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学课,懂得什么是“知行合一”,对自己的人生也会有新的领悟

林越历史笔记 2024-03-30 16:42:45

《西南联大哲学课》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哲学史,从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说起,经过了汉代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最后到清代思想。

中国哲学是一门很深奥的课程,也是一门永远的课程。作为中国人,读好中国哲学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

今天我想分享一篇由贺麟先生讲述的《知行合一新论》。

我们都知道“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提出的,他的目的在于为道德修养,或致良知的功夫,建立理论基础。

《西南联大哲学课》一书中,贺麟先生指出,要弄懂知行合一说,我们就把这几个字分开论述。

什么是知行?

过去,我理解的“知行”是指把自己获得的知识用于行动。比如我看一本书,学会了时间管理的方法,我用来改变拖延的问题。

读完《西南联大哲学课》我发现这样的理解不够全面。

贺麟先生认为,讨论知行合一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把“知行”二字所指的范围划分清楚。

“知”是指一切意识的活动,如感觉、记忆、推理、学问思辨等活动。

“行”是指一切生理的活动,如五官四肢的运动、神经系的运动、脑髓的极细微的运动等等。

所以知行只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运动,但这两种运动有显、隐等级之分。比如,我们翻书的行为是显行,静坐、思考的行为则为隐行。同样,我们通过日常读书获得书中的知识是显知,而下意识的深究活动则为隐知。

故此,“知”和“行”是有等级差别、显行隐行、显知隐知三种区别的活动。

什么是合一?

“合一”不是混一,持知行合一说的人正是要想从知行合一的观点,更可以清楚认识知和行的真意义或真关系,更可明确把握什么是真知,什么是真行。

比如你知孝,也尽孝了。从大概率来说,你知道了合一的说法。否则你就达不到知行合一的要求。

知行是同时发动或同时产生的,在时间上,知与行不分先后。我们不能说今天知,明天行。“知行合一”只是同一人的同一生理心理活动的两面,知与行永远相互陪伴着。

比如,医生治病,一方面要知道高深的医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有高明的诊治医术,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又比如,老师讲课,一方面要懂得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有讲课的技巧,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达学术知识。

写在最后:

跟随贺麟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了知行有显、隐区别,知道了知行合一的关系。

读懂了知行合一,我们才可以在很多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理解,让自己具备推理与辨证的能力,可以告别盲目服从的习惯。

曾有读者说:在《西南联大哲学课》上,短短一节课的内容,就抵得上普通人读10本书。

《西南联大哲学课》由冯友兰、汤用彤、贺麟三位大师共同主讲,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深奥的哲学知识。

时代远去,大师远去,我们无能为力。但他们留下的学术讲义,既是绝版教科书,也是难得一见的文学瑰宝。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文字,跟着大师的指引,一起畅谈中国哲学,所以这本书的阅读价值、文学价值、收藏价值,都是教科书中的瑰宝之作。

0 阅读:0

林越历史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