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进入教材变迁史,探寻目前小学课文的作者究竟是谁?

文学私秘 2023-11-12 21:40:48

经典课文《黄继光》目前收录在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在该课文的标注栏里,注明来源如下:“本文根据石峰、王玉章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改写,原文刊载于1952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石峰、王玉章是当时新华社记者。从现有的《黄继光》的课文来看,语言相当现代,且有众多的文学描写,很难相信,课文是直接根据一篇通讯报道改写而来的。

我们不妨探访一下,目前的课文《黄继光》的核心结构与语句,究竟来源于哪里。

我们先根据课文的提示,看一下刊载在1952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的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全文如下:

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新华社记者 石峰、王玉章

在光辉的上甘岭地区的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其中首先传遍全军、鼓舞着全军更加奋勇斗争的就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他已经成为志愿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一面新的旗帜。

英雄黄继光生在四川省通江县第九区第四村的一个贫农家庭里,今年二十一岁。他在三岁时就死去父亲,全靠他母亲帮人缝缝洗洗,一把汗一把泪地把他养大。他从七岁起就受地主的残酷剥削,他给地主做了十一年长工,放牛、砍柴,挨打受骂,受尽了苦难和折磨。一九四九年,毛泽东主席的队伍——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四川,给这个苦孩子带来了温暖和幸福,他和他的母亲在土地改革中分到了房屋和土地。从此他结束了牛马般的奴隶生活。他当了儿童团团长,后来参加了民兵,与残余的封建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他积极,热情,青春的火焰在他身上燃烧。

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中国的大门。黄继光为了保卫给他带来幸福的祖国,就在一九五一年七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村欢送大会上,黄继光的母亲把一朵大红花挂在她爱子的胸上,对他说:“光儿,为了我们的好日子,为了救命恩人毛主席,去吧,到朝鲜前线多杀死几个美国鬼子!”

到了朝鲜,黄继光参加的那个志愿军部队正在开庆功大会。战斗英雄崔建国、苗族英雄刘兴文以及许许多多功臣模范们的英雄事迹,都给了他很大的教育。他深深地感到:战斗在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的前线上的英雄是万分光荣的。在前线阵地上的坑道里,他看了苏联影片“普通一兵”。苏联军队的英雄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英勇地以自己的肉体堵塞敌人枪眼的英雄形象,始终活在他的心头。在战壕里,在阵地上,在战斗中,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几本描写战斗英雄的连环画册,他一有空就和战友一块儿热心地读着,他拿郭忠田、杨根思……做为自己的榜样。他决心要做一个人民英雄。

他被分配在一个步兵营营部当通讯员。他知道:要做一个人民英雄必须首先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他经常穿过敌人层层的炮火封锁线到前线阵地去传命令、送弹药,并且在战场上主动地参加各种工作。电线断了,他就成了接线的电话员;战友负伤了,他就成为救护他们的担架员和卫生员;他还常常帮助前线上的狙击手们洗衣服。他飞快地进步着,不久便成为一个光荣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

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九日——范佛里特用两个多师兵力向金化以北上甘岭地区发动攻势的第六天的晚上,黄继光所在的营在激烈地战斗了四天四夜之后又奉命反击上甘岭右翼的五九七点九高地。我军炮火进行猛烈轰击之后,勇士们很快地攻下了高地的一半。在继续战斗中,突然在山顶附近出现了一个敌人的中心火力点,那里有三挺重机枪、四挺轻机枪在凶猛地扫射着,我军攻击部队暂时被阻止了。要打上去必须首先打掉这个火力点。指挥战斗的营参谋长接连几次派爆破手去爆破,但是爆破手都在途中伤亡了。离天亮只有四十分钟了,上级的命令是要在天亮前把高地攻占。营参谋长焦急地考虑着,他在想:“谁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呢?”

这时站在旁边的黄继光伸手向营参谋长递过一份参战决心书和一封他母亲寄来的信。母亲的信上说:“光儿:人民政府对我们人民志愿军家属照顾得太好了。现在我什么都不想,就只想你有没有立功当英雄。告诉我你杀死了多少敌人?”保卫祖国的意志、母亲的期望、青年团员的荣誉感……在黄继光的身上汇成了一股不可抑止的力量,他向营参谋长表示了自己的决心。营参谋长批准了他的请求,命令他当组长,带领战士吴三羊、萧德良去执行爆破火力点的任务。

在战斗开始以来,黄继光就随着营参谋长不分昼夜地跑前跑后,眼睛熬红了,腿也跑酸了,但他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之后,全身又来了一股新的劲头,他提起两个手雷,带领着两个战友,勇敢地跨出了坑道口。临走时,他对营参谋长和坑道里的战友们说:“让祖国人民听我的胜利消息吧!”

敌人火力点里的七挺机关枪撒开一个稠密的扇形的火网,越打越疯狂,子弹像大雨一样地打在被炮弹炸起的山坡上的虚土里。在照明弹的光亮下,黄继光提着手雷,带领着两个战友跳跃地前进。当冲到离敌人的火力点三、四十公尺的时候,忽然吴三羊仆倒了,接着萧德良也倒了下去,紧接着黄继光也跌倒在地上了。

倒下的黄继光并没有牺牲。他的左臂和左肩被射穿了两个洞。他回过头来望了望,看见他的两个战友都一声不响地躺在那里,爆破的任务就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了。于是他忍着痛,用脚蹬着山坡上的虚土、碎石和敌人的尸体,向着火力点一步又一步地爬去。机枪子弹成群地落在他的头前、脚后和身边,溅起的碎石打到他的身上。但是他不顾这些,他继续慢慢地向火力点爬去,直爬到离火力点只有八九公尺的地方,他就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准备把手雷扔向敌人。正在这时,一梭子机枪子弹又射进了他的胸膛,他又倒下了。他的握着手雷的右手,向前伸着平放在地上,他胸膛上被射穿了五个洞,鲜血汩汩地流着,他昏迷过去了……。

一阵阵的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颈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着,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剧烈的疼痛。他四肢无力地瘫痪在地上。他挣扎着用负伤的左臂半支起身体,然后用最后的力气举起右臂,把手雷向火力点扔过去。轰然一声,手雷在距离火力点不远的地方爆炸了。火光夹着黑烟冲天而起,敌人的机枪不响了,黄继光也被这巨大的爆炸震得昏迷过去。

在一刹那的寂静之后,忽然火力点里的机枪又叫了起来。那里的地堡是被打塌了,但没有被炸坏的两挺机枪还在一个枪眼里发射着,虽然火力没有以前那么猛,但刚刚发起冲锋的反击部队又被它压在山坡上。在这时候,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黄继光向火力点望了一眼,捏了捏右手的拳头。他带来的两个手雷,有一个已经扔掉了,另一个也在左臂负伤时失掉了。现在他已经没有一件武器,只剩下一个对敌人充满了仇恨的有了七个枪洞的身体。这时天快亮了,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这时,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他像一支离弦的箭,向着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

我军的反击部队像海涛一样地卷上山头,很快就占领了阵地。在激烈的近战中,守在上面的敌人的两个营——一千二百多人被全部歼灭了。

战斗结束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追认黄继光烈士为特等功臣,并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新华社编者按:十一月二十日发“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系前线通讯员在战斗中仓卒写成,与实际战斗情节略有出入。此稿是经各方仔细核查最后判明的情节。

在这篇报道的按语中,可以知道1952年11月20日新华社曾经发过一篇报道“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我们从1952年11月21日(比新华社发布的时间迟一天)的《人民日报》中找到这篇文字较为简略的报道:

马特洛索夫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

黄继光舍身炸敌堡扫清进军道路

【新华社朝鲜前线二十日电】本社前线通讯员报道:在战火纷飞的上甘岭附近的山岭上,出现了一位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通讯员黄继光。他是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伟大的战士。

在一次反击战中,我军的冲锋道路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敌人的火力点,三挺机关枪疯狂地扫射着,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指挥员对突击队员们说:“谁去干掉它?”一个年青的通讯员黄继光答道:“我去!”黄继光知道祖国人民慰问团到了朝鲜前线,他满怀信心地向战友们说:“告诉祖国人民慰问团,听我胜利的消息吧!”接着他又说了一声:“同志们准备冲!”便提着手雷向前冲去。敌人的机枪扫射得十分猛烈,他刚冲过去不多远,身上就中了几颗子弹;后面的战友们只见他摇幌了一下,又向着敌人地堡扑去。当敌人的子弹再次射中了黄继光的身体的时候,他已经扑到敌人的工事上,并用身体堵住了一个正在发射的敌人的枪眼。接着,他的战友们便发起了冲锋。这时敌人的火力点上另外两挺机枪又叫起来,正在这个紧急的时候,黄继光伸出了一只手臂,把一颗手雷塞进敌人的火力点里,轰然一声,敌人的火力点被完全炸毁了。

战斗结束以后,战友们在黄继光的身上找到九个机枪子弹射透的洞口。一个指挥员带着深厚的感情连声地说道:“马特洛索夫,中国的马特洛索夫!”在电话里,黄继光的战友们把他的英雄事迹告诉了来到这一线阵地上的祖国人民慰问团的代表们,他们说:“请你们转告毛主席,是他的好战士;请你们转告祖国人民,是他们的好子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普通一兵黄继光同志,在光荣牺牲前,叫我们告诉你们,他为祖国与和平事业尽到了责任。”

对照石峰、王玉章的通讯,与现有的教材中的课文相比,只有两处存有相似性,其余的通讯里的核心事件元素,如冷雨激醒了黄继光的细节,均没有体现在现版的课文中。

相似的两处如下:

课文:继光睁开眼睛,这时他已经没有一件武器,只剩下一个月了七个枪洞的身体。

(石峰、王玉章版:现在他已经没有一件武器,只剩下一个对敌人充满了仇恨的有了七个枪洞的身体。)

课文:天快亮了,规定的期限马上到了,而我们的部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冲不上来。这时他感到后面坑道里指导员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

(石峰、王玉章版:这时天快亮了,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

而石峰、王玉章的这篇报道,当时还在新闻界引起一番激烈的争论。

据《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一书记载,当时石峰、王玉章的报道引发一场新闻能不能“合理想象”的争论,相关部分引述如下:

黄继光报道中的“合理想象”

新闻报道允不允许合理想象?三十多年前新闻界进行过一场大讨论。

事情是因为新华社一篇关于志愿军英雄黄继光的报道引起的。这篇报道这样描写黄继光晒性前的刹那间:“一阵阵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子上,敌人的机枪仍在断叫,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剧烈的疼痛……黄继光又醒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后面坑道里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黄继光一跃扑上了敌人的枪眼……。”

黄继光的英雄行为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但是读了通讯报道,人们提出了疑问:黄继光当时只有一个人,扑上枪眼就壮烈栖性了。新闻中那些细节是怎么得来的呢?记者怎么知道黄继光每一次轻微呼吸都引起胸膛剧烈疼痛?怎么晓得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胜利战斗的意志把他唤醒的?怎么知道他感到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原来这一切都是“合理想象”出来的。当时在新闻界展开了讨论,最后由著名记者华山做了总结,题目叫《文学不能代替新闻》。明确指出:“文学可以丰富新闻的表现能力,却不能代替新闻。”“《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的某些细节之所以会引起不真实的感觉,就是作者忘记了新闻的根本特点,错误地以艺术创作代替报道事实的结果。”

华山的文章刊登在新华社《新闻业务》1958年第18期上,其中批评的用语不可谓不激烈。

华山的文中还有一些话,涉及到这篇通讯,我们再摘录一部分:

——不少的同志……不珍惜新闻事业特有的威力,反而把这个根本原则当作写好新闻通讯的阻力。这必然会大大损害自己深入采访的劳动热情,用“想当然”代替无限丰富的客观实际。黄继光固然已经光荣牺牲,从他本人了解当时冲锋的内心世界是不可能的了,当时目睹

的人,也不可能在顷刻间看清楚远处冲锋动作的细节。但是却不能因此得出结论:不进行艺术的虚构就无法写得动人。

实际的情况是,当时他的上级和战友们都是以极其紧张热切的激动心情注视着他。他的一起一伏都在剧烈地牵动每个战友的心,因为他突然把敌堡和整个战场推到生死搏斗的尖端,把同志们的一切期望都系在自己身上。光是把目赌者当时的心情发掘出来,就能给他的英雄品质提供多少动人的侧面材料,更不用说战友们事后的追忆和感触了。

实际上,我们的战士并不是在冲锋的时候才想到祖国的。相反地,正在激烈展开的战斗往往不容许你在火网下想到很多。无论促使自己投身战斗的思想感情多么丰富,无论有多少的愿望和决心在促使自己投入冲锋,每当你一跃而起的时候,这一切早已凝聚成一个简单的念头:完成任务,消灭敌人,整个生命的力量都在项刻间变成决定生死成败的勇敢和机智。不从更多的方面去努力发掘战士的思想感情,却把力量用在火线感情的虚构上面,其结果只是用贫乏的想象室息了丰富的生活,把实在的事情弄成假的。

因为,无论自己的思想水平多么高,生活经验多么丰富,它们都只能帮助自已更好地深入生活和理解生活,却不能代替不断发展的生活。以虚构代替事实,在认识上还同时暴露出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就是自己可以比现实伟大,现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可以不再深入发掘了。

但是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如果不把文学和新闻的界线划清,一任这类作品叫做“新闻通讯”,甚至把“文艺加工”当做一个方向来鼓吹,总有一天弄得读者一拿起报纸就首先核对事实,分不出哪一句话是新闻,哪一句话是创作,弄不清世界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的新闻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人民又何必每天早上都要拿起报纸来呢?——

新闻报道进入教材,已经作了文学的加工,加入了新闻报道不能出现的心理刻画,因此,在石峰、王玉章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中不符合新闻通讯原则的元素,进入教科书后,并不影响这些因素的突出主题、刻画人物的有效性。

实际上,石峰、王玉章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虽然不是现行教科书中课文的原汁原味的母版,但很长时期,这篇通讯改写的课文,是人教社里首次出现“黄继光”主题课文的唯一与主要来源。

1957年,人教版第三套教材里,收入了“黄继光”主题课文,这就是在《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6册》中。课文标题为:《英雄黄继光》。

1957版

这篇课文从关键语句与文章布局来看,就是在石峰、王玉章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的基础上改写的。课文中的所有信息,都没有超过通讯里的内涵。尤其是通讯里提到了“冷雨激醒了黄继光”这一个细节,是这个通讯里特有的关键要素,现行的版本里,并没有这个细节强调。

196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普通教育改革小组编的《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全日制):语文第6册》面世,课文中仍然录入了《英雄黄继光》,但是课文要较1957年版更为丰富。

1960版

可以看出,这个版本里,没有了1957年版本里的“冷雨”的描写,但增加了其它的元素,包括对战场实况的描写,显然,新增加的部分,来自于其它的文本。

1960年的这个版本,后来在1961年版的《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第7册》里再次出现,除个别字句有调整之外,基本与1960年版本相同。

1961版

文革后的第一套教材《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第5册(试用本》》于1979年2月首版,基本内容,也雷同于1960年的教材版本。

1979版

目前部编本仍然沿袭了这一版本,这样,现行教科书里的“黄继光”主题课文,最早出现的版本,就是1960年的这个版本。

而1960年版本课文的主要来源,据我们考证,主要是来自于作家黎明撰写的《黄继光》传记。

我们先看一下作家黎明的一个简历情况。下文摘录自乳山市崖子镇编撰的《崖子史略》(延边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黎明生活照

——黎明原名王吉林。原总政文化部电影处处长,著名记者、电影文学家。崖子镇北炉上村人,1926年生。1938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在山东军区26师政治部《胜利报》任记者、第三野战军九纵《胜利报》社记者和采通部主任、新华社支社编辑主任、新华社三野分社记者。此期间,曾参加过平掖保卫战、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在血火交织的战斗中致力于报道的同时参与救助伤员和宣传。

1948年在胶河、周村战斗中,他只身一人攻入敌调堡,俘敌11人,缴机枪1挺,步枪7支。淮海战役中他被敌炮火震坏脑膜,不顾伤痛折磨,写出《白马关前挫“金刚”》、《智勇协奏曲》、《揭开决战胜利的序幕》通讯、特写与散文。他亲历战斗全过程,蜚声全国的《十人桥》报道被指战员誉为“淮海大战的第一发信号弹”,受到新华社通报嘉奖。

1949年9月1日,九兵团《长江报》发表《记者也是战斗员》的文章,同天南京《新华日报》也发表了新华社三野分社《在战斗中学习报道战斗,在工作中学习报道工作一记模范前线记者黎明同志》,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勇敢战斗员和政治工作者”。

1952年调总政宣传部工作,先后任新闻处编辑、《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辑、参与编辑出版了《志愿军英雄传》(三集)、《星火燎原》(十集)、其中《志愿军英雄传》中《黄继光》应人民和少儿出版社之邀,由他改写成长篇传记小说《祖国的儿子黄继光》和儿童读物《黄继光》受到广大读者一致好评。

197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接受创作歌颂长征电影文学剧本的任务。为写好剧本,他历尽艰辛用两年时间两次重走红军长征路,考察当年的战场,与其他同志合作,先后写出了《四渡赤水》,《历史的选择》和《会师陕北》电影文学剧本。

1978年任总政文化部电影处长后,主持召开全军电影宣传工作经验交流会,为加强电影发行,解决和改善边海防及分散执勤部队看电影条件、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1983年《四渡赤水》拍成电影,被选人文化部百部优秀影片。1996年11月8日逝于北京。——

作家黎明于1954年,在参加《志愿军英雄传》编辑工作时,接受了采编黄继光稿件的任务。1955年5月,写成《黄继光》传记,收入《志愿军英雄传》第三集,于1956年8月出版。

黎明的黄继光版本出现之后,因为作者写作时间更为宽裕而从容,采访的准备也更为充分,他所撰写的传记文学《黄继光》显然更切近历史的真实,在语调的叙述上,也更有文采,这样,黎明版本中的精彩描写,便很自然地被教材收纳。

这样,1960年版本的“黄继光”课文更多地采用了黎明的传记《黄继光》中的记载与语句。下面,我们用1960年版本的课本与黎明撰写的传记《黄继光》进行比较,黑体字是1960年版的课文,黎明版我们放在括号内,石峰、王玉章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三节仍然保留在课文里的部分,我们也在括号内注明:

第十八课 英雄黄继光

英雄黄继光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家里。

(一九三零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继光诞生在中江县发财坪岔沟的一个贫农家里。)

十一岁时,地主逼死了他的父亲,他和妈妈过着无依无靠的苦日子。

(继光十一岁时,父亲病逝。)

妈妈累折腰也养不活一家人,小小的继光便给地主做了长工。顶着星星、背着月亮给地主放牛打柴,挨打受骂,受尽了折磨。

(这样头顶着星星,身背着月亮干了三个月,便得了病。)

在那苦难的岁月里,继光恨透了那些黑心肠的地主,恨透了给地主撑腰的反动派。

1949年中江县解放了。共产党给受苦人带来了温暖和幸福。继光参加了农民协会和民兵,跟地主恶霸进行了坚决地斗争。

(石峰、王玉章版:一九四九年,毛泽东主席的队伍——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四川,给这个苦孩子带来了温暖和幸福……他当了儿童团团长,后来参加了民兵,与残余的封建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

就在这时,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妄图侵占了朝鲜,再侵略中国。

(也就在这时,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

美帝国主义的野心激怒了继光,他暗暗地想:难道还能让地主再回来骑在自己的头上吗?难道还能让朝鲜人民再过受尽剥削压迫的苦难生活吗?不能,一定不能,拼了命也要挡住它,于是他便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每当这时候,继光就常常暗暗问自己:难道还能让美国鬼子像对待朝鲜人民那样,来对待自己吗?难道还能让李积成等地主老财,再翻过来骑在自己脖子上吗?不能,不能,拼老命也要挡住它!村里号召参加志愿军,继光立刻回家同妈妈商议:……)

到了朝鲜。他看到了被敌人烧毁的乡村,被被炸弹炸坏的田地,看到敌人的种种野蛮的罪行,继光更恨死了美国侵略者。在部队里听到的许许多多的英雄事迹给了他很大的教育。他深深地感到:保卫祖国的安全,保卫朝鲜人民的幸福生活,保卫全世界的和平,是自己神圣的责任。他下定了决心,要在战斗中立功,为朝鲜人民报仇,为祖国争光。

1952午10月爆发了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上甘岭战斗。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的战斗了四天四夜。

第五个夜晚,上级下达命令要在天明之前,夺下敌人占领的五九七·九高地。

进攻开始了,大炮象滚雷般的轰鸣起来,战士们象猛虎一样朝敌人的阵地扑去。

(五时三十分,隐蔽在山沟、洼地的我强大炮兵群,滚雷般地咆哮起来,……在强大炮火掩护下,万福来指挥着二排的战士们,紧追着层层延伸的炮火,迅速地向“六号”阵地前进。……万福来见六班已打响,立即命令五班从右侧向“六号”阵地扑去。)

占领了一个山头,又占领了一个山头。战士们胜利地前进着,很快就要到达五九七·九高地的主峰。突然,敌人一个火力点, 凶恶地射击着,几十挺机枪,喷射出无数的火舌,交织成一个严密的火网,阻挡着战士们前进。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压回来。负伤的同志也越来越多了。

( 张广生仔细观察了一会儿“零号”阵地左侧那个火力发射点:它一秒钟也不间歇地向外喷吐着三四条火舌。)

这时东方的启明星已经升起,指导员看看表,指针已过了四点。

(他迅速看了一下表,时针已经爬过了四字,启明星也钻出了群山。)

很明显,如果不能很快地拿下这个火力点,天明前就攻不下五九七·九高地,一夜奋战夺取的山头又会丢失,同时还会影响上甘岭战役的进行。

(不夺下“零号”阵地,就会给敌人以喘息的时间,增加夺取主峰的困难。

不夺下“零号”阵地,就会严重地威胁经过一夜奋战所夺取的四、五、六号三个阵地的安全。)

指导员看看身边的战士只剩下几个了。这时黄继光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敌人,好象要把满腔的怒火,满腔的仇恨向敌人喷射出去。突然,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向指导员说:“首长,请把任务交给我!”

(继光呼地欠起身子向参谋长请求:“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只要我能动弹,就一定能完成!”)

指导员的目光在继光身上停留了一会儿,就伸出手来,紧握着继光的手:“好,任务交给你去完成!继光,你是人民的好战士,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他的目光射到继光的身上。虽然他舍不得继光离开自己,但摆在面前的严重任务,和继光那充满着坚定、乐观和无畏的神情,终于使他毅然作出了决定。他伸出手来,紧握着继光的手:

“好,任务交给你去完成,黄继光,你是人民的好战士,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继光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喊了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就带上两个战士,拿了一颗手雷,一转身跃出洞子,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我一定完成任务,参谋长同志。让祖国人民慰问团和祖国人民听我们的胜利消息吧!”

继光充满信心,充满力量,作了简单的回答,转身便和肖登良、吴三羊一起跃出洞子。

三个勇士,向着那铁和火的路上爬去。)

敌人发现了他们。无数的照明弹升上天空,把黑夜变成了白天;无数颗炮弹此起彼落地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叫人窒息的浓烟前进,冒着熊熊的烈火前进。

(“零号”阵地上的敌人,发现了他们。无数的照明弹升上天空,把黑夜变成了白天;主峰上和其他阵地上的探照灯射向他们;无数条火绳在他们身边纵横飞舞;无数颗炮弹此起彼落地在他们周围爆炸。火光包围了他们;浓烟吞没了他们。他们冒着令人窒息的浓烟前进,冒着熊熊的烈火前进;冒着纷飞的弹雨和钢铁的碎片前进。)

突然一个战士倒下了,接着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继光带着满腔的悲愤更顽强地向敌人爬去。

敌人三四挺机枪,一齐对准继光,子弹象冰雹一样射过来,继光肩上腿上都中了子弹,但是他用尽全付的力量艰难的挪动自己的身体。

(大约有三四挺机枪一齐对准继光,看,继光周围全是被子弹掀起的一簇一簇土花。)

前进!前进!好!快到了,还有20米,还有10米……近了,更近了。敌人的机枪更凶了,但也更慌乱了。

(继光继续前进。……好,快到了!现在最多还有二十米远了。……近了,近了,更近了。现在只有十多米了。敌人的机枪响得更凶了,但也更慌乱了。显然是恐惧了。)

啊!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 啊!继光站起来了。在敌人的探照灯下,在敌人的照明弹下,在暴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了右臂,手雷在探照灯和照明弹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轰!”在惊天动地的声音中,敌人的火力点塌下了半边,继光也晕倒了。同志们飞一般冲上去。

(在和手雷惊天动地的爆炸的同时,冯玉庆从地上呼地跳起,冲向继光倒下的地方……)

糟糕!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了,冲到半道的战士们又被它压在山坡下,生命随时受着威胁。

(糟糕,敌人的机枪又刮风一样吼叫起来,子弹冰雹似的撒在冯玉庆的周围。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手雷没砸准吗?)

继光睁开眼睛,这时他已经没有一件武器,只剩下一个月了七个枪洞的身体。

(石峰、王玉章版:现在他已经没有一件武器,只剩下一个对敌人充满了仇恨的有了七个枪洞的身体。)

天快亮了,规定的期限马上到了,而我们的部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冲不上来。这时他感到后面坑道里指导员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

(石峰、王玉章版:这时天快亮了,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

继光忽地站了起来,伸开两条坚强的胳膊,带着为全部的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仇恨,向正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看到继光呼地站了起来,伸开两条坚强的胳膊,像一面张开的旗帜,向仍在喷射火舌的敌人火力发射点猛扑上去……)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惊天动地的喊声沸腾起来,战士们象海涛一样冲向敌入,占领了阵地。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冯玉庆从地上猛地跳了起来,放开有些沙哑的喉咙,惊天动地地喊叫了一声,向火力发射点奔去。)

通过比较,1960年版本的课文,在句式上,基本就是从黎明版的《黄继光》传记中摘编改写的。而1960年版本,后来一直成为课本里的通用型的范文,一直到现在的教材里,都是这个课文体系。

黎明的长篇小说

值得注意的是,1960年版,同意黄继光执行爆破任务的是指导员,而现行课本里的则是营参谋长,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看一下石峰、王玉章的版本,里面出现的人物是营参谋长,但在黎明的版本里,因为文字较长,对战事的记载更为全景而全面,能够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营参谋长与指导员这两个角色的原因。

在黎明的版本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黄继光已经调到营部当通讯员,他跟随营参谋长来到他过去的连队,本来他是用不着直接参加连里的战斗的,毕竟他已经调到了营部当了通讯员,有了更为重要的传输信息的工作,但是当身临其境前线,才感到战争的酷烈。过去连队的战士已经所剩无几,面对迫在眉睫的攻击敌人阵地的任务压力,连长与指导员都准备冲上前线,在这样的形势下,黄继光挺身而出,重新要回了自己的战士身份,以一名原来连队里的战士,冲上了执行爆破任务的前沿阵地。

因此,他重新冲上前线,是得到了营参谋长(名叫张广生)的批准,而他在执行爆破任务的艰难路程中,指导员冯玉庆还一路爬行,追了上来,来到了黄继光的身边,协助他上攻敌堡,因此,营参谋长与指导员实际上还包括连长,都在不同的时间、地段指挥、配合、支援过黄继光的突击行动。

实际上,营参谋长与指导员都在后来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连长万福来身负残疾之身,活到了和平年代,他也撰写过黄继光的回忆录。

战场上的实际战斗是时刻处于千变万化的不可控的过程中的,并不像后来文字的回顾那样可以条分缕析,要详细地说清战场实况中的每一个细节,必须牵涉到很多复杂的人事与其它要素,所以,传记作品只能对人物进行合并,对事情进行简化。

这并不是违背事实,这是文字记载的局限性使得它在运作时,必须把一场多维全力干预操纵的立体事件,用线性的文字来表述出来,这其实是必须经过“降维”的,就是把“三维”的立体事件,“降维”成单维的文字链条。所以,文字是人类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是必须经过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人类文化与规范。

所以不同的版本里,就出现了营参谋长与指导员在黄继光最后一击中的不同身份。从现行的教科书沿用营参谋长这个级别领导来看,显然是接受了石峰、王玉章版本里的设定,而在黎明版及之后的教科书里,大多都沿用的是指导员这个设定。

这也许是现行的教科书既然明确标示了课文改自石峰、王玉章版,那么,将文中的人物与石峰、王玉章版里的设定一致,是一种最正常的选择。

但这不影响,现行版本的教科书里的主体文本,是源自于作家黎明所著的《黄继光》传记的事实。

0 阅读:0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