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古镇四面环水,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小桥流水,错落有致,深巷幽居,麻石铺街,老井当院,故意盎然,仿佛时光在这里静止。在溱潼古镇院士旧居内有一株种植于宋代的古老茶花,2003年6月22日,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林学院及林业推广总站8名专家联合对溱潼山茶树进行鉴定,茶花专家夏月芳、陈绍云、游慕贤等鉴定,这株古山茶树始植于宋代末期,至今已有800多年,为珍贵的“松子”古茶品种,是目前内地发现的人工种植的茶树中基径最大、树体最高、花开最多、长势最盛、树龄最长,同时也是地域最北的茶花。

溱潼山茶树以树体高大,长势茂盛,花开万多而闻名天下,是长江以北地区唯一一株万多茶。该树茎部树干直径达48厘米,树高10.5米,树冠达30多平方米。每年9月孕蕾含苞,次年春节时期,古茶树的花蕾开始萌动,2月底开始开花,3月进入盛花期,花期一直可以持续到4月底。花开时万朵竞放,朵朵如同盛开的玫瑰,整株茶树苑如一顶硕大的花轿,十分壮观。中国农学会、昆虫学会、植物病理学会会员高泰东对溱潼古山茶经过两年观察、调查,写成《走近全球茶花王》一书。他曾经在文章中写到:也许有人会问,有万朵么?2006年我和助手用抽样法调查一整天,花6千多,蕾2万8千多,花蕾共计3万有余!方知“万朵”不是“号称”而是“实数”。溱潼山茶树历经千年岁月磨砺愈加苍翠娇艳,大红金心的花朵如火如荼,探出院墙,红情绿意,嫣然怒放,惊艳袭人。她见证了风雨沧桑,经历了世事的轮回变迁,成为溱潼的历史记忆。

溱潼古山茶
2004年3月,当地举办中国姜堰溱潼万朵古山茶研讨会;由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牵头,“神州第一茶”溱潼万朵古山茶与云南丽江玉峰寺“环球第一茶”结为姐妹花。2005年3月6日,首届中国姜堰溱潼万朵古山茶观赏节期间,国际茶花协会主席格里高力·戴维斯来到古镇考察,在观赏这株茶花时,称其为“国际花卉业的一笔巨大财富,世界茶花文化遗产”,为“全球人工栽培的茶花之王”。2006年10月25日,经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溱潼古山茶入选中华古树名木,列入《中华古树名木》大型画册。

溱潼古山茶属于人工培植生长,品种独特,为华东山茶类松子品种。2011年姜堰溱潼古山茶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她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人工栽培树龄最长的山茶树——茶花王”。同时对这株山茶花描述为:树龄:约1000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古镇“山茶院”内(地界北纬32°19′),经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鉴定,属人工培植华东松子山茶,树高10.5米,冠幅5×6米,基径1.5米,开花最多时达3万朵。国际茶花协会主席戴维斯先生曾在观赏后盛赞它是“国际山茶树的一笔巨大财富”,为“全球人工栽培的茶花之王”。

古山茶树下有一口浇花井,据考证,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孙乔年所写的“溱湖八景”之一“花影清皋”就是这处山茶花所在的庭院。孙乔年(1729~1784年),溱潼北孙家庄人,清乾隆进士,曾任苏州学政,他对“花影清皋”赋诗一首:“满庭花开一灵泉,碧水清澄镜面圆。月下阶前僧去后,闲听窗外水涓涓。”其中“满庭花开”即指庭院中的古山茶,“灵泉”即指院中的古浇花井。至今古老的石井栏还刻着“浇花井”三个大字,从井口向里面观看,井水波澜不惊,清澄如镜,浇灌得茶花年年满庭盛开。只是诗的后两句则描写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古山茶蒙上了一层凄美的传奇色彩。

据说宋代溱潼镇有一个老员外,年过半百方得一女,取名小花,夫妻二人视为掌上明珠。有一天,小花跟随一群村姑下湖采菱角,不慎落入水中,情况十分危急,碰巧被一位到湖边来挑水的寺庙小和尚了缘,他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将小花姑娘救起。救命之恩,没齿难忘,小花对了缘非常感谢,二人也因此经常来往,天长日久,彼此逐渐互生情愫,产生了感情。小花居住的宅院外有一口水井,了缘常常在月夜来井边挑水,借机与小花幽会。天长日久,难免会出现疏漏,这一日,两人又在井边私会,不巧被老员外撞见,吓得了缘仓皇逃跑,留下小花不知所措的面对自己的父亲。

老员外气急败坏,不能够接受女儿与和尚私会有辱门风的丑事,劈头盖脸将女儿一顿责骂。小花羞愧不已,自觉无颜面对父母。于是与小和尚相约,一生一世一双人,不管后来如何,来世与她再在这井边相会,不久,在一个月黑风高夜她趁着父母不注意投井自尽。第二年,井边突然长出一棵茶花树,了圆和尚因为犯戒,也受到严厉处罚被赶出山门,他来到井边看到这株山茶花,想起以前的相约,认定是小花的化身,不仅潸然泪下。此后,他在井边搭起茅棚,日夜守护这株山茶花,汲水浇灌,至死不渝。后来,年年春至,一树茶花映红天际,许多彩蝶日夜在花间飞舞盘旋,人们都说那是小花和了缘化成的精灵。据说至今在清风明月的夜晚,俯身石栏,似乎还能从井底微微闪动的花影清皋中,听到古山茶诉说陈年旧事的喜怒哀乐。

清咸丰、同治年间江阴人蒋鹿潭(1818~1868年),晚年寓居溱潼水云楼时刊刻的《水云楼词》倍受推崇,近代戏曲理论家吴梅称其冠盖有清一代。蒋鹿潭有两首咏山茶诗,是否咏溱潼山茶树已无确考,但诗意颇贴。《咏山茶》“霰雪零已久,山茶红至今。破寒惊众眼,与世抱冬心。柯叶不改色,岁华如许深。朱颜良可惜,短发不胜簪。”《七绝》:“雪消有客过湖来,笑擘新诗饮旧醅。我与胎禽正无赖,山茶开后放君回。”

花前月下,诗意生活。这棵古茶花树在艰难时世、坎坷岁月都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幸运地活到现在。康熙年间的一次大水,据传溱潼只能见到水云楼。民国20年(1931年)夏大水,里运河决口,里下河十余县一片汪洋,溱潼镇沉没。1954年江淮并涨,海潮顶托,洪灾泛滥。茶花是很怕积水的,而这棵茶树花却在洪灾滔天的灾难中存活下来,生命力之顽强,让人叹为观止。

这株山茶花在社会的风云变幻中被几易其主,现在溱潼镇溱湖街4号的王善培老人是山茶树旧主的后人,一百多年前他的曾祖父从一位钱姓人家手里买下了栽茶花树的这一院落。因买卖时疏漏了茶花树的价值,没有写到契约上,钱家人非常不满,认为房子卖了树还是自己家的,不能够让王家占便宜,于是常背着王家用盐卤水浇灌茶花树进行报复。王善培的祖母王段氏非常重视这株充满传奇的山茶花,力劝家人保护这棵树,并请人出面调解,终给了钱家100担稻子才了解次事。

溱潼古山茶
1940年抗战期间,战火纷飞,一颗炮弹落进王家,炸毁茶花西倚的房屋,并炸断茶花树的一根大枝。如果炮弹的落点向东半米,整个茶花树都将化为齑粉。1952年,扬州园林看中了这棵茶花树,想着买走,但是要想移栽成功就须拆掉与之相邻的房子,因此协商无果,茶花树继续生长在这里。1988年,王家院落已经无人居住,准备卖房。主人想把茶花树移到县城姜堰北郊的农业局大院内,后也因移栽须拆房而搁置。

1992年前后,古山茶所在的王家将古宅卖给朱家。朱家住房紧张,很是嫌弃这株山茶花在院子中占地方,每年春季还会落上一地残花,收拾起来很是麻烦,于是准备将其砍掉扩建房屋。没成想主人锯去部分遮阳树枝后突然身体不适,众人都说这株茶花树早就修炼成仙了,动不得,这是茶花树打他的灾,对他提出警告,一旦一意孤行,闹不好家破人亡,吓得朱家再也不敢有砍树的念头了。

不过,茶花树虽未被砍伐,但朱家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还是在古树下建起了用作厨房的水泥平顶房,使得古山茶树挤在一条不足1米的“夹巷”中生长。盛夏时节,赤日炎炎,山茶树冠受到烈日和水泥平顶热量的双重炙烤,平日又天天接受“夹巷”里煤炭炉的烟熏火燎,这时的古山茶就像一位灰头土脸的老妪,弓肩驼背,度日如年,情况一度岌岌可危。

随后几年,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株历经坎坷的古山茶花被发现,受到重点保护、照顾,原来搭建的厨房被拆除,生存环境得到恢复,山茶花很快就老干新芽,生机勃勃,花开似锦,大放异彩。2006年3月28日,邱创焕将自己从台湾带来的一枝带花的台湾草山红山茶嫁接到这株古山茶树上,因此这株树被命名为“团圆树”,象征着团圆、合作与交流。这是海峡两岸山茶花首次结为“连理枝”。今天,这株古老的山茶花历经坎坷,老而不衰、越发旺盛,至今仍在生长,是中国现存古茶花中最旺盛的一株。在和煦的暖阳下,火红的山茶树绽放出浓浓春意,与周围的青砖黛瓦相映衬,给古镇带来悠远的诗意。
老干新花,中国茶花古树巡礼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