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作者晓年是谁?我们来戳穿网络上错会的疑云

文学私秘 2023-11-29 20:43:58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章,近似于一个电视剧剧本,以冷凝而节制的笔调,勾勒出历史上的一个感人肺腑的一瞬。短短的课文里,交织着心理的流程,凸显了选择的交锋,最终,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定音,更完成了一次历史的书写。

这个一瞬,捕捉的非常精准,是课文的构思巧妙处,它抓住了这极富戏剧性的重大节点,顺从着自然的流程与人性的走向,然后流淌下去,便构成了全文自成体系、自已激活的架构。

而配合这个精选的独特的刻画人物的窗口,作者的语言精炼与轻越,言简而意明,含蓄而深情,于无声处,折射出内心的波涌云起,既深入到人物内心,直抒思绪的流转,又用外在的细节,透视心灵的波动,文字不长,巧言不多,却感天动地,催人泪下。

这个作者“晓年”确实很厉害啊,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很好奇,这个“晓年”是谁?

有一位网友也给笔者发来一函,问询这个迷津:

——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查找五年级的一篇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作者,谢谢——

笔者当时稍稍查了一下,看到文章注明了作者是“晓年,”便给网友作了回答:

——作者名字是有的吧,叫晓年,我看看有什么背景,等有空整一篇。——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晓年”是谁啊?现在署一个“晓年”的名字,等于没有标明作者啊。

我们在网上搜索一下,都认为“晓年”是马晓年的笔名,而马晓年是一个医生,网上对“马晓年”的身份作如下标明:

——青山处处埋忠骨作者晓年简介

晓年是笔名,原名马晓年,出生于1945年,1969年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1981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毕业。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英国进修。现任北京中山医院医学顾问,现为中山男科医院性功能司法鉴定法医,重庆市前列腺疾病研究所会员。北京中山医院男科特聘专家、荣誉教授及首席专家顾问特邀专家。 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常委;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 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安太医首席性医学顾问 与外院医生合作开展男女性治疗药物临床研究和性医学的临床研究,任务完成后均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内杂志上。(下略)——

这个答案你相信吗?

众多的网友都对这个答案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一个医生怎么会写这样的文采斐然、颇有功底的文章?

更有网友在网上寻找答案:

——急求小学5年级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作者晓年介绍

我已在网上搜过没搜到

搞清楚 不是医生马晓年

不知道的不要装知道

知道的请回答——

没有人作出回答。

一篇课文,找不到作者的身份,的确非常令人困扰。

截止目前为止,《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作者晓年,依旧是一个谜。

为此,我们来探寻一下,把这个作者的真实身份给挖掘出来,然后分析一下,这位作者,为什么不自己站出来认领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先来找一下这篇课文的出处。

我们搜索一下,可以找到《青山处处埋忠骨》最早刊登在《名人传记》1989年第8期上。

《青山处处埋忠骨》文章很短,它为什么会刊登在《名人传记》上呢?

我们查到原文,可以看到它发表在“名人轶事”栏目里,

然后,它立刻被当时的《读者文摘》(今天的《读者》)1989年第12期转载,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大约在1991年,《青山处处埋忠骨》就已经被收入到教材中。

我们可以在1991年12月版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编写的《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语文第2册》中,看到它的身影。

这不一定是最早进入教材的节点,但可以看出,文章一发表,便以它声情并茂的对历史的一瞬的生动描摹,而受到了语文教材的青睐。

然后我们用《青山处处埋忠骨》到各本图书里搜一下,答案立刻昭然若揭了。

在一本署名为“年维佳”的名为《将军有泪不轻弹(纪实文学)》的书中,就收有《青山处处埋忠骨》,内容与《名人传记》《读者文摘》中的文章完全相同。

由此,我们豁然开朗,“晓年”的真实姓名,就是“年维佳”。

年维佳是何许人也?

其实,略微知道一点文坛掌故,或者喜欢文学的,都或多或少地知道“年维佳”的名字,就像叶永烈、权亦赤,属于写领袖著作的头部作家,“年维佳”虽稍逊风骚,但在当时的纪实潮中,可以称得上是占得一席之地。

我们看一下“年维佳”的个人简历:

在山东省作家协会创联部编的《山东作家辞典》(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4月版)中这样介绍:

——年维佳: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男。1955年12月生。55281部队政治部干部。中国卫生文学研究会理事。著有报告文学集《将军有泪不轻弹》、《兵临城下的内幕》,纪实文学集《军婚启示录》等。发表长篇纪实文学《一次悲壮的女兵大进军》、《共和国不能忘记》、《中国旅团长》等。中篇报告文学《当代中国母系氏族社会》获第二届全国卫生文学二等奖,纪实文学《一次悲壮的女兵大进军》获天津文学奖。——

稍后出版的由杨志鹏主编的《中国作家3000言(上)》(新华出版社,1998年9月版)中介绍如下:

——年维佳,1955年12月生,河北唐山人。电大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协会员。现为青岛出版社文学艺术编辑部副主任。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报告文学《将军有泪不轻弹》等,纪实文学《共和国不能忘记》等10部,计200多万字。——

他的座右铭如下:

生命受时空的限制是人的悲哀;

精神却能冲破时空与蓝天白云大海同在。

而在中国作家网上的信息更为全面,但主体基本相同:

年维佳 (1955~):笔名娇杨。河北唐山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中央电大语言文学系。1973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55281部队军械-士、文书、保密员、新闻干事、指导员、副教导员、教导员、副团职助理员及新闻报道组组长,部队创作员,青岛出版社文学艺术部、副主任。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集《将军有泪不轻弹》,长篇报告文学《一次悲壮的女兵大进军》、《兵临城下的内幕》、《共和国不能忘记》、《智商的误区》、《太阳失落在一个清晨》、《蒋介石的杀手锏——军统》、《国民党的盖世太保——中统》、《蒋军的鹰犬——宪兵》、《民国黑色警笛》、《美国特使在行动》、《斯大林特使在北纬113度》等。

“年维佳”这个名字在网上能找到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刊登在1990年4月2日《人民日报》上的《这里温暖如春 ——记青岛第二疗养院全心全意为休养员服务的事迹》,署名:檀风海,年维佳。

之后,他就销声匿迹了。

不过,用他的笔名娇杨,仍能找到两本书:

一本是《走近中国军官:来自军营的真实报告》, 1999年5月版。

一本是《太阳失落在一个清晨:献给关怀过单亲孩子的人们》 ,作者署名: 娇杨,立友,由青岛出版社 1996年4月出版。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正是娇杨的真身——年维佳。

那么,他后来干什么去了?

我们用“年维佳”的名字搜索一下,可以找到他的近日动向。

在2022年,他的身份是苏鲁豫皖高职教育集团董事长。

在2023年,他以中国书籍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长的身份进行社会活动。

这个“年维佳”是不是过去写出畅销书的“年维佳”?

我们用他年轻时的照片来比对一下。

基本可以确定,现在从政从商的“年维佳”,正是过去的作家的“年维佳”。

为什么“年维佳”不写了?

其实,我们发现一个规律。

很多写纪实文学的,都有金盆洗手的一天。

大致原因如下:

一是写纪实的,都对现实相当感兴趣,其实是把政治热情与智慧,投注于历史事实中,一旦有机会,便会脱离写作,投身商潮,或者从政。比如“那年明月”,研究历史,只不过是他进入现实的一个台阶。

二是写纪实的有一个先天缺损,就是对历史的虚构与创作倾向薄弱,很难过渡到纯文学的创作上来,只能在纪实与文学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当纪实的维度,随着作者年龄渐大,兴趣减弱之后,纪实文学作者便抽掉了“双轨制”中的一条铁轨,另一个“文学”轨道也终止了。

三是写纪实的作者,文笔都很了得,文通理顺,收放自如,但到了写文学的时候,便觉得达不到一种深度。像权亦赤写纪实文学,确实体现出强大的操纵语言能力,但他写的小说,却像一团乱麻,分不清条理,看上去很不爽。文学上的成就,终究不如他写纪实的时候到嘴到肚,趣味盎然。

我们对“年维佳”的纪实作品为什么日益消隐的问询,也脱不了上述几个原因。

实际上,我们注意一下,九十年代的时候,“年维佳”的纪实作品的主题已经非常狭窄了,开始写那些鸡毛蒜皮的婚恋题材了,这一方面是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导致了他写作的接触面,已经不如在部队时那样得天独厚,另一方面,也可能作者在写作历史纪实的时候,碰到很多难以啃下的硬骨头,在激情稍减的时候,就不愿意去攀爬纪实创作的“五老峰”,就像叶永烈的纪实创作,他也坦言,有许多的题材,他深入、介入过了,但是他不能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五年级 上》(2018版)

如果一个纪实作者,从黄钟大吕的大音希声,转而去写那些叽叽喳喳的呢喃软语的话,那么,他宁愿在商海与政坛上一展宏阔志向了。

0 阅读:0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