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命令撤退,小兵听错敲响进攻战鼓,汉人大胜收复半壁江山!

汉史钩沉 2024-11-12 22:48:10

蜀地既是天府之国,也是困龙之地。崇山峻岭是把双刃剑,秦国得蜀地而定天下;刘邦起于汉中建立400年汉朝;刘备兴于此建立蜀汉;诸葛亮却六出祁山而一无所获。

仿佛蜀地就像一个加油包,有关中拿蜀地则赢,无关中得蜀地则被困到亡!巍巍秦岭锁死了蜀地,当八王之乱闹得晋朝元气大伤时,氐族李雄第一个割据蜀地,建立“成汉”开启五胡乱华序幕。

此后数十年,氐族、匈奴、羌人、鲜卑、羯人轮番上阵,整个北方全面沦陷,汉人纷纷南下逃亡,史称“衣冠南渡”、“五胡乱华”。

而当匈奴、羯人轮番败亡的时候,占据蜀地的氐族却长久安定了下来。赖于蜀地天险,他们虽然无恶不作,却迟迟没有亡国之相。

直到一个汉人英雄出现,人们才发现还能如此灭蜀!氐族才被赶出天府之国,汉人才收复长江上游,重塑半壁江山。

彝为韩晃所害,泾令江播豫焉。温时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年十八,会播已终,子彪兄弟三人居丧,置刃杖中,以为温备。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时人称焉。——《晋书》

《周书》说,立非常之事,必俟非常之人。蜀地的天险,最困扰行军打仗的粮草后勤,贤相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粮尽而返。想着事事周到,却一无所获。

桓温是个相反的狠人,他是一个能对自己都狠的英雄。在他15那年,老爹被人杀了,他夜晚枕着长戈睡觉,眼里哭出血泪都要报仇。

18岁那年,仇人都死了,仇人三个儿子在办丧事,都准备武器、防着他报仇。结果他装作吊孝的人,在仇人葬礼上先杀仇人长子,而后一人横行,再杀仇人另外两子。

一个人杀仇人一家为父亲报仇,当时的人都称他是英雄。性格决定命运,在那个汉人南逃,胡人横行的时代,这样的人注定不会沉默。

时桓温谋伐蜀,众以为不可,乔劝温曰:"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 ——《晋书》

当桓温镇守荆州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要讨伐蜀地的氐族,众人又是一味劝阻,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是胡人横行的时代,别人不南侵就是幸运,怎么还能反攻呢?

但疯子遇到了疯子,袁乔却觉得桓温这个激进派太过保守。直接提议,咱们别聊伐不伐蜀了,现在就带1万人,轻兵速进、什么天险不天险的,等他们收到我们进攻的消息时,我们已经渡过天险了。

永和二年,率众西伐。时康献太后临朝,温将发,上疏而行。——《晋书》

在众星皆暗时代,桓温与袁乔一触即合,他们甚至都不等待皇帝的回复,直接就带1万人闯进了蜀地天险。

及军次彭模,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自将步卒直指成都。  ——《晋书》

没有什么万全之策,甚至连粮草辎重他们都敢丢下。由于人少冲的又快,当成都得到消息,再派援军到江州防守时。

桓温的1万大军早就等候多时,甚至准备利用当地天险,来伏击防守方大军了。可惜他们在长江以南埋伏,成都大军走的是江北。桓温一看成都援军出来了,那成都不就空了?

不管什么敌军了,粮草原地扔下,大军轻装直冲成都而去。留下几个参军周楚、孙盛,原地看守辎重,其余全军出击!

由于桓温行军过快,连四川盆地内很多敌军还没聚集,就听说敌军已经打到成都城下了,纷纷不战自溃。到最后桓温除去辎重部队,剩下的几千人完全是与成都一城守军开战的。

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温乘胜直进,焚其小城。   ——《晋书》

可就是这样,桓温军队人数也处于绝对劣势,而且缺乏辎重补给。桓温立在前沿鼓舞士气,敌军的弓箭都射到他的马前他都不走,参军龚护本是文职,都战死在了冲锋路上。

由于死伤惨重,加上敌人太多,又有将领喊着要撤退了。这时负责敲战鼓的小兵却“听错”了命令,直接猛敲进攻鼓声,建议桓温1万人入蜀的袁乔再次疯狂,全面反攻彻底打垮氐族大军。

桓温当天就入了成都城,此时距他出兵不过3个月。1万人、100天,桓温成功战胜蜀地天险,走完了诸葛亮10年没有走完的路。

而这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锐气、勇气,和孤注一掷的戾气。很多时候机会只有一次,第一次做不成的事,以后越来越难成!诸葛亮战果最大的一次,也是一次北伐,因为曹魏没有准备。

但事事追求周全、完美,让他没有在第一次北伐就生出玩命的念头。他不敢赌、也不会赌,更不愿意赌,这就注定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命运。

但桓温不同,读到那段“神州陆沉”的历史时,一切都如此悲伤。从桓温开始,汉人军队开始有了拼命的精气神,他们和闻鸡起舞的祖逖都不同,祖逖是防守为主、游击进攻。

桓温却是少量兵力,就敢轻兵突进、血战野战,堂堂正正的进攻。连很多文职参军都死在阵前,这不是一个人的辉煌,是一整支军队上上下下有了灵魂!所以诸葛亮是一个人让人心疼,桓温却是全军让人骄傲。

当桓温进入成都时,“成汉”政权宣告灭亡,长江上下游重归华夏衣冠。这时那支被丢在半路的辎重部队,在参军周楚、孙盛的带领下,竟然也打赢了“成汉”原本被派去阻击的主力,来成都胜利会师!

这个参军孙盛在成都整理档案时,发现了前朝姜维投降钟会前,留给刘禅的密信“愿陛下忍数日之屈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 ——孙盛

这种精神让孙盛感怀,他开始了写史之路,写出了不朽经典《魏晋春秋》、《晋阳秋》。公开为姜维辩论,说蜀汉亡国在于姜维的说法尤为荒谬,因为他想传承一种精神!

多年之后,孙盛的老上司桓温权倾朝野,几次北伐打得天下震动。却也有枋头之败,含着泪说:“当年我一次北伐时,种下的小树都已成参天大树。树木尚且如此,我又怎么不老呢”?

并以此为毕生耻辱时,孙盛却不顾旧情据实记载桓温败绩。气的桓温威胁孙盛儿子,你父亲怎么就不知道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他不为家人考虑吗?

盛写两定本,寄于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博求异闻,始于辽东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书遂两存。 ——《晋书》

孙盛却坚持事实,而且写了两套,一套在自己手里。一套直接寄燕国的慕容俊,防止桓温灭门毁书,人性的光辉与风骨再次闪耀!

谁是这个时代的主角?是北伐震动天下的桓温;是1万人就敢扬言灭蜀的袁乔;还是董狐风骨的孙盛;甚至是那个“敲错”战鼓的小卒?

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主角,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许是困境让人升华,在这个汉人最沦丧的时代,一群向先秦诸子一样闪耀的光辉,再次集体化出现在一批人身上。

他们不再是为一家一姓争天下,除了几个大人物留名青史,其余众人浑浑噩噩。再看魏晋南北朝,衣冠南渡而不亡,凄惨的时代下风骨闪烁!

0 阅读:9

汉史钩沉

简介:专注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