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债“刚兑信仰”或成“过去式”,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持续发酵

枫语有财气 2022-10-30 14:37:51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期,令人担心的城投商票违约开始了……

10月26日,中指研究院披露了一组数据:

根据公开信息,2022年9月,有19家城投公司商票逾期,其中10家公司为新增,占比超过一半,越来越多的城投公司商票出现违约。

商票逾期逐渐增加

朋友们对商票应该不陌生,全称叫商业承兑汇票,是一种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之上的短期债务凭证。

也就是说,商票是广义城投债的一部分,但区别在于,商票既无抵押,也无担保,可迅速打通上下游公司业务,还能自主签发,省去了走银行流程,极大的提升效率。

城投商票行得通,高度依赖企业信誉,自2009年陆续发行,之前从未有过,实质性违约的先例。

可话说回来,商票毕竟是种非现金支付方式,即使有地方政府的信用背书,也要最终兑现才能产生价值。

当前,城投公司商票逾期逐渐增加,表明这些公司偿债压力较大,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了。

逾期主要原因:

1、土地市场低迷,地方财政吃紧,地方政府难以提供有力救助;

2、过度举债,企业没有充分评估自身偿债能力,导致债务压力过大;

3、城投过度依赖再融资滚续,一旦主要融资渠道受挫,极易引发违约风险。

商票违约潜在风险

客观来说,城投公司商票违约风险并不大,因为城投本来就是地方城市的融资与代建平台,有地方城市兜底。

但它产生的影响可不小,城投债如果大面积违约,甚至放任一些地方的城投破产,相当于地方财政信用破产,恐怕不是金融风险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近20年来,房地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也是地方收入的重要来源。

自从恒大“暴雷”之后,楼市一夜入冬,地不好卖了,开发商也不敢拍地了。城投作为地方用来融资的平台,其主要收入是来源于政府补贴,拿地本不该自己干的活,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地产企业不拿,城投就不得不,不计成本地下场拿地,托起地方房地产市场。

其基本逻辑是:城投的资金也是很有限的,首先由地方城投公司发行“城投债”,再让银行大量买入“城投债”为城投公司“输入资金”,然后城投公司拿着资金,去底价买地,买地之后,再拿地去给银行抵押,贷到了新的资金,继续买地。

近年来,城投在全国的拿地占比就不断攀升,一路高歌猛进。据财新报道,2013年,国内城投债余额为2.1万亿,再根据光大证券研究所统计,截至2022年5月末,我国存量城投债券余额为13.64万亿元,而其中有将近6万亿是近两年时间内新增加的。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在2022年首批次集中供地中,武汉、宁波、广州、成都等城市的地方平台拿地量占比都超过了一半,无锡、天津、苏州甚至占比超过七成。

整个上半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城投公司进入了拿地百强榜,表现极其强势,反观民企地产公司占比,不断萎缩。

城投拿了那么多的地,虽然城投公司开展房地产业务具有土地资源优势,可带来一定的利润,但是,其主要业务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务、燃气、公交、安置房的管理等工作。

显然,物业开发与运营并不是城投的擅长领域,其需要房地产开发资质、专业人员、较好的区位以及现金流,加上这么大体量的土地资产,若盲目开发可能会使其面临较高的风险。

但是,土地集中到了城投公司的手里,如果及时未能开发,会让城投的融资负债变得进一步提升,融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也会导致每年利息的增加,长期不出手的话,那么成本会进一步的加大。

如果不能通过合适的路径来化解这些潜在风险,未来定会有部分城投公司陷入被动。

城投托底拿地受限

9月24日,财政部发文,明确表示:

1、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

2、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

3、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控制城投的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剧,以求把风险降到最低,让“隐性债务”更好落地。

而如今,城投商票逾期增量延续,这也意味着,个别出险房企流动性问题持续发酵,对供应商造成的负面冲击甚至超过预期。

城投债“刚兑信仰”逐渐打破,随着土地收入的减少,高度依赖土地财政、产业结构单一的地方政府旗下国企后续逾期现象可能愈发严重。

从目前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信用危机仍在发酵,商票违约潮或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0 阅读:35

枫语有财气

简介:欲带皇冠 必承其重 欲握玫瑰 必承其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