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古典小说,绝大多数国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四大名著”。
即《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但事实上,建国初期,曾有“六大名著”的说法。
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包括如今的“四大名著”和《金瓶梅》《儒林外史》。
但为何后面两部作品最终被拿掉呢?
提起中国文学名著,许多人对“四大名著”的说法不服。
认为几千年来,比所谓“四大名著”优秀的作品有很多,例如《庄子》《史记》等等。
这里就需要明确,所谓“四大名著”,和“唐宋八大家”类似,它们对选择范围都是有限制的。
“唐宋八大家”限制在“古文”,所以李白、杜甫都无法入选。
而“四大名著”限制在“长篇小说”,所以《庄子》《史记》被排除在外。
有人说,“六大名著”成为“四大名著”,被踢出去的两部作品包括《聊斋志异》。
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它本身就没有参选资格。
真正需要讨论的,其实是《儒林外史》和《金瓶梅》。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现象级的长篇讽刺小说,被后世尊为古典讽刺小说的“圣品”。
它讲述了封建科举时代,儒林学子们的种种悲剧命运。
抨击了科举制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社会风情图。
《儒林外史》最终没有被列入“四大名著”,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专注于文人,用的也是文人的笔法。
它的幽默俏皮也好,沉重绝望也好,恐怕只有文人才能有共鸣。
而与其他广大人民存在脱节,这就导致它的影响偏小。
尤其在科举制被废除后,它的主题便有些“落伍”。
“四大名著”说法的诞生,本来就有传播中国古典文学的目的,自然要选择适合大众审美的作品。
《儒林外史》在这方面显然有欠缺。
二是《儒林外史》虽然是长篇小说,但在塑造人物时,往往只截取人物人生经历中的某个片段。
这导致观感其实有些像许多短篇融合在一起。
本来受主题的限制,对普通读者来讲,它的可读性就比不上《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
如此一来,更落下风,被踢出局也就理所当然了。
至于《金瓶梅》,它被排除的原因更好理解。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单说这点,在如今的“四大名著”里,仅有《红楼梦》可以相提并论。
它还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有说法认为,《红楼梦》的诞生就受到《金瓶梅》的深刻影响。
从创作时间和开创性来说,显然《金瓶梅》是要压《红楼梦》一头的。
但可惜,评选“四大名著”时,并不以此为标准。
因为高度相似,所以两者必然有一部要被淘汰,而《红楼梦》后来者居上。
无论是艺术表达,还是思想内涵,都要比《金瓶梅》更成熟、更有深度。
譬如说,两部作品都有鞭挞封建社会黑暗的主旨。
但《金瓶梅》的黑暗仿佛吞没一切、没有希望。
而《红楼梦》在黑暗之余,也留下了一抹微弱的曙光,就像巧姐的被拯救。
事实上,在《红楼梦》问世之前,本就有“四大奇书”的说法。
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而《金瓶梅》被尊为“四大奇书之首”。
但王不见王,“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红楼梦》问世后,《金瓶梅》只能“退位让贤”。
除了被《红楼梦》压制外,《金瓶梅》不被推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太多露骨的色情描写。
这显然是不适合广泛传播的。
总之,单说文学性,《儒林外史》和《金瓶梅》或许并不输给现在的“四大名著”,但败在普世性上。
就好比评选奖项时,赢得了专家票,却没有赢得观众票。
人们的文学审美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即便是公认的“四大名著”,争议声也越来越大。
有人认为《红楼梦》晦涩难懂,有人认为《三国演义》误导历史认知。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