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市自古以来就有东胡、扶余、肃慎等古代先民在这里生活,并在此留下了许多遗迹或遗物,它们是组成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德惠现有馆藏文物千余件,在2005年经专家组鉴定,其中一级品2件,二级品6件,三级品39件。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普查遗址369处,其中复查156处,新发现186处,消失27处。其中遗址352处,墓葬7处,碑刻5处,古建筑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处。此外在2011年对中东铁路德惠段进行踏查中,发现沙俄建筑有126处之多。这些文物遍布全市14个乡镇。
其中吉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分别为朝阳贡江碑(清代)、朝阳双城子古城(辽金)、大青咀遗址(原始社会)、边岗乡揽头窝堡遗址(辽金)、边岗丹城子古城(辽金)、边岗双城子古城(辽金)。
长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分别为大房身梨树园子古城(金代)、菜园子王家坨子古墓葬(青铜)、菜园子七家子遗址(青铜)、菜园子房身沟遗址(辽金)、菜园子前四家子遗址(辽金)、边岗乡郑家窝堡遗址(辽金)、边岗乡卧虎古城(辽金)、松花江亮子沟遗址(青铜)、松花江鲍家古城(辽金)、松花江林场遗址(青铜)、大青咀张家围子遗址(清代)、五台太平围子(清代)、米沙子经济开发区万家山事件旧址(近现代)、德惠战役纪念地大白楼(近现代)、德惠东正教堂(近现代)、珍宝岛十英雄杨林烈士故居(近现代)。
德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为布海后城子古城(辽金)、开发区后城子古城(辽金)、大青咀杨家大桥古城(辽金)、达家沟杏山古城(辽金)、边岗乡马家古城(辽金)、郭家向阳古城(辽金)、同太田家店墓地(辽金)、万宝乡前纪家遗址(辽金)、夏家店儒林郎姜文兴墓碑。
梨树园子古城遗址梨树园子古城遗址,位于德惠市大房身镇梨树园子村城子下屯后漫岗南坡之上。根据1960年文物普查时的记载,当时城址四周可见护城壕痕迹,到20世纪80年代已无法分辨,只有个别地段略低于地表。据《满洲古绩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汇编》记载,此地于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12月发现铜印一方,该印二寸见方,厚五分,中央有柄高一寸,正面刻“上京留守司印”,背面刻“泰和酉年正月礼部造”字样。《历代官制概略》325页载:“金代以会宁为上京,置上京留守司,以留守兼本路兵马都总管。”
1982年9月这里又发现了“拽挞懒河猛安之印”“盔烈可乌主谋克之印”“应辨所印”等三方铜印。《历代官制概略》载:“在阿骨打建立金国的前一年(公元1114年),又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称之为千夫长,谋克,称之为百户长……金熙宗以后成为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组织。”前些年,城内外地表散布着大量青砖残体、布纹瓦和陶瓷碎片,在城内东南部尤为集中。陶片火候较高,多为灰色、黄褐色,有轮制的盆、罐口沿及红褐色钵的底部残片,还有乳白色和淡黄色小开片瓷碗残片。
如今城内城外早已被开辟为耕地了。只是曾经在当地考古时征集到了铜牌饰一件,海兽葡萄镜一面(已残);还曾经先后出土多方铜印。这些铜印的出土,对研究金代行政、军事设置和管辖及此城建立年代都提供了重要的物证。根据这些出土的文物和金代铜印等物,专家们推断此城可能当时是辽金时期军事、生产和地方行政中心。另外,在1960年和1983年两次文物普查中,在该城内外均发现红色夹沙陶鼎、鬲足等物品,证明了在原始社会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迹象了。
大青嘴遗址大青嘴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位于德惠市大青嘴镇东500米处海拔约200米呈东西走向的漫岗之上,这里曾经出土过大量的石斧、石刀、石锄、石镞以及尖状器和刮削器等具有典型“新石器时代”特征的劳动工具。此外,还在居住坑底发现了堆积的陶片和鱼、蚌残骸,在局部穴壁上有明显的残留烟灰痕迹。这些出土文物足以证明当时居住在这里的先人们已进入定居或半定居阶段,并以渔猎为生迈入了原始农业的门槛。据考古研究认证“大青嘴遗址”文化距今约8000余年,证明了自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大青嘴遗址被定为吉林省长春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德惠清真寺德惠清真寺始建于1916年。始建之初是由当时的8户回民拿“乜贴”(奉献)在西五道街与西六道街之间购置的3间草房作为清真寺,同时聘请阿訇主持教务。清真寺建立后,吸引了众多的回族民众纷至沓来,围绕清真寺定居。1938年,由本地回族群众再次捐资扩建,并修建了望月楼一座,建筑面积156平方米,建有暖殿、阿訇住房和沐浴室120平方米。此建筑一直存续了70年的时光,这就是德惠人所熟知的原清真寺。
在“文革”动乱期间,清真寺一度遭受破坏,1979年落实政策后,清真寺恢复活动,成立了管理委员会,负责清真寺的管理工作。1982年,政府拨款1.7万元,对大殿进行维修,将大殿砖墙全部用水泥罩面,屋顶铁瓦涂上绿漆,大殿明柱重涂红漆,将望月楼的琉璃瓦换成了白铁盖。1985年,清真寺成立了回族食品厂,修建了食品生产车间和门市部。1993年将原有的暖殿和阿訇住房拆除,修建了对厅(男、女沐浴室、阿訇办公室和暖殿)。1994年修建了食品厂库房(后改为餐厅)。1995年修建了办公室、会议室和埋依台房(遗体存放室)。
从2006年开始,德惠市清真寺着手进行重建礼拜大殿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专门成立了清真寺翻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清真寺翻建的各项指挥、协调工作。新建的清真寺长39米,宽12.6米,中间局部宽14.6米,为二层式框架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357平方米,2009年12月24日竣工,通过主体验收。新建的清真寺功能齐全,体现了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大殿顶部由五个圆顶组成,圆顶的跨度、高度、弧度和新月标志,造型精美,与整体建筑相映生辉,构成了城区一道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景观。
德惠清真寺连续10年被评选为“吉林省模范清真寺”,先后被省政府和长春市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五台乡太平围子德惠“五台乡太平围子”坐落在五台乡太平村正西100米处的台地上,是现在德惠境内残存的“围子”遗迹。整座围子呈长方形,东、西墙各长256米,南、北墙各长为248米。至今每面围墙残高仍有2米左右,各面围墙残迹均已被植树。墙基宽为14米至15米,墙顶宽2至3米。围子周长为1026米,南北墙各设一门,南门宽7.2米,北门宽6米。围子的方向为正南正北,原建有炮台4座,至1983年时东南、西北、西南3座炮台仍清晰可见,每个炮台略呈长方形,东西宽11米,南北长18米,炮台高为6米。可惜炮台现已无存。围子的四周尚有2米深的护城壕。围子的墙是用土夹草夯筑的,各面墙上每隔1米处都修筑一个垛口作掩体,还有一圈马道,以作巡视之用。
这座“围子”原本是滕氏家族所建,围子内的东、西、南、北各角原还各有一眼深井,并留有许多“地窨子”(“地窨子”,是在地下挖出长方形土坑,再立起柱脚,架上高出地面的尖顶支架,覆盖兽皮、土或草而成的穴式房屋。“地窨子”比之“昂库”更坚固、耐久。根据古书记载,赫哲语称“胡日布”。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至少在一两千年前,就有了“夏则剿居、冬则穴处”的居住习俗。所谓“剿居”是在林中树木之彰距地一定高度搭设住处;而“穴处”则是住在“穿地为穴”的屋子里。这种地穴式的房子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满、赫哲、鄂伦春等民族冬季住宅都曾有这种形式,在东北地区的民间被称为“地窨子”)和房屋遗迹。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推断,当年,滕氏家族正是依仗这座高大坚固的“围子”防匪防盗,保护了居家财产。
百年沧桑的“喇嘛台”德惠“喇嘛台”实际上是一座俄国式东正教堂,这座教堂位于德惠市区火车站左前方约200米处(当地的人们俗称其为“喇嘛台”),始建于1903年,教堂的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屋顶上有一高耸的钟楼。主体建筑为一层,但非常高大,约相当于二层楼,而屋顶上钟楼的局部可超过三层楼高,屋顶为涂有黑漆的铁盖。教堂的东、西、北墙均开门,正门朝北,南面无门。
各门外都包砌有斗门,从外墙上凸起2米许。斗门的上顶为圆拱形,被两根砖砌圆柱擎起,上面刻有桃形花瓣,在东侧斗门上有十字架浮雕。是当年俄国人在修筑“中东铁路”年间,随着铁路工程一同设计修建成的东正教堂,主要供中东铁路俄人职工及家属和信奉东正教的华人礼拜之用。在“文革”动乱期间,破败不堪,后来就空置下来,日见破损。现在为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经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德惠“喇嘛台”依然矗立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身边的百年变迁……
德惠火车站(原名:窑门站、张家湾站)德惠站始建于1903年2月。1903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因德惠位于松花江以南附属地的中心位置,所以在此设置了一座火车站。其具体位置于京—哈铁路线上(离北京站1084公里,离哈尔滨站162公里),隶属沈阳铁路局管辖;等级为三等站(根据2011沈阳铁路局重新划分车站等级通知)。当年由于车站南不远处有7座烧砖的窑,故取名窑门站。后来于1936年(伪满康德三年)1月1日,窑门站改名德惠站(见新《德惠县志》第862页)。此后,“北满特别区”撤销,境内铁路附属地正式划归德惠县管辖。翌年,德惠县在车站附近建设了横跨铁路的天桥,“桥墩为混凝土柱,梁为钢轨,桥面、栏杆、扶手为木制;10孔,全长88.4米,人行道宽2米(新《德惠县志》第464页)”,原中东铁路德惠境内达家沟至陶赖昭段复线(即乙线)建设工程亦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