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代机早有预兆,美专家:曾连续2次预警,可惜军方没当回事

南斋孤风中 2025-02-13 20:27:07

2024年底,中国展示了两款被认为是第六代战机的原型机。

这在军事界引起轰动,因为美国目前最先进的战机仍是第五代的F-22和F-35。

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代差。

第五代战机的主要特征是:

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信息化作战。

比如,F-22的雷达反射面积只有0.00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蜜蜂大小,中国的歼-20属于这一代。

而第六代战机据报道将具备:

可选择是否载人驾驶;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

激光武器;

蜂群协同作战能力;

超高音速(预计时速可达7000公里以上);

这种落后,让美国军方很不适应。

自二战以来,美国空军一直保持着技术领先地位。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F-15就能以1:0的战损比击落多架苏联米格战机。

但现在情况变了。

美国《防务新闻》评论说:“我们习惯了永远领先一步,但这次中国走在了前面。”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战斗力还要看发动机性能、电子系统成熟度、飞行员训练水平等多个方面。

美国在这些领域仍有深厚积累。

未来十年,中美空军力量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马克·凯利将军的警告

2021年3月,马克·凯利将军警告称中国可能先于美国部署第六代战斗机。

来看一组对比数据:

中国:从歼-20(五代机)首飞到六代机亮相,用时约13年。

美国:从F-22(五代机)服役到现在,已过去18年,六代机仍在研发中。

凯利将军2022年9月的第二次警告更具体。

他指出:

中国军工企业,已实现了“设计-制造-试飞”周期的大幅缩短;

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投入正在转化为军事优势;

美国的研发流程过于繁琐,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完成平均需要15-20年。

虽然凯利将军连续敲警钟,美国军方却好像没当回事。

结果呢?

2024年底,中国的六代机真的亮相了,而美国的新战机项目还在磨磨蹭蹭。

到2024年,NGAD项目依然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预算受限,年度预算维持在20-30亿美元水平;

技术瓶颈,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集成方面进展不顺;

关键零部件供应不稳定。

忽视基础制造业

1990年代,美国航空航天工业曾经百花齐放:

51家大型企业互相竞争,既有波音这样的巨头,也有无数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

那时的美国,航空制造是实打实的全产业链,从发动机到机载设备,从零件到整机,都能自主生产。

但30年后的今天,整个行业就只剩下5家大企业了。

固定翼飞机制造商更是从8家锐减到3家。

缺乏竞争,创新动力自然就不足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F-35战机,从立项到服役用了将近20年,成本一再超支,问题还层出不穷。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制造业空心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架现代战机,大约需要10万个零部件。

在1990年代,美国能自主生产90%以上的零件。

而现在,很多关键零件都依赖进口。

相比之下,中国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过去20年,中国不断强化制造业基础,从最基础的零件加工,到最尖端的智能制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就拿新型战机来说:

从发动机到航电系统,从机身结构到武器系统,都实现了自主可控。

一个国家如果只重视高精尖技术。

而忽视基础制造业,最终可能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一步一个脚印

中国战机发展,最明显的变化是研发节奏越来越稳健。

以前大家总说中国战机是“三代半”、“四代半”,永远差人家半代。

但从歼-20开始,这个局面彻底改变了。

歼-20不仅成功服役,还实现了稳定量产。

据军事专家估计,目前歼-20的服役数量已接近200架,装备了12个航空旅。

最让人瞩目的是发动机问题的突破。

大家知道,发动机一直是中国战机的心病,拦路虎。

但近年来,国产的太行发动机已经成熟可靠,新一代矢量发动机也在歼-20上实现了换装。

再看无人机领域,中国简直就是“开挂”般的发展。

从大型无人机到小型蜂群,产品线比超市的货架还齐全。

而且质量好、价格实惠,已经卖到了50多个国家。

最让人佩服的,是中国军工企业的做事方式变了。

就拿新出的六代机来说,是真真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几年前就先用模型试水,充分论证可行性,这叫什么?

这叫成熟!

中国军工业正是这样:

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最后达到“独创新”的境界。

技术成熟了,信心足了,创新能力强了。

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几代人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放眼未来,中国军工业很可能会在更多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转变。

美国的遏制

201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15万亿美元,而美国只有2.18万亿美元。

差距将近1万亿美元。

就拿手机来说,全球前十大手机品牌中,中国占了6个,而美国就苹果一家。

特朗普看到这个趋势后急了,一上台就开始大刀阔斧地干:

首先是加关税。

2018年,特朗普对价值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

他的想法很简单:

加关税,就能逼着美国企业回国建厂。

确实,像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真的在威斯康星州投资建厂了,承诺投资100亿美元。

到了拜登时代,不仅没改特朗普的政策,反而加码了。

最狠的就是在芯片领域下手。

2022年8月,拜登签署了《芯片与科学法案》。

砸下500多亿美元补贴,就是要把芯片产业搬回美国。

不仅如此,他还拉上了日本、韩国、荷兰这些“芯片朋友圈”国家,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

举个具体例子:

荷兰的ASML公司,全球顶尖的光刻机生产商,在美国压力下停止向中国出口最先进的EUV光刻机。

这种机器造价超过1.5亿美元,是制造7纳米以下芯片必需的设备。

没有这个,就很难生产出最新一代的手机处理器和AI芯片。

简单说,这就是一场看得见硝烟的较量。

美国想用“高墙”和“补贴”两手牌,重振自己的制造业实力。

想的太简单,效果不理想

美国这些遏制措施效果不理想。

首先是贸易逆差。

关税加得再高,美国消费者该买中国商品还得买。

因为,本土实在造不出价格合适的替代品。

再看制造业回流,虽然天天嚷嚷制造业回流,但数据显示效果有限。

以苹果为例,2023年,其供应链中国大陆的占比仍然保持在90%以上。

虽然,也有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和印度。

但主要是为了分散风险,并非真正的回流美国。

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的投资也大打折扣,原本承诺的100亿美元最后只投了不到1亿美元。

军工领域更是不尽如人意。

就拿NGAD(下一代空中主宰者)项目来说,本应是美国跨时代的第六代战机,计划2030年服役。

但现实很尴尬,预算一再超支。

技术上也遇到瓶颈,发动机、隐身材料等关键技术迟迟突破不了,以至于到2024年连个完整的验证机都没造出来。

反观中国这边,在遏制下不断突破:

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枝独秀。

2023年,出口量超过120万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半导体领域虽然在最顶尖工艺受限,但在成熟制程上进展神速。

比如,长江存储已经成功量产128层3D NAND闪存,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

光伏产业更是独步天下。

全球前十大光伏企业中国占了八个。

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的80%以上使用中国制造的组件。

甚至在高科技领域,遏制也没能阻止突破。

2023年8月,华为发布的Mate 60 Pro震惊业界,其麒麟9000S处理器证明中国已经掌握7纳米芯片制造能力。

这让美国决策层大为震惊,因为这意味着所谓的“科技封锁”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这一切说明什么?

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单纯靠遏制、封锁很难真正阻止一个国家的发展。

反而是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的完整度、市场规模等因素,才是决定发展成败的关键。

2 阅读:1845
南斋孤风中

南斋孤风中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