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常玉的画作《五裸女》出现在拍卖场上,最终以3.039亿港元的落槌成交。
创造了亚洲艺术拍卖界的新纪录。
然而,与徐悲鸿同时期的常玉生前却贫困潦倒,画作无论如何卖不出去,宛如中国的梵高。
为何如此呢?
常玉生于1900年,父亲是蜀地有名的画家常书舫,在父亲的影响下,常玉从小就痴迷绘画。
常家家境优渥,常玉的两个哥哥都是富可敌国的企业家。
这使得他从来不需要为金钱发愁,让他成为了一个天真任性的花花公子。
1920年,常玉前往巴黎学习绘画,同行的还有后来的著名画家林风眠。
到巴黎后,他们还结识了徐悲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趟留学本是打着“勤工俭学”的旗号,但常玉哪里需要勤工俭学?
单是他哥哥每月寄给他的零花钱,就足够他天天挥霍。
其他人没有钱,都要打零工挣钱上正规学校。
常玉有钱,却不愿意到美术学院读书。
他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到私人美术画馆学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这里没有老师,全靠自由发挥。
此外,常玉还喜欢到咖啡馆,穿着体面的西服,边拉小提琴,边绘画。
常玉的绘画风格和他本人一样的特立独行:
他偏爱用毛笔作画,偏爱画女性裸体。
据传,他曾对徐志摩说:
“我就不能一天没有一个精光的女人耽在我的面前供养、安慰,喂饱我的‘眼淫’。”
而他的特立独行在某种程度也收获了成功。
1929年,常玉偶然认识了毕加索的经纪人谢侯,谢侯非常赏识常玉的绘画。
通过谢侯,常玉打入了巴黎画界,成为各种艺术沙龙的贵宾。
也正是这期间,常玉邂逅了巴黎贵族女子玛素,并步入婚姻。
玛素生得漂亮,又极温柔,让常玉的朋友们艳羡不已,徐志摩就曾说:
“常玉家尤其是有德有美。”
然而“彩云易散”,没有谁的人生永远顺丰顺水,常玉并非那个例外。
1931年前后,常玉的大哥去世,辉煌的家族企业顷刻间倒塌。
常玉顿时从衣食无忧的花花公子,沦落到身无分文的境地。
不久,玛素提出离婚。
之所以如此,一是常玉过于挥霍,在没有兄长扶持的情况下,根本养不起家,甚至需要靠变卖玛素的首饰为生。
二是常玉流连女色,时常在绘画时,与裸体模特暧昧。
真正给予常玉致命一击的,是谢侯的离开。
失去兄长和玛素之后,常玉陷入彻底的经济困顿。
他不得不依赖谢侯为他卖画,画卖不出去的时候,谢侯只能自掏腰包补贴他。
时间久了,谢侯也支撑不起他的花销,便抱怨道:
“现在我口袋里仅有十法郎。”
常玉回道:
“我们似乎都想多占对方一点便宜。”
就这样,1932年,从经济危机上升到信任危机的两人断绝联系。
常玉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艰难度日。
按理说,即便失去外在的所有帮助,常玉还有绘画才能,就意味着他有生存的本钱。
但偏偏到这种境地,他依然任性,对画商提出各种各样不大合理的要求。
这个时候,与常玉绘画风格相近的日本画家藤田嗣治横空出世。
而他比常玉好说话得多,画商便一窝蜂地涌向藤田,常玉被抛弃了。
此后的岁月里,常玉始终被经济问题所困。
但他却始终未曾改变,无论是绘画风格,还是天真任性的脾性。
1966年,常玉在巴黎孤独去世。
对于艺术,我们时常调侃:
“人走了,作品就值钱了。”
梵高是这样,常玉也是。
常玉生前画作卖不出去,在他走后,他的画作却被高度评价,拍卖时屡创造记录。
例如《曲腿裸女》,就卖出1.98亿港元的高价。
而最有名的《五裸女》,在2019年的艺术拍卖中,直接拍出了3.039亿港元的天价。
一度成为亚洲艺术拍卖界最有价值的绘画作品。
尽管常玉被看重的是裸女画,但他的风景动物作品也颇有艺术性。
往往在空旷苍茫的背景里,出现一抹渺小而富有生命力的色彩。
常玉的最后一幅作品《孤独的象》便是如此。
画作的底色是浑浊的、寂寥的天空和大地,一只小小的象却迈着脚步行走在天空中。
这是孤独,抑或是自由?
或许对于常玉来说,生前的贫困潦倒并不算什么,他始终自在地生活在他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