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各处地方官员只顾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黄仁宇
公元880年暨广明元年,唐朝皇帝再次逃离了长安,奔向巴蜀,但这次不同的是杀入长安的不再是叛乱的藩镇骄兵悍将,而是完全来自统治集团外的义军。
唐僖宗乾符元年暨公元874年,这时距离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百年之久,在这百年中唐朝皇帝不仅没能成功削藩,再造盛世,还因朝廷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的战争导致天下百姓苦不堪言,那时的天下已经成为了一个火药桶,里面全是贫苦农民等社会底层人士铺满的干柴,只要有一点火星,这个火药桶就将把唐朝与藩镇那一点可怜的均势、平衡彻底打破,这是唐末起义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具体到了这一年,全国各地又连发水旱灾害,河南最为严重,“麦才半收,秋稼几无,冬菜至少”。但自唐懿宗以来“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各州县又不上言灾情,致使“百姓流殍,无处控诉”。
这时,一句“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的预言开始在民间传播,如同东汉末年、元朝末年的套路一样,很快就有人“顺应”了这句预言。
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与尚君长等聚众数千人,于长垣县揭竿而起,攻州占县,先后攻陷了曹州、濮州和郓州。首领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号称草军。并传檄诸道,斥责唐朝吏治腐败、赋役繁重、赏罚不平等罪恶。
不过王仙芝并不是这个起义故事的主角,充其量只是个序幕。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王仙芝等攻陷了濮州(今河南范县)、曹州,并击败了镇压的官军后。这时一个名叫黄巢的人带领自己的子侄黄存、黄揆、黄邺及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以响应王仙芝。
黄巢才是这场大起义中真正克洛阳、陷长安,打的天下藩镇望风而逃的大主角。但这个人却不是贫苦人出生。据史书所记载,黄巢家中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家境十分富足。因为有钱,所以他从小又是学剑术,又是学马术和箭法等。据说五岁时还曾作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大家注意,看他写的诗词,再看他学的东西就知道一般热衷于这些东西的人心里都是有大想法的。可在古代干大事就一条路,当官,我们现代的什么创业开公司,当老板在古代那都不算什么,更谈不上是干大事了。所以黄巢成年后曾几次应试进士科,但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后便离开了长安,回家继承祖业成为了盐帮首领。然后等到王仙芝等人起事时,这个人就倾尽家产自己带队伍主动干起了造反的买卖。
一个人满怀雄心壮志,从小就热衷于学习各种治国平天下的本事,又适逢一个动荡的时代自然更激发了要步入仕途,大干一番的想法,但可惜怎么也迈不过科举等正道的门槛。黄巢到底是水平有限还是唐朝科举黑暗,这倒不太重要,关键是我们从他不第后写的诗可以看出那时的他心中不仅有雄心壮志还有深深怨恨。怨恨自己满腹才学却无处施展、怨恨这个统治集团腐朽没落却拒绝人才、怨恨自己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却要接受那些庸碌之辈的选拔,所以他才有了“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想法,所以史书上才说黄巢生性好乱,但有理由相信黄巢的好乱和心中的怨恨有脱不开的关系。
就是这样一个有本事的带着怨恨的人和全天下其他带着对统治集团怨恨的人汇聚到了一起,这股来自天下人的怨恨将彻底埋葬腐朽的唐朝统治集团。那么黄巢义军又是怎样杀进长安的呢?请关注本号,下回继续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