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赫姆特小镇索莱达尔被俄军攻陷后,俄罗斯举国上下都很兴奋,而域外的俄罗斯支持者们似乎更激动。其满满的信心展示无余,仿佛俄军攻陷基辅、解放乌克兰全境将指日可待了。
在舆论场上,对这场俄乌冲突走向的预测总是“相反”,此前一段时间不得不“顾左右而言他”的一些V级专家又开始活跃起来,纷纷预言,索莱达尔失守后,巴赫姆特防线也会很快崩溃,而乌军则会兵败如山倒,俄军将会势如破竹,不仅会完全夺取顿巴斯地区,而且可能会直捣基辅。
在俄军攻陷索莱达尔后,此前还专门发文承认自己对俄乌冲突的预测“总是不准”的一位大V级专家,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再一次对这场俄乌冲突给出了战略性预测,他说:如果美国不直接参战,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就一定会取胜。
个人观点认为,俄罗斯人的兴奋无可厚非,因为俄罗斯上上下下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了。但域外舆论场上一些人的激动则需要悠着点,因为“冰火两重天”有害身体健康。而那些信誓旦旦的V级专家们则需要留有余地,否则,其预言又将会被“打脸”。
俄军攻陷索莱达尔,只是一场“小胜”而已。姑且不论俄军的这场小胜是多么的来之不易,退一步来说,即便是俄军攻克巴赫姆特,完全拿下顿巴斯地区,也不可能对这场俄乌冲突具有决定性影响,俄罗斯依然无法摆脱“骑虎难下”的战略困境。
俄乌冲突爆发后的3月12日,我曾写过一篇题为《较量:俄军在战场上不会输,在战场外俄国很难赢》的文章。我的观点是,尽管乌克兰有着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军援,但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综合实力对比差距过大 ,而美国的策略是意在削弱俄罗斯而不是彻底打垮俄罗斯,所以,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会是“挤牙膏”式的。基于此,俄罗斯不可能在军事上输掉这场战争,但却无法赢得这场战略博弈。
俄乌冲突近一年来的过程和事实足以证明,这场冲突的节奏控制者既不是俄罗斯,也非乌克兰,而是美国。可以理解为美国担心激怒俄罗斯会导致一场核战争,也可以理解为美国要对俄罗斯实施“温水煮青蛙”式的削弱。总之,美国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呈现了“挤牙膏”模式,即:总是等到乌克兰在战场上陷入被动后,美国的武器援助才会升级。
美国对乌克兰武器援助的“挤牙膏”模式,有两大特点。一是巧妙的使俄罗斯划定的一道道“红线”作废。二是在不知不觉中增强着乌克兰的军力,使俄军不能轻易战胜乌军,从而使战场上互有攻防、互有胜负。基于此,乌克兰战场就会出现俄军一段时间占优,乌军一段时期反攻的基本态势。显而易见,是美国在控制着这场战争的节奏。
在俄军突袭基辅失利后,美国和北约国家开始援助乌克兰一些适用于灵活作战的小型武器。在俄军攻克马里乌波尔后,美国和北约开始援助乌克兰“海马斯”、“凯撒”等中型武器,让乌军具有了反击能力,从而使乌军取得了伊久姆、红利曼等反击战的胜利。
在俄军改变打法,转而利用远程火力猛的优势专打乌克兰的民用基础设施,导致乌克兰陷入被动后,美国也就有了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和帮助乌克兰建立防空体系的“理由”。而现在,索莱达尔的失守,必然会导致乌克兰又一次陷入被动。那么,美国和北约又会如何解局呢?
就在俄军猛攻巴赫姆特和索莱达尔岌岌可危的这段时间里,有三个消息足以说明美国和西方国家不仅不会放弃乌克兰,而且会借机进一步武装乌克兰军队。一是法国率先宣布援助乌克兰西方设计的坦克,而英国、波兰和芬兰也表示跟进。二是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即将在本月20日召集有50个西方国家参加的对乌援助联络小组会议。三是既宣布向乌克兰提供布拉德利战车后,美国还可能会援助乌克兰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日前,在美国对乌克兰的最新一项30亿美元军援方案被确定后,有记者问美国会不会因为乌军在巴赫姆特战场上的被动而向乌克兰提供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时,美国白宫战略沟通协调员柯比回答说:“美国打算在提供军事援助方面以最好的方式满足乌克兰的需求。”这被美国媒体解读为华盛顿准备向乌克兰提供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潜台词”。
就在俄军即将攻陷索莱达尔据点的节骨眼上,普京又一次对俄军指挥系统进行了调整。任命格拉西莫夫大将为俄军对乌作战集群总指挥,而此前的总指挥苏洛维金大将则成为了格拉西莫夫将军的副手。
对于俄罗斯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亲自担任前线总指挥这件事,有分析认为,这显然超出了一场特别军事行动的范畴,似乎意味着乌克兰的战事全面升级。而一旦战事升级,美国极有可能会因为这个“借口”而援助乌克兰F-15和F-16战机。
当乌克兰在战场上不断被动和俄罗斯不断升级战争的背景下,乌克兰军队会相应地得到北约的主战坦克、射程在300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以及先进的F系列战机。试想,与这样的乌军作战,俄军能够轻易获胜吗?直白地说,俄军会打得更艰难,而且会导致俄罗斯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
客观地说,俄军以如此方式拿下一个小小的索莱达尔,则恰恰说明了乌军已经今非昔比,说明乌军的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比如,俄军曾在开战之初几乎畅通无阻地攻到了基辅城下。还比如,俄军在围攻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时,颇有点“猫戏老鼠”的意味。然而,在巴赫姆特战役中,俄军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巴赫姆特战役已经打了将近7个月,而且是在“瓦格纳”雇佣军充当“敢死队”,俄空天军配合,俄战略部队提供强大火力支援的情形下才攻陷了索莱达尔这个还算有点价值的小据点。况且,整个巴赫姆特战区仍在激烈战斗中。这足以说明俄军费了老鼻子劲。
而从乌军曾经从俄军手中夺回伊久姆、红利曼等战略重镇,逼得俄军在赫尔松地区撤出第聂伯河右岸这些事例来看,谁又能断言乌军在未来不会再次在巴赫姆特地区卷土重来呢?而且,这种“有得有失”的模式恰恰符合一场僵持战争的基本模式。
所以,一个索莱达尔的得失,并不能证明俄军此后就会“势如破竹”,更不会成为这场俄乌冲突的“胜负手”。因为,这场博弈的真正“胜负手”不在战场上,而是在战场外的博弈中。而之所以有“俄军在战场上不会输,在战场外俄国很难赢”的判断,就是基于这个逻辑。
俄罗斯拥有庞大的核武库和世界前三位的军力以及巨大的战争潜力,所以很难被在军事上打败。然而,如果考虑到战场外的战略博弈这个因素的话,尽管俄罗斯在战场不会输,却也很难赢。那样的话,俄罗斯必然会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而那样的话 ,也就意味着俄罗斯已经输掉了这场目标宏大的战争。
之所以说俄罗斯很难赢得这场战争,是因为俄罗斯已经在政治上和道义上陷入被动。而这种“被动”又会反过来影响这场战争。比如,匆匆忙忙将卢甘斯克等四地“公投入俄”就是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的最大战略败笔。因为,这种操作模式不仅会使俄罗斯没有回旋余地,而且会导致支持乌克兰的力量增强,支持俄罗斯的力量减弱。有两个现象足以说明这个“论断”。
毋庸置疑,尽管对乌克兰的支持也使西方国家付出了代价,但时至今日,支援乌克兰的国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多了。而从一直未尽全力支持乌克兰的法、德这两个欧盟重要国家的近期态度来看,接下来,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军援只会增强而不会减弱。
反观俄罗斯方面,明确支持俄罗斯,并能为俄罗斯提供实实在在军事层面援助的国家几乎没有。直到目前,俄罗斯最铁的盟友加兄弟白俄罗斯仍然只是在“岸上”呐喊助威。唯一能够在武器上对俄罗斯提供帮助的伊朗,却一次次的申明: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伊朗并没有与俄罗斯进行可能会危及第三方利益的军事合作。
伊朗显然是说给美国和以色列听得。因为,伊朗有核协议和核设施这个“软肋”拿捏在美国和以色列手中。而从伊朗一再否认与俄罗斯有深度军事合作来看,未来,伊朗也不可能在军事层面公开支持俄罗斯。
而俄罗斯的传统朋友印度,尽管仍然在经济层面保持着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但在政治上,印度明显是在试图远离俄罗斯。而这种现象,在由俄罗斯主导的集安组织内部显然也存在。此外,在“三不”原则被重申后,俄罗斯更应该掂量掂量在战略层面的困局了。
俄罗斯的战略困境是什么?其实就是“欲罢不能”和“欲打难赢”的骑虎难下之局。悲催地是,这个“解套权”已经不在普京手里,而是掌握在控制这场战争节奏的美国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