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红楼,有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就是明明文本中写得明明白白,非要去挖出背后的潜台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高明。
比如第七十四回,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告晴雯的状,勾起了王夫人的回忆:
“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来要问是谁,又偏忘了。今日对了槛儿,这丫头想必就是她了。”
于是,有人从中解读出,”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就是含沙射影表达对林妹妹的厌恶,”很看不上那狂样子“。还煞有介事地分析挖掘出很多潜台词,说王夫人眼里的黛玉很狂,抢走了宝玉的爱。

所谓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
红楼中有没有人爱说潜台词呢?有,最明显的就是林黛玉,经常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稍微反应迟钝一点的人就听不懂。
比如第八回中的”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钗劝宝玉不要喝冷酒,宝玉听进去了,黛玉却不乐意了。恰好雪雁给黛玉送手炉来,这便给了黛玉借题发挥、含沙射影的机会:
黛玉因含笑问她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她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黛玉这话,就需要去挖掘潜台词,表面上是说雪雁,实际上是在敲打宝玉:
我平时和你说话,你都当耳旁风。宝姐姐说你你就听,而且比听圣旨还快。
这话宝玉和宝钗都听懂了,薛姨妈就听不懂,还以为黛玉真的是在责怪雪雁:
“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她们记挂着你倒不好?”
听都听不出潜台词来的人,更不会说了。
针对这个问题,我特意问了一个朋友,问她平时会不会说潜台词。
她说:我太笨,有话就直说,哪还会说什么潜台词。
没错,说潜台词是需要一定的智商的,不是人人都懂得把话拐着弯来说。
王夫人恰恰就是最笨的那个。

王夫人的人设就是木讷,不会说话。而她不会说话的原因就是”天真烂漫,喜怒皆出于胸臆“。也就是从来只会直来直去,不懂得拐弯,说出来的话就是字面意思,没有潜台词,因此也容易不落好,不中听。
贾母就说过她”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能言善道的王熙凤,懂得如何讨贾母的欢心。
一个极为明显的例子,第五十四回的元宵夜宴,贾母见袭人没有跟在宝玉身边侍候,不乐意了,指责袭人”拿大“。
王夫人为袭人辩护:
“她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
这就是直来直去,实话实说,结果就是贾母的意见更大了:
“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她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
听听这话,不但指责袭人,连带把王夫人也怪罪起来:都是你当家太宽厚好说话,纵容得她们连规矩都不守了。
一旁的王熙凤眼见风向不对,马上接话:
“今儿晚上她便没孝,那园子里也须得她看着,灯烛花炮最是耽险的。这里一唱戏,园子里的人谁不偷来瞧瞧。她还细心,各处照看照看。况且这一散后,宝兄弟回去睡觉,各色都是齐全的。若她再来了,众人又不经心,散了回去,铺盖也是冷的,茶水也不齐备,各色都不便宜,所以我叫她不用来,只看屋子。散了又齐备,我们这里也不耽心,又可以全她的礼,岂不三处有益。老祖宗要叫她,我叫她来就是了。”
这话说得多漂亮,袭人不是拿大,也不是不守规矩,正是因为尽忠职守才没来。
贾母马上高兴起来,大赞袭人”比我想得周到“。
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王夫人只会直来直去实话实说,根本想不到说出来的话对方爱不爱听,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王熙凤却能通过花言巧语来哄贾母开心。
所以,如果要说潜台词,王熙凤信手拈来,王夫人却连想都想不到。
这是说潜台词的第一个先决条件,需要智商,能熟练掌握语言技巧。
这么高难度的事,王夫人做不来。

说潜台词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语境。当时的环境不允许实话实说,但又想把那层意思表达出来,希望相关的人能听懂。
比如前面举的黛玉的例子,这是在薛家,有薛姨妈这个长辈在,黛玉不好明显表达自己吃醋了,但又想敲打一下宝玉,所以借题发挥。
宝玉是聪明人,马上就听懂了黛玉的潜台词:
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两阵罢了。
那么,王夫人有没有必要在王熙凤和婆子们面前说潜台词呢?
我们关注一下细节,当时在场的人,有王熙凤,还有周瑞家的与吴兴家的、郑华家的、来旺家的、来喜家的,这五个都是王夫人的陪房,再加一个王善保家的。
除了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人,其他人都是王夫人最贴心的人,也就是自己人。
在自己人面前说话,自然不需要藏着掖着,完全可以直来直去。
那王夫人有没有必要防着王善保家的呢?
书中也有答案:
王夫人向来看视邢夫人之得力心腹人等,原无二意。
”原无二意“,就是不会分别对待,就和自己的心腹一样。
在这个环境里,王夫人是最高权威,又没有需要防着的人,说话就不需要有顾忌了,完全可以直来直去,根本没必要含沙射影。
所以,她此处说晴雯,就是字面意思,没有潜台词,没有要针对黛玉的意思。
注意王夫人所用的形容词,”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这就是一种客观的描述。对于不会说话的王夫人来说,根本想不到这么说会犯什么忌讳。
还有一点,作者曹雪芹先生其实是很贴心的,如果他要表达出这里有潜台词,他会指出来,生怕读者看不出来。
比如类似的话,王熙凤也说过一回,就是第二十二回,王熙凤故意说唱戏的小旦:
“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
她是存心想拿黛玉取笑,所以是”笑道“,笑着说的。
笑着说有什么问题吗?别人笑着说没问题,王熙凤笑着说就有问题,因为作者在第六十五回,通过兴儿之口给王熙凤的笑做了一个说明: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无缘无故地笑,就是她要使绊子的象征。

果然,王熙凤的话一出口,“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说明这话里有陷阱,谁接话谁中计。
结果就是心直口快的湘云中计了,替熙凤说出了潜台词:
“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果然就惹恼了黛玉,王熙凤的目的达到了。
类似的话,还有一个人说过。
第七回,周瑞家的见到香菱,赞了一句:
“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
这话和王夫人说晴雯“眉眼儿像林妹妹”一模一样,就是形容两人长得像,并没有其它意思。
如果非要说有潜台词,周瑞家的话里也可以解读出恶意来:
蓉大奶奶的品格?什么品格?和公公爬灰的品格吗?
“好个模样”是原罪,长得漂亮容易被人惦记,是不是意味着香菱将和可卿一样“擅风情,秉月貌,是败家的根本”呢?
王夫人说完那句“像你林妹妹”的话后,王熙凤马上说:
“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
说明王夫人的形容,完全就是为了说明晴雯长得好看这个鲜明特征,并无其它意思。王夫人也不是讨厌晴雯长得好看,而是看不惯她“骂小丫头”的“狂样子”。
同样,周瑞家的赞完香菱,金钏马上附和:
“我也是这么说呢。”
说明周瑞家的眼光不错,香菱就是和可卿一样“好个模样儿”,纯粹就是赞她长得和可卿一样漂亮,哪有什么需要去挖掘的潜台词?
书中爱说潜台词的,要数黛玉和熙凤二人,都是有八百个心眼子的人,也是被宝玉归类为“会说话的人”:
“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说潜台词,一要心眼活泛,脑子灵光,反应快;二是心里有鬼,不够坦荡,所以要用潜台词来表达。

这两点也只有凤姐和黛玉最符合,所以她们的话需要先辨析再理解,很多时候都不是字面意思。
至于其他人,要么缺乏说潜台词的能力,要么没有说潜台词的必要,绝大多数人都是有话直说,直来直去,表达的都是字面意思。
作为有上帝视角的读者,要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表达,不要以能读出潜台词为荣。
以读出潜台词为荣,其实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人家说真话非不信,非得认为人家话里有话。
和平治世,朗朗乾坤,生活幸福的一大体现就是说话不必含蓄、隐晦,可以直抒胸臆。只有心理阴暗、有见不得人的想法,才会想方设法说潜台词,并以己度人,以为别人的话里都藏着潜台词。
这是病,是大病,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