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如果在那天哭过,就不再唱歌了。
-- 原典出自《论语 · 述而篇第七》
▼
这章是弟子们观察老师日常言行而得出的结论。也演示了有效学习的方法之一,不仅从文字上学,也从言行上学。
那么,编者将这件小事录入《论语》,传之百代,想要传递什么信息呢? 我读出的是真诚。本章哭、歌对举,“哭”是因为哀,“歌”是因为乐。孔子如果在那天哭过,就不再唱歌了,因为心有余哀,难以为歌。孔子其人,不造作,不扭曲,真情实感,身心一致。
这章以小见大,以行证理,圣人道德学问在日用之间自然流露,后世学者谨受其教,亦步亦趋。有个和本章相关的小故事,涉及三位大人物,司马光、苏轼、程颐。
▼

图片选自【蓁熙诗画】
在宋代哲宗年间,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去世,诸臣正好当天在朝中聚会,聚会结束,有人提议一起去司马光家祭拜。程颐,宋代大儒,哲宗皇帝的老师,当场表示反对,理由是:刚才宴会的时候,奏乐歌唱了,所以不应该去祭拜,于礼不合。群臣默然,一时无语,唯有一人不同意,此人便是苏大学士,他的理由是:圣人说的是‘哭则不歌’,但没说过‘歌则不哭’。人情,哀不可骤乐,但乐可以骤哀。
对于该不该去,合不合礼,两人发生了争执,争执的焦点,便是《论语》中的这一章,谁说的对呢?不妨评判一下,谁把握了孔子的真精神?
程颐严守经典法语,“哭则不歌”,依此推出,“歌则不哭”,持守礼仪,一板一眼。
苏轼把握“哭则不歌”的精神,深明礼乐之意,全从人情出发。能灵活变通,不拘泥于文字,不死于句下。
两人对章义理解不同,心中的孔子,样貌亦不相同。程颐的孔子,端严而刻板;苏轼的孔子,真诚而灵动。你是什么样,就读出什么样的孔子。
程、苏二人的争执,为后人理解《论语》这章提供了素材,打开了思路。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