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宣帝纪》里记载说司马懿(晋追谥其为宣皇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意思是表面上很宽宏大量而内心戾狠猜忌,权谋诡谲,这一点倒和魏武帝曹操很相似。
年轻时的司马懿在曹操手下担任文学掾,曹操察觉到他不是池中物,不甘久居人下,遂对他产生了猜忌防范之心。司马懿为了打消曹操的猜疑,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辛勤工作,甚至连割草、放牧、饲喂马匹这等活计他都亲力亲为,有时干到深夜都不休息,常通宵不眠。曹操知道后非常满意,逐渐放松了对他的戒惧、警惕,几乎不再找他的麻烦了。
司马懿谨慎小心、如履薄冰地侍奉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王,始终低调隐忍,潜伏爪牙,也可视为韬光养晦。但到了魏明帝曹睿崩逝后,其养子齐王曹芳继位 ,司马懿掌握权力后,很快撕掉伪装 ,其残忍嗜杀的本性就逐渐暴露出来,其冷酷无情、杀人如麻的手段令人震惊。
屠辽东史载,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司马懿奉命率领四万魏军,讨伐盘踞辽东的公孙渊集团。经一番苦战,魏军攻克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司马懿下令将战俘中年龄15岁以上的男子通通处死,共有7000余人被屠杀,并将遇难者的尸体堆砌起来,名曰“京观” ,以炫耀其“辉煌”战功。随后,公孙渊政权任命的大小官员,上至相国、列侯、公卿,下至县令统统被诛杀一空,被斩首的各级官员多达2000余人。
诛曹爽,灭其三族《三国志》记载,嘉平元年(249) 正月甲午,装病不上朝数年的司马懿乘辅政大将军曹爽兄弟陪同小皇帝曹芳出京到高平陵祭祖之机,一跃而起,旋即在洛阳发动政变。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为了麻痹曹爽及其党羽,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命太尉蒋济写信给曹爽,说洛京已被太傅(虚职)司马懿控制,他的用意只是要曹氏兄弟自动卸去官职,不会伤害其性命,只要交出大将军玺绶,就能保证其身家性命和爵禄。♪
曹爽是故大将军曹真之子,含着金汤匙降生的世家子弟,无谋无勇,对司马懿的诈术竟信以为真,他不舍家中妻儿老小和堆积如山的财货,遂不顾大司农桓范的劝诫,竟放弃调兵讨伐, 乖乖交出大将军印信,免除官职,回到洛阳家里。
没几日,司马懿竟背信弃义,自食其言,把曹爽、曹曦等6兄弟以及其心腹死党何晏、邓飏、李胜、毕轨、桓范、张当等全部逮捕下狱,并统统处以极刑,为斩草除根,司马懿还下令诛灭曹爽三族,其父母、妻妾儿女和兄弟姐妹被斩杀一空。即使已出嫁生子的曹氏姊妹,也要抓起来处决。
太尉蒋济见司马懿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心中好生不忍,就劝道:“曹爽之父曹真为国家东征西讨,立过大功,应该给他留个后啊”!司马懿对蒋济的规劝嗤之以鼻,还是坚持将曹爽三族男女老幼杀个精光 。蒋济觉得当初自己写信给曹爽时曾承诺保证其家族成员的安全,现在言而失信,灭族恶行虽不是自己所为,但也深感愧疚,良心不安,不久就抑郁成疾,病重而死。
论狠毒,有其父必有其子灭掉曹爽后,曹魏大权逐渐被司马氏掌控。司马懿病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掌魏朝朝政,他俩继承了老爹猜疑戾狠的基因,对待曹魏忠臣、政敌和有通敌嫌疑者也是定斩不饶,死在他俩手上的曹魏文武官员大有人在。但他俩和老爹司马懿略有不同,譬如对待战俘方面就比司马懿温和得多。或许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司马氏兄弟很少杀戮战俘。
史载,吴甘露三年(258)二月,司马昭亲自率军至寿春平定了诸葛诞发起的叛乱,俘虏了 万余诸葛部叛军将士。有部下建议说:“淮南将士虽然势穷而降,但仍为叛逆,且其眷属均在江南,不该释放,应全部杀掉”。司马昭认为杀降不仁,那样做的话影响极坏,毫无必要,最后宽宥了万余淮南将士,一个都没杀。
为了便于控制,司马昭将被俘的万余诸葛诞旧部押解北迁,后都安置在距离洛京较近的三河地区(河南、河东、河内)居住生活。虽然司马昭对待战俘比司马懿仁慈一些,但他的凶狠毒辣也是令人发指的。据史料记载,当时洛京享有盛誉的儒士郑小同,是汉末著名大儒郑玄的孙子,由于他学富五车,德高望重,曾被小皇帝(曹魏第四帝,曾封高贵乡公)曹髦颁旨予以表彰。
某日,郑小同去拜谒司马昭,两人在司马昭书房内谈话,司马昭内急,起身如厕,回来后忽然想起案几上有一份密函,刚才起身上厕所忘了把秘密文书藏起来,就问郑小同翻看过没有, 郑答没有看,司马昭满腹疑窦,还是信不过,竟然唤人拿来一杯毒酒,强逼郑小同喝下去,鸩杀了他,这样就可以保证那份机密文书无人看过了。司马昭的狠毒,比司马懿没差多少。他宁肯毒杀无辜的郑小同,也不会冒泄密的风险。此举和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 、不教天下人负我”简直如出一辙。为彻底将曹氏天下换成司马氏天下,司马懿父子执掌曹魏大权后屡屡举起屠刀,几乎将曹操子孙斩尽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