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0月,旷日持久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陷入胶着曾经耸立的建筑沦为废墟。
苏德两方的军人在废墟中穿梭对战。
而就在枪声的此起彼伏下,来自德国的“狙击之王”科宁斯,和来自苏联的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正躲在对方看不见的角落,等待着将对方一击毙命。
剑拔弩张之际,瓦西里看到一块光斑,立即扣下了扳机!
在斯大林格勒防御战中,苏军的狙击手们让德军苦不堪言。
他们隐藏在难以发现的角落,趁德军不备,轻而易举就夺取了他们的性命。
短短10天的时间里,100多名德军士兵死在苏联狙击手的枪下。
而在这些狙击手里,瓦西里是相当出色的。
被枪杀的100多名德军士兵里,有42人是被瓦西里击毙。
瓦西里的存在鼓舞了苏军士气,也让德军怒不可遏。
于是他们决定派人前去解决掉瓦西里,最终这项任务落到了科宁斯头上。
科宁斯是德军的王牌狙击手,被公认为“狙击之王”。
科宁斯为人恃才傲物,听说瓦西里的事迹后,便有心较量。
任务下达后,他欣然前往。
刚落地斯大林格勒,科宁斯就击杀了两名苏联狙击手,以及6名苏联后勤女兵。
全部都是一击即中,挑衅意味强烈。
科宁斯的到来,让躲在废墟之下的瓦西里感到紧张——他知道对方是为他而来。
眼看同胞因他而死,他却必须保持冷静,沉默地、纹丝不动地等待时机。
然而,科宁斯虽然高傲,但毕竟是老练的狙击手。
隐藏是他的拿手好戏,瓦西里在短时间内并没有等来时机。
来自敌对阵营的势均力敌的对手,都蛰伏在隐蔽的角落,伺机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太阳落下又升起,经过仔细观察的瓦西里,猜测科宁斯极大概率躲在对面的建筑物里。
于是他让观察手(二战时,苏联狙击为两人制,一人为主狙击手,一人为观察手)用木棒举起一只白手套。
果不其然,手套刚升起一点点,就被子弹击中。
而子弹正是来自于对面的建筑物。
对于狙击手而言,面对面显然是危险度极高的方位。
瓦西里更为谨慎和警惕,小心翼翼地掩藏身体。
眼看太阳即将再次落下,瓦西里看见对面露出一个头盔。
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科宁斯在引诱他开枪以暴露位置,所以他选择按兵不动。
第三天,瓦西里正绷紧肌肉观察的时候,政治指导员达尼洛夫不甘寂寞。
来到了狙击手们的隐蔽区域观战,试图为狙击手们做些什么。
突然,他不知道看见了什么,兴奋地站起身来,高喊:
“他们在那里!”
但话音未落,一颗从远处而来的子弹就射中了他的肩膀,达尼洛夫瞬间倒地,痛得哇哇叫。
瓦西里注意到他的惨状,但却没有任何行动。
理由很简单:
瓦西里不相信在达尼洛夫暴露得如此明显的情况下,科宁斯竟然仅打中了他的肩膀,没有击穿他的脑袋或心脏。
这分明就是故意为之。
瓦西里默念:
“他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我,他想让我过去,但我绝不能这么做。”
不一会儿,苏联卫生兵赶来,将受伤的达尼洛夫带走。
瓦西里松了一口气,他拿起望远镜,再次细致地观察对面的建筑。
一块斜支在墙角的钢板引起他的注意。
“那是个不错的地方,他会躲在哪里吗?”
瓦西里在心里问自己。
在阳光再次照射到瓦西里所躲藏的建筑物时,科宁斯已经为击杀瓦西里熬到了第四天。
他的耐心快要消耗完了,却依然没有发现瓦西里的身影。
在科宁斯开始烦躁的时候,瓦西里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科宁斯蛰伏的地方。
准确地说,是科宁斯身旁的钢板,瓦西里的猜测是正确的。
但在遮挡物和光线的作用下,瓦西里看不见科宁斯的身影,因而也无法百分百确定。
就在他犹豫的时候,钢板上出现一个光斑,轻微地闪了一下。
“那是什么?也许是科宁斯枪上的瞄准镜。”
瓦西里决定拼一把,他紧盯着对面的光斑,手指扣上扳机,让观察手故技重施。
只不过这次举起来的是头盔。
烦躁的科宁斯终于看到希望,于是他没有多加考虑,就开了枪。
而这一枪,让瓦西里完全掌握了他的位置。
千钧一发之际,瓦西里扣下扳机。
子弹穿过科宁斯的头颅,瞬间结束了他的生命。
这场“巅峰对决”,以瓦西里的胜利而告终。
客观来讲,瓦西里并不是二战中击败敌军最多的苏联狙击手。
但凭借和科宁斯的这场对峙,他便足以“封神”,为苏联人所推崇。
多年后,瓦西里和科宁斯这场战斗,还被美国人拍成了电影《兵临城下》,可见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