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的午后,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前往范县,慰问当地的困难群体和退役军人。
来到白衣阁北街村的李文祥老人家中时,老人缓缓地从一个旧箱子中,取出了一个泛黄的小包袱。
随着布包被揭开,一段封尘了49年的故事,也逐渐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不为人知的英雄2011年1月4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深入濮阳市范县,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关心当地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
在他的行程中,特别拜访了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李文祥。
在李文祥家中,卢书记的目光被墙上挂着的一张李文祥身着军官制服,戴着少尉军衔的照片所吸引。
照片上的李文祥很年轻,神采奕奕,胸前缀满了勋章。
卢书记怀着敬意询问老人:“李老,您荣获了这么多的荣誉,曾经立下了哪些战功?能否展示给我们看看?”
听到这番诚恳的请求,李文祥老人从角落里的一个旧箱子中,拿出了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包袱。
随着包袱的缓缓展开,一枚枚闪耀着岁月光芒的勋章,和一张张记录着荣耀的证书,展现在了众人面前:
有他在济南战役中荣获的二等功勋章,有在淮海战役中获得的特等功勋章,还有在进军福建时的一等功勋章,以及在多次重要战役中被评为战斗模范的证书……
面对这位身披无数荣誉,却依然过着朴素生活的老英雄,卢展工深受感动,他激动地赞扬道:“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啊。”
卢书记离开之后,李文祥的邻居们,还有周围的村民们,全都非常惊讶。
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每天都跟大家打照面的老邻居,这位依旧勤劳耕耘在田间的耄耋老人,竟然是一位拥有如此辉煌战功的英雄。
尘封多年的战斗故事1947年12月,正值青春年华的李文祥,毅然决然地参加了解放军。
自那时起,他便跟随部队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参与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1948年的秋天,李文祥作为一名参军不到一年的战士,迎来了他兵旅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验——济南战役。
济南城池坚固,城墙之上,敌人构筑了层层火力防线,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死亡屏障。
在战局最为紧张的时刻,李文祥自愿加入了敢死队,肩负着炸毁城门的重任。
他冒着枪林弹雨,携带着炸药包,勇敢地向城门冲去。
在这场艰苦的攻坚战中,许多战士都在敌人的猛烈火力下壮烈牺牲,李文祥却一路冲至城门之下。
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城门被炸开,为部队的进攻打开了通道。
李文祥的英勇行为,为几个纵队的战友们,争取到了宝贵的突破机会。
他们穿过被炸开的城门,涌入济南城,为战役的最终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战后,李文祥因其勇敢的作风和牺牲精神,被授予了他的第一枚军功章。
在经历了济南战役的洗礼后,李文祥所在的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更为壮烈的淮海战役中。
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李文祥已经是副班长了。
在徐州太平庄战斗中,他率领部队坚持了4个昼夜,阻击敌军。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只能靠嚼麦籽、喝冷水来维持生命。
尽管如此,却没有一人抱怨,没有一人退缩。
随后,在陈关庄的一场关键战斗中,李文祥再次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
他手握炸药包,带领着全班战士冲向敌人隐藏的碉堡。
他们成功地炸毁了这个坚固的防御工事,为大部队的前进扫清了障碍。
这不仅为部队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他个人赢得了一等功的荣誉。
而他所带领的班,也因其卓越表现荣立特等功。
在1949年5月的上海解放战役中,李文祥所在的部队参与了攻打刘行镇国际电台的激烈战斗。
面对国民党军队依托暗堡的顽强抵抗,我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部队采取了三人一组的战术,逐个对敌人的暗堡进行爆破。
战斗十分激烈,等到烟尘散尽,李文祥所在的排只有三个人活了下来。
在这次战斗中,李文祥展现了他超乎寻常的勇气。
他的两支枪在激烈的交火中损坏,但他依然坚持战斗,并因此再次荣立战功。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李文祥跟随部队征战南北。
从山东起步,一路战斗至台湾海峡,参与了无数次的战役和战斗。
他以普通战士的身份起步,在战火中成长,逐渐晋升为班长、排长、副连长。
在渡江战役的硝烟中,李文祥更是在火线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文祥的军事生涯,是一部充满硝烟和牺牲的英雄史诗。
他的经历,是那个时代无数中国军人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国家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毅然决然支援农村1956年,年仅31岁的李文祥,已经晋升为副连长。
在那一年,他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转业至地方,开始了新的工作生活。
他被分配到福建省建设厅下属的第三建筑公司,担任保卫科的保卫干部,负责公司的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
同年,他与一位温婉贤淑、勤劳善良的的闽南农村女子陈宝珍,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李文祥当时是一名十八级干部,每月的工资能有六十多元。
在那个年代,这算是一份相当可观的收入了,他和陈宝珍的小家庭也因此过得很是滋润。
1962年,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国家面临着重建和恢复的巨大挑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党和政府发出了支援农村建设的号召,鼓励城市中的干部和工人投身农村,共渡难关。
尽管进行了多次动员,但在李文祥所在的建筑公司,响应号召报名的人数并不多。
得知国家的困难情况后,李文祥没有丝毫犹豫,主动站了出来,带头报名参加支农工作。
接下来,李文祥便与他的妻子陈宝珍一起,返回了自己的老家范县。
领导考虑到李文祥的特等功身份,以及他在单位作为先进工作者的地位,便想要给他一些特殊照顾。
于是便在私下劝说他,只要这样象征性地带头报个名就可以了,不用真的到农村去。
李文祥一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身为共产党员,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的命令;在群众遇到麻烦的时候,干部也应当站出来。”
范县在当时是出了名的贫穷区,生存条件非常艰苦。
李文祥回家后,用他所有的存款买了500多斤麦子,帮助乡亲们渡过困难时期。
可随后,他就没有多余的资金来给自己家盖房子了。
就算是这样,他也没有退缩,与妻子一起清扫出了村里两间破旧的庙宇作为住所。
这地方既透风又漏雨,他们却毫无怨言。
回到家乡后的李文祥,很快就以其聪明才智和党员身份,被乡亲们推举为村干部。
他的老家位于黄河故道附近,土地盐碱化本就严重。
加之刚刚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打击,乡亲们的生活步履维艰。
面对家乡的贫困现状,李文祥立志要带领群众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他观察到家乡的土地条件与南方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区有相似之处,于是向村里提出了,改变传统小麦种植为水稻种植的大胆设想。
在确立了种植水稻的方案后,他主动担纲起了“稻改队长”的职责。
李文祥带领着乡亲们引黄河水灌溉、开挖水渠、积肥改良土壤、复耕荒芜的农田,并大力推行“压碱改稻”工程。
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共同努力,第一年修建好了水渠,第二年就开始尝试种植水稻。
辛勤的劳作很快得到了回报,当年就有了一个丰收的年景。
如今,范县的大米已经成为了一个知名的品牌,这其中李文祥的贡献不可忽视。
74岁的农民张文斌,回忆起当年第一次吃到大米饭的情景,他说:“那时候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的我们,突然能够吃上白花花的大米饭,简直就像是在做梦。”
村里的老会计陈玉文也感慨地说:“范县的大米能有今天的名声,李文祥功不可没。”
艰苦朴素的老党员李文祥在回忆自己,当初为何选择回乡成为一名农民时,曾这样说道:“如果每个人都只愿意去富饶的地方,那么贫穷的地方就没有人去发展,岂不是越来越贫穷?”
“党号召我们要下乡支农,作为干部、作为党员,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带头到农村去,带领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文祥有着深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没有选择留在城市享受相对舒适的生活,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贫瘠的家乡,带领乡亲们一起努力改变落后的面貌。
他的行为不仅是对党的号召的忠实践行,更是对农村发展和乡亲福祉的深切关怀。
多年来,李文祥家的抽屉里总是放着几张新钱。
这些钱是专门预留来交党费的,家里的任何人都不得动用。
从早期的两角到如今的两元,这一习惯他已经坚持了61年。
1949年李文祥刚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一位领导曾告诉他:党费是用于处理党的紧急大事的,因此最好用新钱来交党费,以便在需要时能够方便使用。
李文祥将这句话铭记在心,并从此坚持“好花的钱交给组织,不好花的自己用”。
即使到了今天,李文祥依然保持着用新钱交党费的习惯。
这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记忆,更是他作为共产党员听从党的指挥、无私奉献的体现。
正是这样的高贵品格,支撑着他在清贫的环境中坚守了数十年。
时光流转,李文祥家始终过着朴素的生活。
实际上,在李文祥回乡的50年里,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意志,他完全有能力让自己的家庭过上更为宽裕的生活。
然而,他却不只顾及自家的富足,而是将心比心,关心和帮助那些仍然生活在贫困和疾病中的乡亲们。
在本村,有一位名叫董春季的老人,他不幸双目失明,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
由于无法下地劳作,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
李文祥始终如一地关照这个家庭,从1965年至1985年董春季去世的20年间,他成为了这个家庭最亲近的人。
村里的董保安老人耳朵不好,精神也时常不稳定,孤身一人生活。
在寒冷的冬日里,李文祥会给他送去温暖的棉袄;
每逢春节,家里包好了饺子,总是先端给董保安。
董保安不幸患上脑炎,李文祥毫不犹豫地出资帮助他治病。
这样的例子,在李文祥的生活中数不胜数。
1983年时,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曾通过一些渠道找到了李文祥。
他们提出要为李文祥恢复干部身份,让他有机会重新回到城市工作。
然而,李文祥却拒绝了这个提议。
因为他不愿意在国家还处于发展阶段时,给国家增加负担。
建设厅的同志知道他家里条件不好,日子过得也比较艰难,因此一直努力劝说他:“你不回去就亏死了!”
而李文祥听了,就只是微笑着回答:“亏啥?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根据当时的优抚政策,作为建国前参加革命并加入党组织的老党员,李文祥符合离休条件,可以申请老党员补助费和离休金。
但他始终认为,国家资源有限,自己能够靠劳动维持生活,便坚持不给国家添麻烦。
在1985年和1993年,范县民政局对全县老党员进行的两次大排查中,李文祥都选择了隐瞒自己的情况,没有申领任何补助金。
当谈及自己为何在困难中,也不愿向组织伸手要救济时,李文祥更是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显摆什么?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活着就知足了。受点苦、受点累算个啥!”
李文祥的一生,是对后来者的宝贵启示。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参考文献
[1]赵倡文. 李文祥:被省委书记挖掘出的老英雄[J]. 中国老区建设, 2011, (10): 44.
[2]刘先琴, 黄鹏. “隐居”49年的战斗英雄[J]. 中国人才, 2011, (12): 54-55.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