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路边吃瓜,夸赞西瓜甜,走出百米后却下令:处死瓜农

念桃说历史 2023-08-03 16:24:02

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一直是古代皇帝最喜欢的了解全国治理情况的简单方式,相比于在朝廷上听着各怀鬼胎心口不一的大臣说着一些中听不中用的恭维话,到生活在民间的百姓身边去才能切实的体会到国家政策可行性是否存在偏颇。

所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爱听实话爱微服私访的皇帝,他们所处的时代大都风清气正、国力强盛,要说中国历史上最爱走访民间的皇帝,那就要说是爱新觉罗弘历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乾隆皇帝。

乾隆在位多年间不仅十分有作为,还十分体察民间疾苦,他和康熙开创的康乾盛世更是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几十年之久。

不过在乾隆六下江南间也留下了一个让人不理解的故事,他行走至一处瓜田正巧口渴,尝完路边老农的西瓜接连夸赞瓜甜,但没想到走出瓜田不到百米就下令将瓜农处死。

那么乾隆为何执意要处死瓜农?六下江南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乾隆六下江南

清朝皇帝乾隆可算得上最爱出门的皇帝之一,在位60年间,记录在册或近或远的外出就有150多次,更不用说还有些秘密访问,平均算下来乾隆每年要外出3趟左右。

也许在现在看来一年出个三次门算不上什么稀奇,可几百年前的清朝科技发展水平还是相当落后,乾隆虽贵为一国之君,但是外出的交通工具也大多只能依靠马匹或是人力,更不用说皇帝外出一次,宫里还要前前后后准备许多必备的东西,再加上乾隆酷爱游历远地,算上路程和前期准备,一次出巡也要少说3到4个月。

这150多次出巡最为著名的还是要说乾隆六下江南,有关乾隆与江南的六次出巡访游,在历史上也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

一种是持负面态度的说法,认为乾隆下江南不过是为了吃喝玩乐、逍遥自在罢了;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乾隆多次下江南肯定有自己不为人知的政治用意,有可能是巡视河道,也有可能是了解当地的吏治民情,总之不可能因私废公。

乾隆第一次下江南还要说到1749年,这年8月,两淮盐政吉庆上奏,说:“陛下举行盛大的木兰典礼,向西奔赴山西五台山礼佛,东边又去了山东曲阜祭祀孔子,所到之处民众无不夹道相迎。但是江南地处丰饶却从未巡幸,江南民众翘首以盼,故恳请陛下南巡。”

不过这一奏折并没有受到乾隆多大的重视,因为乾隆一直担心江南地区水患严重民风不纯,加之距离京城远,所以一直没有明确表态。

直到隔月,两江总督,安徽、江西巡抚等数十人共同上奏,表示经历了乾隆的励精图治,现在南方社会稳定,已经具备了南巡的基本条件,应效仿康熙帝巡游江南彰显明德之君威严。

自此开始,乾隆才着手准备巡游江南的相关安排,或许他也没想到,从一开始的拒绝南巡到最后六次巡访,江南成为了乾隆帝不可割舍的一块地方。

乾隆与瓜农

要说乾隆下江南最忙的是谁,恐怕还得是随行的御厨,这外出巡游不比在京城,想吃什么随时都能现杀现做,皇上的食谱和食材都是特定的,为了不耽误给皇上做饭,御膳房还要提前把牛、羊等运送到镇江、宿迁等地,厨子在前面跑皇上在后面走,每到一处地方,御厨就要提前准备好御膳给皇上和娘娘享用。

不止如此,乾隆对饮用水更是十分挑剔,除了北京玉泉山的泉水,乾隆滴水不进,也就是说,整个御膳房要带上足够的肉和水资源一路陪着皇帝南巡,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好差事。

不过乾隆虽然对水十分挑剔,对待水果蔬菜倒没有那么多讲究,在乾隆后几次巡游江南时,因为南方天气潮热,乾隆也随处找个小馆子上几道清热消暑的素菜,吃得也倒是津津有味。

其中有一次南巡正赶上十几年来最热的一个夏天,乾隆轻车简从,身上只穿了一件薄衫但天气热的他还是十分疲惫,好在乾隆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一片瓜田,一旁地里都是绿油油的西瓜,乾隆此时早已喉咙发痒,看到绿油油的大西瓜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喊着身旁几十个侍从一路向前小跑着,迫不及待的想吃了西瓜赶快解解暑气。

不过等他们一行人跑到瓜田前,却没想到瓜田的老汉还在里面呼呼大睡,丝毫没有听到乾隆等人的步伐声,一旁的侍卫正要上前摇醒瓜农,乾隆看了看日头后制止住了他。

“此时正值夏日中午,瓜农休憩实属正常,我们还是等一等吧。”皇帝发话了旁边的人就是再不乐意也得听着,一伙人又给乾隆搭了个阴凉地供他休息,本来想着瓜农一炷香的时间就能醒,却没想到左等右等过了又一个时辰之久。

瓜农悠悠醒转后,看着身边围着的几十个人,吓得翻滚到了地上。

此时的乾隆已面露不悦之色:“你这瓜怎么卖?给我们摘几颗我们解解暑,银子肯定少不了你的。”

瓜农挑出了10个翠绿的大西瓜一个个劈开递给乾隆等人,这炎热的酷暑,来这么一个清凉的西瓜顿时让乾隆一行人不由得心情舒畅,刚刚本来还十分担心的瓜农,此刻看着眼前这些眉开眼笑的官人也不由得放下了心中的戒备。

看着乾隆等人吃瓜吃的高兴,瓜农却笑呵呵的说了一句:“你吃瓜吃错了,西瓜不能这么吃。”

这话说的让乾隆一头雾水:“吃西瓜还能吃错?难道我不该先从中间吃吗?那你说该怎么吃?”

瓜农不紧不慢的说:“西瓜中间甜外面淡,你要是先从中间吃,越吃到最后嘴里的味道就越淡,你就不想吃了。如果你先从边上吃,那么越往里越甜,你就越来越想吃了,这就是先苦后甜的道理嘛。”

乾隆听完以后想反驳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好,虽然天下绝大多数人都是从里往外吃西瓜,但今天听着眼前的这个老农这么一解释,倒也是有些不同寻常的道理。

乾隆预感眼前的这个老人非常人可比,在两人接下来的交谈中,老人对当今局势和官场政治都有着独特的看法,热爱人才的乾隆便询问瓜农是否有“入朝做官”的想法,谁料老农摆了摆手退到一旁,说自己不过是胡说八道罢了,哪里有当官的本事,再说当官哪里有做瓜农自在,再三推辞下乾隆也就不好勉强。

吃瓜引来的杀身之祸

乾隆一行人离开瓜田已经是快要傍晚了,临走前乾隆对这个瓜农还是十分不舍,心里也十分遗憾没有把他网罗到朝廷所用。

可走着走着乾隆忽然转念一想,这瓜农对自己说的一番话并没有那么简单,好像是在说他是个有学之士,而我是个昏庸无道的皇帝,所以他才不为我所用,而他说的先苦后甜更是在嘲讽自己只懂享乐不懂付出,想到此处的乾隆怒不可遏,当即对手下下令让他们将刚才的瓜农灭口。

一旁的侍从还不明所以,此时不过刚刚走出瓜田不到100米,再回头找瓜农却早已不见了踪影,原来这瓜农从言谈中得知乾隆身份绝非平庸之人,加上刚才自己说了许多不合时宜的冲动话,此刻早已溜之大吉了,乾隆看瓜农不见也只能叹气作罢。

有关于这个故事只是在民间流传,并没有记载到相关史籍当中,而乾隆对待瓜农的作法也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议,有人说他太过无情也有人说乾隆怕瓜农心生反骨要尽早铲除。

但不得不说的是,瓜农从内心表达的一番话真正刺痛了乾隆敏感又脆弱的神经,尤其是那句先苦后甜更是在讽刺他坐在康熙雍正积攒下的清王朝老本上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后世发展,许多有才之人也不愿为他所用,间接的证明了清王朝几十年后逐步开始走下坡路的事实。

结语:

乾隆的六下江南虽然是效仿祖父康熙,不过其中的过程和开销却大相径庭,康熙的六下江南大多是微服私访,带上几十个人走走停停,甚至很多时候当地县衙都不知情,而乾隆每次巡游却要大张旗鼓,修路造船这些暂且不说,各地还要组织民众举行欢迎仪式,各种有形无形的成本加起来就要比康熙的花销高出几个层级去了。

而这些钱大多都是用政府的钱先行垫付,不过很多时候拖着拖着也就不还了,也就像《红楼梦》中的那段话:“不过是把皇帝的银子往皇上身上使呗。”

如今来看,乾隆六下江南的真正原因早已不得而知,不过乾隆本人在《知过论》中写了这么一句:“各省督抚的沿途接待十分铺张,我不高兴批评他们,但是他们的错毕竟是因我下江南而起,所以错的根源还是在我。”这也算晚年乾隆对自己下江南的一个检视剖析了吧。

0 阅读:1006

评论列表

╰人生丶若只如初見

╰人生丶若只如初見

1
2023-08-08 02:21

刚愎自用就是这样的啦!听不进别人任何意见!

道是无情

道是无情

2023-08-07 23:24

…这个跟姜子牙杀书生一个道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有识之士不能为国所用,就怕造反

四时风

四时风

2023-08-08 00:41

短视浅薄的统治者注定是大众的灾难

风起云涌

风起云涌

2023-08-08 08:54

滥杀无辜

一尘

一尘

2023-08-08 06:02

为了吃个肉馅包子,吃了三天,吃到个牌子写着:离馅还有三里地。终于吃到肉馅了,两口就吃完了。[捂脸哭][捂脸哭],就为这两口肉吃了这么多糠皮边,这糠皮边包子的糠皮也太大了吧[捂脸哭][捂脸哭]

念桃说历史

念桃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