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人生没有意义,很难吗?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7-15 13:39:09

(古代 南楚)

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的南楚,占据湖南,称霸一方。

南楚有位名将,名字叫做李琼,这人打仗非常厉害,南楚扩张时,广西的桂州就是他拿下来的。

不过,本篇主人公并非李琼,而是另有其人。

时年,洪州地界儿有一个叫做李梦符的人。

洪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

五代十国那政权很多,五代政权有梁唐晋汉周,十国政权那就更多了,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五代十国之前是什么政权?是唐朝。

虽然说从安史之乱之后,盛唐不再,藩镇割据,节度使根本不听朝廷指挥,地方形同独立,但毕竟唐朝是大一统政权,唐朝有科举,这名义上人才都通过科举考试往朝廷里流入,但是从黄巢之乱后,情况就不同了。

黄巢之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安史之乱更加严重,因为黄巢到了长安之后,基本上把大唐的文官集团和士族们都给斩尽杀绝了。

百姓自然厌恶黄巢,因为黄巢是反贼,行径也很恶劣,抢劫,杀人,欺压百姓,他什么都干,但是百姓厌恶黄巢,不代表百姓对朝廷就是有好感的。

黄巢不来,大唐朝廷的黑暗统治,官僚阶级的剥削,士家大族的垄断压迫,一样能把百姓们逼上绝路。

(黄巢 塑像)

所以,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底层百姓们来说,黄巢不来,朝廷和士家煮自己,黄巢来了,那就是把朝廷和士家以及自己放在一个锅里煮,实在是无所谓了。

黄巢之乱导致了社会阶级的重新洗牌,五代十国中很多开国皇帝,他们原本都是社会底层,是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却因为战争来临,天下大乱,而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甚至就连黄巢本人都后知后觉,原来,打进长安,可比考进长安容易的多了。

而要说改变命运,读书人在那个时代,命运也变了不少,因为黄巢顺手把门阀士族消灭了个一干二净。

作者可以列举一个现象,黄巢之乱爆发的当年,有很多进京赶考的读书人还没等到长安,就被不同的军阀给掳掠到了自己的麾下。

人才,被截留了。

当然也不全是掳掠,有些读书人本来要到长安去赶考,结果长安已经被黄巢所占据,考试肯定考不成了,可是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就这么回去了,不值得,太遗憾,于是他们干脆各投军阀为主公,反正跟谁干不是干呢,也无所谓。

从这种角度来看,五代十国看似是乱,其实是变,而且是大变,在这种大变局当中,军阀的割据又无形中给很多人提供了就业的岗位。

可是奇怪的是,这个李梦符,他就从来都没有就业过,他不上班,不为任何一位军阀服务,每天就是游荡于市井之中,嘻嘻哈哈的过日子。

说李梦符这个人呐,二十岁左右,个子不太高,但是长得很不错,很出众,是个帅哥。

李兄是白皙如玉,肌肤胜雪,就像是机器里雕刻出来的标致美男子一样。

(李梦符 形象)

按现在来说,这小伙子挺有阴柔之美,而且他还喜欢在身上插花,把自己打扮的是漂漂亮亮的。

除了爱打扮捯饬自己,李梦符的另外一大爱好,就是饮酒。

由于史料匮乏,我们已经很难考证李梦符的家学渊源,他的身份背景和个人信息,祖上何人何业,都不太清楚,反正可以得知的是,他很有钱,而且不是一般有钱,洪州城里大大小小的青楼酒坊,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说这么一个混迹市井之人,他的钱从什么地方来呢?

奇也,不偷不抢,不坑不骗,全都是李梦符自己赚来的。

李梦符其人,有文采,好吟诗,他很能利用自己的这个优点,利用知识的力量来换取金钱。

他经常把自己打扮成渔夫的模样,找个鱼竿,挂上条鱼,跑到市场里去叫卖。

他不叫卖捕鱼的技术,也不卖鱼,而是吆喝着卖自己的诗作。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给我钱,我就给你赋诗,是口授也好,是写在纸上也好,反正引得不少群众来围观,更有好事者真就拿钱买他李梦符的诗。

后来买他诗作的人越来越多,他钱也赚了不老少,同时他的诗作经由民众购买传播,他本人的影响力也扩大了。

至于李梦符的诗到底好不好,作者列举两首,读者朋友们可以跟我一同品鉴。

第一首,是这样的:

村寺钟声渡远滩,半轮明月落前山。徐徐拨棹却归湾,浪叠朝霞锦绣翻

(古人 垂钓)

寺庙的钟声悠扬,穿过远处的河滩。

半轮明月挂在天边,与远山相映成趣。

渔夫轻轻地划动船桨,缓缓地向港湾驶来。

第二天太阳升起,朝霞满天,海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编织的锦绣一般,绚烂夺目。

诗中描述的场景,大概是李梦符亲眼所见,不然他也写不了这么流畅自然。

可叹,在兵连祸结,龙血玄黄的时代里,竟然还有这样宁静的去处,有如此平静的生活。

第二首,是这样的:

渔兄渔弟喜到来,婆官赛了坐江隈。椰榆杓子木瘤杯,烂煮鲈鱼满案堆。

这首就不具体展开解释了,反正也是一首主旨明快,欢乐祥和的古诗,李梦符的笔触自然平实,描绘出了一幅渔家欢聚,庆祝丰收的温馨画面,其中更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村风情。

可以见得,要么是李梦符曾经有过这样的生活,要么就是他期待这样的生活。

从他个人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他当时的心境,他的诗作中没有对人生的抱怨,对命运的感叹,对仕途的追求,对功名的渴望,有的只是田园风情,闲趣之美,说明他这个人乐观豁达,超然物外,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想要过好当下的生活。

卖了诗,赚了钱,李梦符是撒丫子就跑,直奔酒坊,那是一顿豪饮。

哥们喝酒的时候要么唱歌,要么吟诗,往往还呼朋引伴,一群人跟他起哄,那场面是相当的热闹。

(古代 酒坊)

可以说,李梦符虽然无心仕途,可是由于他比较有个人魅力,因此他在民间很有影响力,百姓们也时常议论他。

当时的洪州主官,是一个叫做钟传的人。

从唐末到五代初年,江西的洪州,一直是钟传来治理的,他当时是镇南军节度使,主官这一块的事宜。

当然后来因为战乱等诸多原因,洪州易主,先后属于南吴和南唐。

大概算来,钟传这个人主政洪州二十多年,他执政时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喜欢招揽文人墨客,他对文士是非常优待的,所以洪州的文学土壤比那些整天打仗的州郡就要好上不少,要不然并非本地人的李梦符也不会跑到洪州去潇洒快活。

钟传的确仰慕文人,也敬重文人,但是对于李梦符这种不修边幅,性格放浪不羁,行为又十分张扬的文人,他还是很头痛的。

那个时候的民心,人心,社会环境都不稳定,部下说背叛你就背叛你,老百姓说造反就造反,很乱,秩序很差。

钟传作为洪州之主,他想要打造的是稳定的民生环境,他招揽文人士子,目的是让他们传播孔孟之道,以德行教化来安抚境内生民。

李梦符也是一个文人,可他是那种整天嚷嚷着“不羁放纵爱自由”的文人,他又有号召力,又爱聚众,钟传生怕自己一个没注意,让李梦符搞出什么事儿来,自己吃不消,所以他干脆把李梦符给捉了起来。

(钟传 形象)

李梦符被捉了之后,屠刀悬颈,斧钺加身,钟传一直犹豫要不要把他给杀掉。

一般人落到这个境地,那肯定是很恐慌的,可是李梦符不慌,他不仅不慌,还慢条斯理的给钟传送去诗作两句:插花饮酒并无妨,樵夫渔歌不碍时。

我喜欢在身上插花,喜欢饮酒作乐,这有什么所谓的?这妨碍了谁?正如樵夫砍柴,渔夫捕鱼,他们又怎么会影响到事物发展的变化?

说白了一句话,哥我行我素,又没违法犯罪,又没碍着你的事儿,你凭什么抓我?

如果洪州主官是孙儒,李梦符这么暗含讥讽的作诗,孙儒肯定给他杀了,如果洪州主官是秦宗权,搞不好还会把李梦符给煮了,可偏偏钟传是个好风雅之人,他看了李梦符的诗作之后无地自容,十分惭愧,于是又把李梦符给放掉了。

出狱之后的李梦符名气是越来越大,很快传到了为南楚镇守桂州的大将李琼的耳朵里。

这个李琼啊,虽然是个武夫,也可十分欣赏李梦符,他认为李梦符是个人才,应该拉拢过来为自己所用,于是他干脆给钟传写了一封信,让钟传把李梦符给他送过来。

这个要求,听起来很没有边界感,我钟传又不归你南楚管,咱们连个同僚都算不上,你让我送人给你,我就送人给你,哥不要面子的么?

李琼在信里当然没有直接要人,而是在信中诓骗钟传,说这个李梦符啊,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弟弟,自己好不容易打听到了他的消息,惟愿钟老兄你能成人之美,把李梦符给我送回来,让我们兄弟团聚。

很打动人,的确很打动人,乱世离散之际,支离破碎,家败人散者比比皆是,谁能拒绝这样的重逢之情,谁不愿意促成呢?(李琼 形象)

(李琼 形象)

慢说李琼是诓骗钟传,就算李琼不诓骗钟传,钟传也愿意把人送给李琼,因为钟传本来他就不喜欢李梦符的为人,一天到晚正担心他在洪州给自己惹事儿呢,现在李琼主动要人,自己既能成人之美,还能把烫手的山芋送出去,何乐而不为?

简直美滋滋啊。

于是钟传立刻派出兵士到民间去捉捕李梦符,想要把他给绑了,然后移送桂州,可是兵士们一连找了十来天,不见李梦符其人,青楼找不到,酒馆也找不着,李梦符就此人间蒸发,不知所踪。

时人曰:夜来不归,不知所之。

在一个一如平常的夜晚,李梦符轻视一笑,醉醺醺的离开了洪州,没有回来,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他就这样消失了。

就是那么肆意自然,就是那么从容自在,李梦符,走了。

五代十国时,有人忙着造反,有人忙着起义,他们有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比如有野心,比如要改变自己的社会阶级。

有人入仕于割据政权,事军阀,因为早投机,就有可能早成为开国功臣。

君王之间上演权力的游戏,相互争夺城池土地,臣公之间相互对抗,在方寸朝堂展示着自己的权谋和心术。

快节奏的时代里,大家都很忙,而且也真的停不下来。

五代十国,也很内卷。

所以,像李梦符这样的人才愈加难能可贵,他什么都不想要,什么都不求,甚至逃避走上人生更大的台阶。

因为对他而言,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承认人生没有意义的勇气。

南楚灭亡之后,沦为了史书上的记载,一段尘封的往事,而李梦符的人生,从某种程度来说,从他消失的那一刻中止,却永远也不会结束。

1 阅读:54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