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6岁老人拿出神秘布包,省委书记看后:这是我们的英雄啊

文史江山 2024-05-30 23:50:04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11年1月4日的午后,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前往范县,慰问当地的困难群体和退役军人。

来到白衣阁北街村的李文祥老人家中时,老人缓缓地从一个旧箱子中,取出了一个泛黄的小包袱。

随着布包被揭开,一段封尘了49年的故事,也逐渐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不为人知的英雄

2011年1月4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深入濮阳市范县,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关心当地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

在他的行程中,特别拜访了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李文祥。

在李文祥家中,卢书记的目光被墙上挂着的一张李文祥身着军官制服,戴着少尉军衔的照片所吸引。

照片上的李文祥很年轻,神采奕奕,胸前缀满了勋章。

卢书记怀着敬意询问老人:“李老,您荣获了这么多的荣誉,曾经立下了哪些战功?能否展示给我们看看?”

听到这番诚恳的请求,李文祥老人从角落里的一个旧箱子中,拿出了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包袱。

随着包袱的缓缓展开,一枚枚闪耀着岁月光芒的勋章,和一张张记录着荣耀的证书,展现在了众人面前:

有他在济南战役中荣获的二等功勋章,有在淮海战役中获得的特等功勋章,还有在进军福建时的一等功勋章,以及在多次重要战役中被评为战斗模范的证书……

面对这位身披无数荣誉,却依然过着朴素生活的老英雄,卢展工深受感动,他激动地赞扬道:“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啊。”

卢书记离开之后,李文祥的邻居们,还有周围的村民们,全都非常惊讶。

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每天都跟大家打照面的老邻居,这位依旧勤劳耕耘在田间的耄耋老人,竟然是一位拥有如此辉煌战功的英雄。

尘封多年的战斗故事

1947年12月,正值青春年华的李文祥,毅然决然地参加了解放军。

自那时起,他便跟随部队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参与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1948年的秋天,李文祥作为一名参军不到一年的战士,迎来了他兵旅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验——济南战役。

济南城池坚固,城墙之上,敌人构筑了层层火力防线,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死亡屏障。

在战局最为紧张的时刻,李文祥自愿加入了敢死队,肩负着炸毁城门的重任。

他冒着枪林弹雨,携带着炸药包,勇敢地向城门冲去。

在这场艰苦的攻坚战中,许多战士都在敌人的猛烈火力下壮烈牺牲,李文祥却一路冲至城门之下。

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城门被炸开,为部队的进攻打开了通道。

李文祥的英勇行为,为几个纵队的战友们,争取到了宝贵的突破机会。

他们穿过被炸开的城门,涌入济南城,为战役的最终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战后,李文祥因其勇敢的作风和牺牲精神,被授予了他的第一枚军功章。

在经历了济南战役的洗礼后,李文祥所在的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更为壮烈的淮海战役中。

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李文祥已经是副班长了。

在徐州太平庄战斗中,他率领部队坚持了4个昼夜,阻击敌军。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只能靠嚼麦籽、喝冷水来维持生命。

尽管如此,却没有一人抱怨,没有一人退缩。

随后,在陈关庄的一场关键战斗中,李文祥再次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

他手握炸药包,带领着全班战士冲向敌人隐藏的碉堡。

他们成功地炸毁了这个坚固的防御工事,为大部队的前进扫清了障碍。

这不仅为部队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他个人赢得了一等功的荣誉。

而他所带领的班,也因其卓越表现荣立特等功。

在1949年5月的上海解放战役中,李文祥所在的部队参与了攻打刘行镇国际电台的激烈战斗。

面对国民党军队依托暗堡的顽强抵抗,我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部队采取了三人一组的战术,逐个对敌人的暗堡进行爆破。

战斗十分激烈,等到烟尘散尽,李文祥所在的排只有三个人活了下来。

在这次战斗中,李文祥展现了他超乎寻常的勇气。

他的两支枪在激烈的交火中损坏,但他依然坚持战斗,并因此再次荣立战功。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李文祥跟随部队征战南北。

从山东起步,一路战斗至台湾海峡,参与了无数次的战役和战斗。

他以普通战士的身份起步,在战火中成长,逐渐晋升为班长、排长、副连长。

在渡江战役的硝烟中,李文祥更是在火线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文祥的军事生涯,是一部充满硝烟和牺牲的英雄史诗。

他的经历,是那个时代无数中国军人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国家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毅然决然支援农村

1956年,年仅31岁的李文祥,已经晋升为副连长。

在那一年,他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转业至地方,开始了新的工作生活。

他被分配到福建省建设厅下属的第三建筑公司,担任保卫科的保卫干部,负责公司的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

同年,他与一位温婉贤淑、勤劳善良的的闽南农村女子陈宝珍,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李文祥当时是一名十八级干部,每月的工资能有六十多元。

在那个年代,这算是一份相当可观的收入了,他和陈宝珍的小家庭也因此过得很是滋润。

1962年,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国家面临着重建和恢复的巨大挑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党和政府发出了支援农村建设的号召,鼓励城市中的干部和工人投身农村,共渡难关。

尽管进行了多次动员,但在李文祥所在的建筑公司,响应号召报名的人数并不多。

得知国家的困难情况后,李文祥没有丝毫犹豫,主动站了出来,带头报名参加支农工作。

接下来,李文祥便与他的妻子陈宝珍一起,返回了自己的老家范县。

领导考虑到李文祥的特等功身份,以及他在单位作为先进工作者的地位,便想要给他一些特殊照顾。

于是便在私下劝说他,只要这样象征性地带头报个名就可以了,不用真的到农村去。

李文祥一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身为共产党员,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的命令;在群众遇到麻烦的时候,干部也应当站出来。”

范县在当时是出了名的贫穷区,生存条件非常艰苦。

李文祥回家后,用他所有的存款买了500多斤麦子,帮助乡亲们渡过困难时期。

可随后,他就没有多余的资金来给自己家盖房子了。

就算是这样,他也没有退缩,与妻子一起清扫出了村里两间破旧的庙宇作为住所。

这地方既透风又漏雨,他们却毫无怨言。

回到家乡后的李文祥,很快就以其聪明才智和党员身份,被乡亲们推举为村干部。

他的老家位于黄河故道附近,土地盐碱化本就严重。

加之刚刚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打击,乡亲们的生活步履维艰。

面对家乡的贫困现状,李文祥立志要带领群众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他观察到家乡的土地条件与南方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区有相似之处,于是向村里提出了,改变传统小麦种植为水稻种植的大胆设想。

在确立了种植水稻的方案后,他主动担纲起了“稻改队长”的职责。

李文祥带领着乡亲们引黄河水灌溉、开挖水渠、积肥改良土壤、复耕荒芜的农田,并大力推行“压碱改稻”工程。

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共同努力,第一年修建好了水渠,第二年就开始尝试种植水稻。

辛勤的劳作很快得到了回报,当年就有了一个丰收的年景。

如今,范县的大米已经成为了一个知名的品牌,这其中李文祥的贡献不可忽视。

74岁的农民张文斌,回忆起当年第一次吃到大米饭的情景,他说:“那时候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的我们,突然能够吃上白花花的大米饭,简直就像是在做梦。”

村里的老会计陈玉文也感慨地说:“范县的大米能有今天的名声,李文祥功不可没。”

艰苦朴素的老党员

李文祥在回忆自己,当初为何选择回乡成为一名农民时,曾这样说道:“如果每个人都只愿意去富饶的地方,那么贫穷的地方就没有人去发展,岂不是越来越贫穷?”

“党号召我们要下乡支农,作为干部、作为党员,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带头到农村去,带领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文祥有着深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没有选择留在城市享受相对舒适的生活,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贫瘠的家乡,带领乡亲们一起努力改变落后的面貌。

他的行为不仅是对党的号召的忠实践行,更是对农村发展和乡亲福祉的深切关怀。

多年来,李文祥家的抽屉里总是放着几张新钱。

这些钱是专门预留来交党费的,家里的任何人都不得动用。

从早期的两角到如今的两元,这一习惯他已经坚持了61年。

1949年李文祥刚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一位领导曾告诉他:党费是用于处理党的紧急大事的,因此最好用新钱来交党费,以便在需要时能够方便使用。

李文祥将这句话铭记在心,并从此坚持“好花的钱交给组织,不好花的自己用”。

即使到了今天,李文祥依然保持着用新钱交党费的习惯。

这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记忆,更是他作为共产党员听从党的指挥、无私奉献的体现。

正是这样的高贵品格,支撑着他在清贫的环境中坚守了数十年。

时光流转,李文祥家始终过着朴素的生活。

实际上,在李文祥回乡的50年里,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意志,他完全有能力让自己的家庭过上更为宽裕的生活。

然而,他却不只顾及自家的富足,而是将心比心,关心和帮助那些仍然生活在贫困和疾病中的乡亲们。

在本村,有一位名叫董春季的老人,他不幸双目失明,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

由于无法下地劳作,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

李文祥始终如一地关照这个家庭,从1965年至1985年董春季去世的20年间,他成为了这个家庭最亲近的人。

村里的董保安老人耳朵不好,精神也时常不稳定,孤身一人生活。

在寒冷的冬日里,李文祥会给他送去温暖的棉袄;

每逢春节,家里包好了饺子,总是先端给董保安。

董保安不幸患上脑炎,李文祥毫不犹豫地出资帮助他治病。

这样的例子,在李文祥的生活中数不胜数。

1983年时,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曾通过一些渠道找到了李文祥。

他们提出要为李文祥恢复干部身份,让他有机会重新回到城市工作。

然而,李文祥却拒绝了这个提议。

因为他不愿意在国家还处于发展阶段时,给国家增加负担。

建设厅的同志知道他家里条件不好,日子过得也比较艰难,因此一直努力劝说他:“你不回去就亏死了!”

而李文祥听了,就只是微笑着回答:“亏啥?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根据当时的优抚政策,作为建国前参加革命并加入党组织的老党员,李文祥符合离休条件,可以申请老党员补助费和离休金。

但他始终认为,国家资源有限,自己能够靠劳动维持生活,便坚持不给国家添麻烦。

在1985年和1993年,范县民政局对全县老党员进行的两次大排查中,李文祥都选择了隐瞒自己的情况,没有申领任何补助金。

当谈及自己为何在困难中,也不愿向组织伸手要救济时,李文祥更是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显摆什么?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活着就知足了。受点苦、受点累算个啥!”

李文祥的一生,是对后来者的宝贵启示。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参考文献

[1]赵倡文. 李文祥:被省委书记挖掘出的老英雄[J]. 中国老区建设, 2011, (10): 44.

[2]刘先琴, 黄鹏. “隐居”49年的战斗英雄[J]. 中国人才, 2011, (12): 54-55.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37

文史江山

简介:专注于历史故事、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