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房两空”到水电接通,烂尾楼教科书级自救藏着多少智慧?

房产律师王玉臣 2025-04-18 13:50:01

近日,湖南株洲市某小区的复工现场引发广泛关注。这座停工近4年的联排别墅区,在业主自筹千万元资金后,终于迎来了复工的消息。据报道,该小区的困境始于2021年6月,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停工。业主们多次维权未果。直到2023年,96户业主率先筹资1143万元,以“共益债”模式启动复工。根据协议,公共区域费用由全体业主分摊,未完工房屋则由相关业主自行承担。目前,已有207户参与筹资,总金额达2296万元,部分业主的房屋已经通了水电。

这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业主们高度组织化的行动:成立自救委员会、制定严密的筹款与监管方案、与相关部门及开发商反复协商……从该小区业主自救复工的经验中,我们或许可以提炼出烂尾楼自救的一些共性要素:

一、组织化运作。想要自行筹措资金推动复工,一定要成立自救委员会或公司实体,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避免“散兵游勇”。

二、制度化管理。通过公开透明的筹款方案和资金监管机制,确保专款专用。尤其是在经历过一次烂尾的情况下,业主们对于资金的来龙去脉或许更为谨慎,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信任危机。

三、强有力的业主代表。业主代表的领导力与责任心,是凝聚共识的关键。

四、专业法律支撑。在正式出资自救之前,要依托相关部门和法院介入,将自救纳入合法程序。

五、多方协调能力。业主们要与相关部门、开发商、施工方达成合作,保障后续的正常施工以及手续办理等。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自救中相关部门和法院的角色尤为关键。通过破产管理人制度,业主们的资金被明确为“借款”,未来可优先受偿。这一举措一方面可以为参与者吃下“定心丸”,另一方面也让业主们的自救行动合法合规化。

如果没有相关部门和法院的参与,业主们自行筹款复工的风险会大大提升。主要可能会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资金监管可能会存在漏洞。若筹款流程不透明或监管缺失,易引发内部信任危机或造成二次烂尾。

其次,法律程序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筹款程序的设置、开发商破产清算、债务优先级等程序可能会为业主们推动复工带来一定的阻碍和困难。

第三,后续履约不确定性。若没有相关部门的协调,施工方可能会中途退出或开发商无法配合办证,业主仍面临“二次烂尾”风险。

最关键的一点是业主们的自救成本高昂且成功率低。在自救过程中,业主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而最终能否收回成本,高度依赖项目变现能力。

这一案例为全国烂尾楼处置提供了新思路,但若想完全复制这一模式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其成功依赖天时(政策支持)、地利(资产价值)、人和(业主凝聚力)的叠加。对于其他烂尾楼业主来说,业主们要对项目尽可能地了解,深入挖掘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自救之路。

0 阅读:1
房产律师王玉臣

房产律师王玉臣

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创始人;央视社会与法特邀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