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出院。赶紧把“一个世界级前锋和一个世界级中场,比较而言哪个对球队的价值更高?”这个问题给解答了。
肯定是世界级中场对球队的价值更高。
正常情况下,一支人员构成相对合理、能稳定兑现战术执行的球队,首选都是世界级中场而非世界级前锋。
原因很简单:中场能让前锋获得相对更多的机会,还能通过节奏控制,在战略层面上平衡全队的进攻和防守。所以才有“得中场者得天下”的说法。
为了叙述不那么枯燥,先简单说几个例子,远的近的都有。西甲是里克尔梅在黄潜,英超是坎比亚索在莱斯特,麦卡利斯特在布莱顿。
有人提到了坎特在莱斯特夺冠赛季的助力,要知道,坎特是坎比亚索自由转会后来到球队的。成名赛季就是莱斯特的夺冠赛季。而之前维持莱斯特下限的是坎比亚索,不然坎特等不到水到渠成那一天。
德甲当年也有,那就是米库在云达不莱梅。但因为球队的锋线也强,所以不是特别鲜明。
意甲的整体防守性更强、更追求反击中单兵快下,顶级中场的价值不如顶级前锋那么显眼——如果按照纸面阵容把马拉多纳划入前锋的话那不一样。世界级防守中场在意甲依然有决定性作用。例子是德尚和保罗·索萨同时效力的尤文图斯,以及坎比亚索在国米,尤其穆里尼奥转投伯纳乌之后,坎比亚索的存在让国米没有出现坍塌性的滑坡。
细化来说有四点。
首先,前卫线是传统认知里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有了“防守结构化”概念以及“高位逼抢”成型以后,锋线是第一道防线了。
推高前卫球员防守认知的,不是别人,正是贝肯鲍尔。凭借强大的拦截能力和进攻能力,他断球以后自己就能驱动“守转攻”完成。
更广泛的情况是,“后腰”(防守型前卫)出现之前,突前前卫的个人防守强度和拦截能力再怎么不好,首先位置感是好的,很多时候他们在防守端的站位,能帮助后卫迅速组织起针对性防守,而且断下球来第一时间要给到中场。
如果前卫线能在防守中快速、多次获得球权,前锋攻门的机会就有了更多的保障。这就是两条防线的由来,也是防守慢慢发展成“结构化”,还有“高位逼抢”盛行的最原始原因。结构化意味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形成多防少,甚至恨不得本方球权丢失以后,立刻对对方持球队员实施包夹——这样使得断球的几率大大增加。
高位逼抢更激进,在进攻端就紧逼对方后卫并试图断球,只要成功就创造出了更多的一对一进攻机会,甚至可以直接面对门将。
上世纪最后二十年,受战术阵型发展的影响,攻守平衡成为主流,而真正对前卫线职能起到重大变革的就是萨基的战术理论,推动欧洲的中场球员率先向攻守平衡进行转变,里杰卡尔德和马特乌斯就是代表。
从“世界级”这一标准出发,意大利在那个年代排得上号的中场只有四个人,一个是1982年的布鲁诺·孔蒂,一个是现任皇马主帅安切洛蒂,然后是阿尔贝蒂尼和皮尔洛。其中阿尔贝蒂尼的成长轨迹更像弱化版里杰卡尔德。
真正奠定后腰所有基础属性的,是现任法国队主帅德尚,以及他在尤文图斯的队友保罗·索萨。至于能代表足球发展趋势的全能型中场,非“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内德维德莫属。
受到欧洲战术熏陶的南美世界级中场,攻守平衡的雷东多我已详细说过,没详细说的是1994年巴西队长邓加、马竞现任主帅西蒙尼,还有拉科鲁尼亚的股肱之臣毛罗·席尔瓦。这三人在进攻方面不是没有才华,只不过相比之下,他们的防守端确实更加世界级。
其次,前卫的职能决定了他们具备更广阔的视野、更多样的进攻手段。单从这一点看,世界强队都有当家球星撑起半边天。
这里要说到突前前卫,其实很多都是“锋卫摇摆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无论欧洲拉丁派还是南美都大批涌现这类型球员,最厉害的还是马拉多纳。除了技盖天下的“五球五助攻”,其他进攻的发起地点遍布全场,可以完成前卫和前锋承担的所有进攻任务。
马拉多纳的组织能力同样超一流,最不可预测的是他的决策,也就是球员场上做“选择”的能力。除他之外,没有哪一名球员能在两届世界杯的关键比赛中,凭借“关键局面下的关键传球”决定比赛的最终走向,而且两次传球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1986世界杯决赛是中圈不停球直传身后,1990年世界杯八分之一淘汰赛是中圈个人突破分球卡尼吉亚,两次“选择”都是当时比赛场景下的最优解。
从当时纸面排阵看,马拉多纳属于前锋,这里不对他进行更多阐述。巴乔是不折不扣的9号半,属于意大利独有的类型,我也详细说过了。
真正意义上的突前前卫,普拉蒂尼、大劳德鲁普无疑是个中翘楚,他们进攻能力更强,组织方面更倾向直接助攻的最后一传;而东欧的天才中场,如斯托伊科维奇(现任塞尔维亚国家队主教练)、哈吉、博班、罗西基,都是组织强于个人进攻。也许斯托伊科维奇对很多人来说更陌生一些,但鼎盛时期的他的天赋和组织能力比后辈强出老大一截。对了,即便贫瘠如“极西海外大国英格兰”,也培养出了后辈难以超越的加斯科因。
这些前卫的共同点是能突破、能组织、能传威胁球,也能自己得分,射程变幻莫测。上世纪最后十年整体防守成长非常快,形成“结构化”之前,“守转攻”阶段由单兵直接完成进攻,或由核心球员策动,带领小团体破门得分的场面屡见不鲜。
第三,前卫从“全局”组织比赛的能力得到空前重视。
真正重视前卫的组织能力、培养“设计比赛的大师”,除了巴萨的瓜迪奥拉,还有AC米兰的阿尔贝蒂尼。在属于他们的时代,战术体系没有现在这么完善,国家队层面存在严重的人员配备问题。因此这两人成名虽早,成就上都比不过小自己一岁的法国佬。
德尚身前的齐达内是1998年法国队组织核心。他同时身负不小的进攻重任,原因肉眼可见,法国队的前锋逢大赛“习惯性扑街”是日常——有趣的是,二战后欧洲足球版图进入重建期,水平最高的超级前锋和超级中场都来自法国(也要归咎于“苏佩加空难”的负面影响)。自科帕往下,超一流中场是真的继承下来了;但从方丹往后,法国锋线一直扑街到姆巴佩出现。
玄宗拥有一届世界杯和一届欧洲杯的顶级荣誉,同时也是“从全局组织比赛”的成名作。这么说虽然有点对不起德尚和“拍毛片的佩蒂特”,但玄宗作为个体合理跑位、合理传接球的细腻程度,以及对比赛进程的惊人阅读,是可以从局部、整体战术执行的流畅度上看出来的。
关键在于,玄宗是第一个通过组织能力,长期展示“战术执行稳定性”的典型案例,这并不是说德尚佩蒂特皮雷马克莱莱等人不稳定,而是因为玄宗一直稳定,无论谁和他搭档,都能确保球队的下限始终保持在高位。
克鲁伊夫推动拉玛西亚青训体系长足发展的结果,就是传控足球的盛行,一批批青训瑰宝带给球队的最大价值也是“传控”。从瓜迪奥拉到哈维、伊涅斯塔、法布雷加斯、布斯克茨,以及现在的佩德里、加维,拉玛西亚嫡系始终是国家队栋梁;另外还要加上大卫·席尔瓦、阿隆索等人,真正从战术逻辑和执行高度上诠释了“得中场者得天下”的真理。
不过在西甲,有一支球队“稍微”走在巴萨前面,拿出了堪称定版的传控足球,那就是超级拉科鲁尼亚。这必须归功于功勋主帅伊格莱西亚斯的长期坚持,才有了后来伊鲁埃塔的战术补强。
巴西后腰毛罗·席尔瓦的长青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也让“老爹”阿拉贡内斯在国家队设计阵容时给了黄潜后腰塞纳一席之地。另外马竞降级后拉科鲁尼亚得到了贝莱隆,中场组合成型。贝莱隆的“设计(组织)”能力不亚于瓜迪奥拉,在他和毛罗·席尔瓦的共同努力下,拉科鲁尼亚在堕入黑暗面之前威震欧洲。
从“全局”组织比赛的能力都是从最基本的无球跑位、合理传球做起,最难的是通过传球调度队友、掌控节奏、设计比赛,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传控足球带来的最大特色,就是个体、局部、整体的比赛方式极度合理化,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说到第四点。
第四,动态阵型和比赛合理性的时代要求。
再次要说到安切洛蒂。本来第一个拿出“动态阵型”的是阿根廷大鼻子教头比拉尔多,但他的3-5-2变4-5-1是为马拉多纳服务而不是为全队服务。真正把动态阵型变成常态、发挥整体战力去扬长避短的大师,个人认为是安切洛蒂和他的“圣诞树”。
圣诞树——也就是4-3-2-1阵型,第一次提出了四条防线的概念,第一次将边后卫前提到前卫线或者锋线,是为3-3-3-1的完全体。将皮尔洛后置让大批拥有超卓天赋却身材矮小的前卫们看到了春天。这里说的前卫并不是没有对抗能力,在普遍追求人多打人少的结构化防守面前,就算你身高八尺腰围八尺一样会被人胖揍。“前腰后置”确实让很多脑子更好使的球员远离交火密集区,对抗频次降低了,策应、调度、援护、后插上这些比赛技能点都更合理,更不用说通过传球去设计比赛。
其实回过头看,我觉得“圣诞树”是被逼出来的,除了当时AC米兰不合理的转会政策和人员配置,还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巴萨梦二和梦三队的存在。后来巴萨进化到宇宙队阶段,比赛合理性到了几乎完美无缺的程度,动态阵型也演绎成特别夸张的3-7-0,极端局面下还出现过2-8-0。很多对手脑子还没想明白,腿就已经跑不动了。
值得一提的是,梅西就是在欧洲战术体系培养下的南美球员,我已经说过了,他之所以能和结构化防守分庭抗礼,就是学会了适当的时候依靠体系,适当的时候游离于体系之外,将“合理比赛”推到最大化。现实是很残酷的,不是每支队都能拥有梅西,所以前锋的机会更多要依靠中场。
安胖子去皇马高就以后,圣诞树一再微调,成就了“三后腰”当中的托尼·克罗斯,堪称皮尔洛之后最大的战术受益者。比赛当中脏活累活自己挑一成,还有七成给了卡塞米罗,剩下二成由运动能力超强的莫德里奇承担,同时德国大爷和克罗地亚大爷相互拱卫,两个人分别设计比赛逻辑,要命的是两个人的比赛逻辑随时可以融合;这两人又极端互补,前者不爱推进,后者雅擅推进,尤其自己断球自己提速自己助攻……
从2004年欧洲杯往后,无论俱乐部还是国家队,世界级中场的高阶属性已经进化成“战术执行力的长期稳定性”,这对全队都有好处,而不仅仅是前锋。
关于上述内容的第三点,其实可以展开来说起码两万字,但确实不是每个人都看得进去。
用户35xxx47
我选二合一,梅西这类型的
danny
好的中场球员可遇而不可求,当年巴萨宇宙队不就是遇上了哈布白吗?所以才称霸足坛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