,经过了江河,便到大海。”小水点听了蚯蚓的话,慢慢向东面走,走了几个月,才回到原来的地方。

魏冰心在他的论文中,对这篇童话情有独钟,而在他编写的教材中,也选入了展现水的神奇变化的课文,隐约使我们感觉到,魏冰心对水的相关童话很有偏爱。

《诸君认识我吗?》的作者是谁?

因为资料的欠缺,我们只能作出合理的推断,这篇文章很可能就出自魏冰心之手。

我们看看魏冰心的其它作品,可以看到他的操纵语言的功力的确具有相当高的水准。

我们找一篇他写的《太阳颂》,其实这与描写水的童话文章一样,都潜蕴着对自然的社会属性的发扬与开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我是什么》的最早创意出现在1924年的民国教材,当时的课文标题叫《诸君认识我吗?》。

2、1949年华北版教材里的《我是什么》,只能说是一个简化版。这更像是曾经接受过民国教材训练的编写者,凭着记忆,将《诸君认识我吗?》抽筋刨根,挖出了《我是什么》这篇100多字的小文。

华北版的这篇课文与民国版《诸君认识我吗?》的语句相似度,甚至要超过1956年版的之后版本。比如,华北版里这一句“在天空碰到冷气,我就又变成一滴一滴的雨点落下来,或是变成雪花飘下来”,与《诸君认识我吗?》中的“有时变成流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人们叫我是雨”有着关键语句的高度相似性。

这可以看出,华北版受到《诸君认识我吗?》的影响更为直接,也更为明显。

3、现在教材里的《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最早出现在1956年版《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4册》中。之前的部编本版本里在作者栏里曾经注明是“人教社语文室”编写,后来改成了目前的“本文选自《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三册》,编者德頫、刘松涛、黄雁星、项若愚,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但现在看来,这篇课文,应该是1956年版本的编写者编写的。

这个版本,显然也参考了民国版教材的创意。这种借鉴与沿袭,更多的可能是教材编写人员曾经接触过民国版的教材或者接受过民国教材的濡染,所以这种借鉴是随风潜入夜的。

从《我是什么》的一波三折的演变轨迹,我们看到的是白话文迅猛发展的风驰电掣步伐。正是这些规范化的白话文文本在教科书里的攻城掠地,才使得白话文(也叫国语),能够成为助力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一把有力的强悍引擎,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教科书里享受到这些民国教科书给我们带来的巨额红利。

我们注意到这些民国的教材编写者,是以一种不妥协的态度,竭力推广白话文的普及与漫溢,与此同时,是他们对文言文的坚决否定与弃绝,这对我们今天重新忖量今天现行的教科书里的文言文的占比,有着超前的预警意义。

0 阅读:37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