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说说贾元春的“需要退步抽身早”

浮生漫读人生长 2025-04-08 22:37:11

“需要退步抽身早”出自元春的判曲: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拋。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是一支哀曲,说的是生命之无常。好不容易熬到了春暖花开,“荣华正好”,却突遭无常索命。虽万般不舍,却不得不撒手而去。

关于元春之死,读者们总归于是宫斗失败的结果。想来真是可笑,在这些人的认知里,似乎宫里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宫斗,进宫就是为了去斗的。真是宫斗剧看多了,被洗成了宫斗脑。

因此,有人把“需要退步抽身早”解读成元春劝告贾政收手,不要再斗了。

也不看看贾政的人设,他是个有斗争意识和斗争精力的人吗?

书中明确说贾政“不惯俗务”,长年呆在工部员外郎的位置上不动,可见他毫无政治野心,只想挂着个官名享受风花雪月。所以,业余时间他很少与同僚打交道,而是把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和清客相公们吟诗作赋。

那么,元春的这句“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该如何理解呢?

很明显,这是一种喊话的口气,而且内容相当直白,喊的就是要贾政趁早“退步抽身”。

这也难怪广大读者会误解,贾政这么一个不痛不痒的官,又没碍着谁,为什么要退步抽身呢?

即使是整个贾府,贾赦和贾珍两个爵爷,也都是混吃等死的状态,看不到任何进取心,更无心争斗。

贾府就像贾母珍藏的人参一样,已经到了糟烂的地步,只须看着它自己腐烂倒塌就行,完全用不着斗它。把贾府当斗争对象的人,实在是太不开眼了。

所以,元春的这句劝告,是另有深意的。

这个深意,就藏在可卿对熙凤的劝告里。

第十三回,可卿夭亡之际,给熙凤报了个梦。梦里不但预告了元春即将封妃,给贾府带来巨大的荣耀,也委婉地提醒贾府将被抄家:

“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抄家是连锅端的做法,贾府将被抄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连房子带设施,包括金银细软,一点都不剩。

到那时候,一大家子人被赶出去,连最简陋的落脚点都没有。

但是,有一个地方不会抄,那就是祭祀产业,在祖坟附近购置的田庄、房舍、地亩等都可保留,用以延续香火。

所以,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退路,即使将来家被抄了,全家人还可退到这里,继续耕种读书。虽然荣华富贵没有了,但解决温饱没问题。

但是,可卿提出这个方案之时,贾府还处在繁盛之时。虽然冷子兴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出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但局内人完全看不到。比如贾母和贾宝玉就认为贾府这样的富贵繁华可以长长久久地延续下去。

所以,别说王熙凤不当回事,如果她把可卿的这番提醒说出来,会被认为是对贾府的诅咒,那是要挨骂的。

直到清虚观打醮,神佛对贾母提出了警告,贾母才意识到,贾府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但她依然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更不肯去面对了。

当然,贾母内心依然无法相信,贾府就这样快完了,总还存着侥幸心理。

毕竟,耳目闭塞的她,完全不知道那些孝子贤孙们背地里干了些什么,根本想不到贾府有一天会走到被抄家的地步。

到了第七十一回,两府共同为贾母办了隆重的八十寿宴。表面看,贾府依然风光无限,实际上,为办这场寿宴,王夫人已经在当东西了。

然而,大家还是没有紧迫感,贾琏也以为这种状况只是暂时的:

“几处房租,地税,通在九月才得。”

“暂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不上半月的光景,银子来了,我就赎了交还,断不能叫姐姐落不是。”

只有半个月的时差,暂时手头没钱,半个月后,房租地税收回来,就可以补上了。

不知道贾琏是拿话忽悠鸳鸯,还是太乐观了。房租地税看起来是明明白白的收入,但人生充满了意外。比如第五十三回乌庄头来交租,就比往年少了很多。

地税是靠天吃饭,房租也可能因为承租人经营不善交不上来。

因为人生往往如此,屋漏偏逢连夜雨。作者早在第一回通过甄士隐的故事,诠释了这一规律。甄士隐的家被烧了,以为可以搬到田庄去继续过神仙般的日子,却不料“水旱不收,鼠盗蜂起”,别说过神仙日子了,就连正常的收成都没有了。

贾府也是一样,到第七十五回,贾母吃饭都要“可着头做帽子了”,生活的窘迫已经浮到明面上了。

然而,此时贾府还可以自我安慰:两个爵位还在,宫里还有个贵妃娘娘呢。只要这些荣耀还存在,好日子就还会回来。

他们万万想不到,有一天会被抄家,把这一切都抄没了。

整个贾府,除了可卿,就再没谁能想到要考虑退路吗?

至少元春能想到。

万事万物都遵循一个规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贾府子弟不思进取,唯一有希望的贾宝玉,最好的机会送到了他手里却不肯接,那就需要谋求自保的退路了。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规律:当一群精力旺盛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肯干正事,就一定会干出难以想象的坏事来。

薛蟠进贾府不到一个月就被引诱得比过去坏了十倍,柳湘莲说宁府只有门口两只石狮子是干净的,惜春因听说了宁府的风言风语执意要和宁府切割。那这些风言风语难免不传到元春那里。

所以,当贾母还在做着享乐美梦时,元春已经非常焦虑了。

经常有人说贾府不见有新生儿,却忽略了每次办大事,单是列名字都要列一大串,都是贾氏子弟。

可见贾府只是正支人丁不多,全族算起来,人丁还是很兴旺的。这些子弟都闲着没事干,多集中在宁府跟着贾珍做见不得人的事。

正如贾政痛打宝玉时所说:“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弒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在贾政眼里,顽劣的宝玉将来都可能做出“弒君杀父”的事来,贾府那么多年轻子弟,难保没人惹出抄家灭族的祸来。

关键是贾府没一个有实权的人,没一个在朝廷让人忌惮的人,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大地震。

这就是不进则退的道理。

元春知道,在她在贵妃位置上呆一天,至少还能保住娘家一天。

当“无常又到”,元春即将殒命,她首先想到的是娘家将失去庇护,而保全的最好办法就是像可卿说的那样,主动放弃一切,回到老家去守着祖业过日子。

注意这句:“望家乡,路远山高。”

贾府就在京城,离皇宫很近,不存在“路远山高”,所以这里的家乡指的是老家,祖坟所在之地。

弥留之际,元春为什么会想老家呢?老家应该是她从没去过的地方,情感上不会有太多牵挂。

所以,这里的“望家乡”,指的就是心灵上的归属,只有老家能给人踏实感,是个安稳的所在。

趁着还有主动选择的权利,从富贵场中抽身,退回到老家去过平凡的日子,是贾府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退路。

这是对可卿提出建议的呼应,也是贾府最后的机会。抓住了这次机会,贾府就能避免落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懂得激流勇退并付诸行动,也是一种智慧。

可惜,贾府的当权者,都是少智之人,包括自以为精明一世的贾母。

1 阅读:9
浮生漫读人生长

浮生漫读人生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