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古典油画色彩语言主要由明暗、色调、色层与笔触肌理等形式因素构成,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表现能力,能反映不同时代的美学追求。
由于不同时期画家个性的差异,传统绘画色彩语言在色彩表达与审美方面有许多的差别,包括传达的情感和理想。
因此,多维度思考与分析古典油画色彩语言特征,有助于对古典油画色彩外在艺术形式与内在的精神内涵形成全方位的认识。
欧洲古典油画的发展历经15至19世纪之久。中世纪画家在宗教绘画中会选用纯正与闪烁的色彩。15世纪,以扬·凡·艾克(1385-1441年)为首的尼德兰画家总结前人经验,发明了油画混合技法。
其多层透明画法将色彩表现推到了空前的高度,从而形成独特的色彩语言。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意大利油画的发展,诞生了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等众多杰出的绘画大师。文艺复兴运动很快传到尼德兰、德国以及整个欧洲,写实画风成为欧洲主体的绘画风格。
16世纪中叶,南方威尼斯画家提香·韦切利奥(1488-1576年)注重色彩表现,改良北欧的绘画风格,创造出不透明的厚涂法,开拓了绘画的新观念。南方画家在强调色彩的同时注重审美理想的追求,而北方画家则更加重视物体外在的细密写实刻画,强调求真。
17世纪古典主义画家依据各自国家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色彩语言上进行各自的拓展与探索。佛兰德斯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1640年)传承尼德兰绘画传统,融合南方强调色彩的理念,采用了暗部透明而亮部不透明的色彩表现方式。
继鲁本斯之后,荷兰伟大的肖像画家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1669年)创立了透明与不透明、厚薄叠加的色彩表现方法。同时期,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兹(1599-1660年)直接调和颜色表现色彩,推动了直接画法的发展。
18世纪在法国兴起了洛可可艺术,安托万·华托(1684-1721年)等画家追求华丽色彩和精致的画风。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年)又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传承和发展了古典油画色彩语言。
他的学生安格尔(1780-1867年)被世人称为最后一位写实大师,其对古典美学的理解尤其深刻,其代表作品《泉》深刻诠释了艺术家对美学追求的一种新观念。在这些人的探索下,欧洲古典油画日臻成熟。
古典油画的色彩与画家对造型的追求有直接的关联。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普遍认为光与色彩是善变的因素,而形体是造型的永恒因素。他们在绘画中往往用坚实的造型来主导画面,色彩主要以原色和间色为主,这样看上去的感觉和白光下看到的颜色一样纯正。
古典绘画造型追求理性与严谨,注重解剖和形体比例的准确。古典绘画中的科学原理是画家探索解剖学和透视学后得来的,其较高的严谨度是古典油画写实性的基本要求。16世纪前后,古典油画很大程度上都是先画底层素描,解决造型问题。
绘画时一般用坦培拉单色描绘底层画,素描画得相当精细和到位。例如扬·凡·艾克未完成的作品《圣芭芭拉》底层素描就十分精细。
通过对古典画家未完成作品的解读,可探寻其绘画方法与理念。如尼德兰画家汉斯·梅姆林(1430-1495年)的作品《托马索·福尔克·波尔蒂纳里肖像》,底层画是用坦培拉单色来精细描绘,先解决造型问题,然后再进行油彩覆盖来丰富色彩。造型是除了色彩以外的一切内容,也是素描的意义所在。
在古典油画中,形与色是和谐、互补、共存的,构建形体关系的同时构建了物体纯正的整体颜色,即统一大的色彩关系,同时表现色彩之间微妙的变化。“先形后色、形色分离”是古典绘画的表现形式特点。古典油画素描层次上的丰富造就了色彩上的丰富。因此,造型与色彩是古典油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因素。
古典油画色彩呈现方式离不开色层,这也是古典油画所独有的特点。例如绿色是由蓝色上面晕染透明黄色,光透过色层反射后呈现出视觉混合绿色。
古典油画中所用的颜料多数是天然矿物或从自然界动植物中提取而来的,颜色的总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正是在这种条件下,练就了画家对色彩的控制能力。早期的古典油画色层并不复杂,色彩相对强烈。
例如尼德兰画家罗吉尔·凡·德·维登(1399-1464年)的宗教画《基督下十字架》中人物的长袍色彩由红色、群青色和青紫色等构成,色彩相当艳丽,其中玛利亚长袍的蓝色是用十分昂贵的青金石研磨加工的原料绘制的。
维登用光和色彩的鲜明度达到画面清晰、亮丽的目的,同时强调较强的色彩对比。《一位妇女的肖像》是维登晚期杰出的肖像画,画中逼真的透明色层是古典画法中透明与不透明两种特性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向观者呈现出一个表情冷漠但内心炽热的妇女形象。
维登作品的色层美和浓烈的情感色彩对后世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具有亮薄暗厚的特点。多种透明色彩覆盖在不透明的黑白单色上,画面的明暗以及笔触的变化均展现在透明色层之下。
提香大胆地改良北欧画家的画法,将亮部厚涂,并显露出明显的用笔痕迹,经厚涂和刻画后再用透明色薄涂,达到协调光与色的统一作用。伦勃朗不仅注重光的表现,而且善于用复色的冷暖和纯度变化来营造色调。
他将表现色彩的层次美感发挥到了极致。通过塑造形体的层次,画面色彩变得厚重、沉稳,充满变化和生机。他是一位用透明技法表现形体和传达油画色彩层次美感的杰出艺术家。
古典油画的色层之美不仅是油画材质固有的自身表现,更是历代画家对其不断实践与探索的结果。古典油画色层之美进入到超越自然的纯精神境界。
罩染是古典油画间接画法特殊的色彩语言呈现方式。它是利用油画媒介材料的透明性,通过透明或半透明色彩多次的晕染、薄涂、重叠来完成造型与色彩的技法。如果说塑造是古典油画中重要的基础,那么罩染则是逐步推进基础的手段。
造型工整、规范的透明画法与当时社会的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画法从油画诞生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
从委拉斯贵兹的作品《小公主玛格丽特肖像》里可以看到他笔下的人物稚嫩的肌肤透着红润的光泽,仿佛透过皮肤感受到流动的血液,伸手可以触摸到肌肤的质感。
这些经典的作品都诉说着画家的高超技法与艺术精神,同时也令观者感受到透明画法所具有的卓越的色彩表现力。
视觉灰是古典油画色彩语言中神秘而特殊的视觉效果,是古典绘画特殊的艺术表现语言。皮埃罗·德拉·弗朗切斯卡(1415-1492年)在《基督受洗》中用土绿(冷色)涂面部和露出皮肤的地方,其上提白以刻画素描关系,然后用半透明的皮肤色(暖色)薄涂覆盖。
这样底层冷色与上面薄涂的暖赭色叠加,经过光的反射后形成视觉调和的神秘灰色。17世纪,鲁本斯继承古典传统并进行拓展,创造了视觉灰。
如油画《金发女子像》中人物头部明暗交界处可明显看到视觉灰色,其在底色层上薄薄覆盖后露出的神秘的视觉灰色,使画面产生一种内在的光,正是具备了古代优秀作品中色彩语言的明亮特点。
分析古典油画色彩语言的特征时不能忽视对笔触肌理的关注。古典油画中的笔触肌理往往体现在透明色层之下。肌理不仅可以表现出画面色彩的韵律、传达画家的内心感受,更能体现画家的品格与审美修养。
早期的古典绘画肌理被画家控制在微差之中,服从整体的需要,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肌理美。巴洛克风格的冲击给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如果说鲁本斯为其注入了激情的一面,那么伦勃朗则真正将肌理的美感发挥到极致。伦勃朗往往用透明色表现色彩的丰富性,在表现特殊的质感时则用含铅白和坦培拉白的混合色来表现厚的肌理。
例如,油画《犹太新娘》在亮面主人公服饰上的塑造就具有很强的肌理效果,背景和暗部则使用较薄的颜色。绘画表现中交替运用快干白色、半透明的覆盖色以及透明色。伦勃朗不朽的作品给观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纵观欧洲古典绘画,其色彩语言丰富多彩。中世纪绘画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看起来很神秘,绘画主要服务于宗教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色彩有很强的象征性意义。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强调庄重、典雅、永恒,构图稳定、色彩明晰、稳重。17世纪巴洛克绘画色彩主要以浓重、明亮著称,同时强调视觉美感。
当下,部分人片面地认为古典油画不注重色彩、色彩单一。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关于古典油画色彩绝对不能一概而论。
笔者考察17世纪知名画家原作时,感受到光线透过表面色层后折射出的视觉混合色,色彩厚重而通透,达到表里辉映的视觉效果,其色彩的生动表现力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
17世纪古典画家模仿真人皮肤结构运用多层透明技法所表现出的皮肤下仿佛有血液在流动,这就是古典油画色彩所蕴含的独特魅力。通过提白、薄涂与罩染,使光透过罩染层再折射出丰富而神秘的色彩,是古典油画独特的色彩语言特征。
综上,欧洲古典油画艺术色彩语言的形成经历了15世纪至19世纪初期这段时间。古典油画中亮面色层厚与暗部颜色薄、罩与染是表现色彩的重要手段,通过薄涂与罩染使人物肤色得到丰富的色彩与生动的质感。
众多经典作品构建了造型与色彩、光与色彩的统一,表达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风貌相结合。优秀画家笔下的色彩不仅丰富、细腻,还非常理性,呈现出晶莹、油润之感,这些丰富而生动的色彩语言来自他们的智慧和探索。
因此,研究古典油画色彩语言特征,重要的一点是深入挖掘优秀作品中体现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神。
当下,油画创作者应多维度地探索古典油画色彩的本体语言,重塑其释义和艺术价值,在学习借鉴欧洲优秀传统画法的同时,深入研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两者结合好。古典主义画家的色彩审美理念、经典技法与艺术精神将永远启迪后人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