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科门类近三年就业质量比拼!文学连续不及平均水平|数说

新锦成研究院 2024-12-25 18:12:22

“拿着笔杆子,找不到饭盒子”,调侃虽戏谑,却也显示出社会大众对文学类专业就业前景的普遍担忧。事实上,对文学类专业就业的担忧并非没有事实依据。根据新锦成研究院近三年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数据,在各主要学科门类中,文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表现相对较差。本期数说,将对文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出呈现与分析。

文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

根据新锦成研究院近三年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数据,考虑毕业去向落实、薪资收入、对口就业情况、就业满意度和工作稳定性5个方面,横向对比各学科门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2021-2023届文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平均月薪、专业对口度、就业满意度均低于本科毕业生总体,离职率高于本科毕业生总体,5项指标均不及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就业质量相对较差。

文学类专业为什么“就业难”

从市场需求上来看,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文学类专业毕业生数量大量增加,加之文学类专业开办成本较低,许多高校纷纷扎堆增设,文科人才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过剩。并且,近年来,文学类专业毕业生对口的传统就业岗位已趋于饱和,当前新兴产业和科技行业对理工科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对文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少。

在专业培养方面,文学类专业课程多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难以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且,文学类专业学生的技能专业性相对较弱,主要集中在语言表达、文字处理等方面,而这些能力的门槛相对较低,竞争优势不明显,难以满足一些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和创新产业转型的阶段,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制造业对文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减少,而服务业和创新产业更需要具有跨学科背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文学类专业毕业生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其用人需求。

就业持续低迷,高校如何破局

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高校应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和就业数据分析,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文学类专业的设置。对于就业前景黯淡的专业,可适当减少招生规模或进行专业改造;对于新兴的、市场需求旺盛的文科交叉领域,如数字人文、金融科技等,应积极增设相关专业方向。打破传统文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局限,促进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强化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学分和学时,设置课程设计、项目策划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加强与企业、政府部门、文化机构等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专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学类专业与企业、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专业知识与产业技术的融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平台。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以及合作企业与机构的产业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为文学类专业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培训、项目孵化、资金支持等服务,鼓励学生开展文化创意、新媒体、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锦成”,了解更多资讯)

0 阅读:2
新锦成研究院

新锦成研究院

专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分享最新数据与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