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经常把范尼斯特鲁伊写成“范尼是德鲁伊”,这是很早之前的一个典故。现在来详细说说这名球星。
为什么“范尼‘是德鲁伊’”,原因无他,技术华丽。
我们所熟知的荷兰足球运动员当中,van打头的球星都拥有华丽而细腻的技术,这要从1974年世界杯说起。队内有大名鼎鼎的郁金香三巨头,即“飞人”克鲁伊夫、欧洲足坛第一位“铁人”内斯肯斯、以及伦森布林克,还有一对看守饮水机的双胞胎兄弟:
弟弟雷内·范德科克霍夫,身披10号战袍,司职右边锋;哥哥威利·范德科克霍夫,身披11号战袍,司职右边锋(他其实能打前卫和中锋)。
生于1951年9月16日的范德科克霍夫兄弟才华出众,但1974年世界杯是三巨头的时代。幸运的是,当年决赛下半场,弟弟雷内替补伦森布林克出场,捞到了一次不错的决赛经历。四年后的阿根廷世界杯,众所周知克鲁伊夫缺席国家队,处于竞技黄金期的两位范德科克霍夫晋升主力,辅佐内斯肯斯和伦森布林克,参加了全部7场比赛,属于如假包换的“打虎亲兄弟”。
第二阶段复赛首战,荷兰5:1屠戮奥地利,威利·范德科克霍夫第82分钟打进一球;次战荷兰2:2逼平卫冕冠军联邦德国,雷内·范德科克霍夫第84分钟打进扳平一球。此外威利有1次助攻,雷内有2次。这方面哥哥的含金量强些,决赛第82分钟他助攻迪克·南宁加扳平比分,不然荷兰熬不到加时赛。
当然,再次饮恨也让范德科克霍夫兄弟同时尝到了从顶峰跌落的痛苦。
十年之后——这是海产马车夫的低潮期。1980年欧洲杯小组赛不出线、1982年世界杯、1984年欧洲杯、1986年世界杯均未晋级决赛圈。憋了个大招的荷兰人不但憋来了1988年的德劳内杯,还憋出了当时的世界第一前锋。
尽管他在队内锋线出战序列中只排第三。
范巴斯滕成为了所有中锋的模板,尤其1988年欧洲杯决赛那记零度角的“凌空抽射”完全不可预测,让专家们修改了优秀中锋的技能定义:拥有随时随地起脚射门的能力。自此范家军只要是前锋,人均高大威猛、英俊潇洒,个人技术华丽与实用并重——等一下,有人例外。范霍伊东克高大威猛有了,英俊潇洒就差了很多意思。
修炼到德鲁伊的境界,目前貌似只有范尼一个。
他出生比罗纳尔多早两个月,和范巴斯滕一样,小时候对体操有过莫可名状的喜好。于是柔韧性、协调性早早得到了开发。不幸的地方在于伤病早早到来,23岁那年十字韧带严重撕裂,不但让他转会梦剧场的时间推迟,也为日后再次大修埋下病根。
范尼的个人技术在所有荷兰前锋当中,全面程度可以位列三甲;而他基本功扎实和细腻的程度,以高强度比赛状态下第一脚触球的合理性,就能看出来——世界级。
最杰出的表演莫非2003年3月22日英超第31轮,曼联3:0战胜富勒姆的长途奔袭。此人中圈得球后扛住逼抢转身摆脱,展现了高对抗比赛环境下合理利用身体的能力,但很多人顾着看他跑了将近50米,忽略了他对基本功运用的合理之处。
连续9次的“一步一带”。
“一步一带”是球员从小练习带球的第一课。欧洲和南美各有一名高个子球员——请注意,是高个子球员——面对诸多防守队员的围追堵截,展示近乎完美的“一步一带”基本功运用。第一个是蹂躏孔波斯特拉的罗纳尔多,第二个就是踩着富勒姆扬名的范尼。而后者多次亲陈天赋和技术能力远不如前者。
这次长途奔袭,从过人的技术层面,也显示出了欧洲球员相比南美球员的劣势。没有频繁的急停变向、也没有连续的假动作——富勒姆的防守队员基本在陪跑状态,进入大禁区前只有一名中后卫正面防守,其他人都是侧面上前逼抢试图争夺球权,也就是说,范尼在这次个人进攻当中的大部分时间只需要加速突破。所以重点说明的是范尼对“一步一带”基本功的合理运用程度。
从中圈背身持球摆脱逼抢开始,范尼选择了一条高速公路:
先通过两次“一步一带”迅速调整带球方向,由横带变成向前;
通过三个小碎步调整,进入带球提速模式;
与此同时,他观察并找到最佳的突破路线——
只有两名防守队员轮流上前逼抢的情况下,完成了另外7次“一步一带”,加速到带球跑的峰值;
最后扣过上前拦截的富勒姆中后卫,迅速调整后射远角得手。
客观评价,范尼这次名扬天下的长途奔袭,除了打铁自身硬,技术精细度好、完成度高,对手的个人能力确实差得太多。他第四次、第五次“一步一带”的时候,富勒姆两名防守队员本有机会“关门包夹”,或者立刻战术犯规,却产生误会,都以为队友会先于自己对范尼进行成功防守,任由荷兰人甩开大脚板提速。
当曼联10号提速完成后,富勒姆最后一名中后卫正面拦截为时已晚,被一扣而过,最后范尼进入大禁区的调整就属于高难度了,先是大长腿一伸,靠右脚外脚背把球“拨+停”在原地,立刻半转身加一脚弹射。调整在1秒内完成,富勒姆门将根本来不及做出扑救选择。
大多数比赛场景下,“一步一带”都用于中低速控球,接续下一步技术动作,例如调整步频、变向并传球、改变带球频率等等;即便是职业球员层面,面对到位率越来越高的贴身防守,频繁用“一步一带”完成中程/长程的个人进攻,也是凤毛麟角。加上大身板球员重心高,“一步一带”很难在速度和频率之间形成自洽,不但需要强大的技术能力,还需要老天爷眷顾。
范巴斯滕在荷甲、范尼在英超先后出现的精彩表演,很大程度得益于后卫没有像伐大树一样背后野蛮放铲。只有罗纳尔多·现象,在荷甲、西甲、意甲先后上演过“一步一带”的长途奔袭,但他付出了异常惨重的代价(被放铲只是其中一部分)。
而到了罗纳尔多·现象、马拉多纳、梅西这样层次的球员,将“一步一带”结合其他技术项大量运用于实战,显得收益异常巨大,但使用空间又极度不匹配,远超一般认知范畴。这就是为什么范尼说罗纳尔多·现象在他心目中就是最强的原因。
罗纳尔多·现象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对孔波斯特拉那场联赛,对手从背后频繁使用犯规动作野蛮逼抢的前提下,他先后展示了踩停、拨球、“一步一带”提速、“从一步一带变两步一带”的神奇调整,并以更短时间实现带球跑的峰值速度,多种基础技术的连续应用、组合,使得他的长途奔袭和进球被当时巴萨主教练博比·罗布森称为“外星人”。
而范尼以189cm的大身板,在极高速度下做出如此华丽又不失实用的基础技术,几乎已经触到了欧洲球员个人技术的天花板。包括他2004年欧洲杯小组赛对德国那次不讲理的射门。我在之前详细分析范佩西射术的时候曾经说过:
2004年欧洲杯,范德梅德代表荷兰出战,小组赛逼平德国的比赛中,正是他在角旗区附近抢断对方替补上场的恩斯特,随即在失去身体平衡前横传前点,中路跟上的“范尼是德鲁伊”整个上半身被沃恩斯完全压制,强行腾空把身体掰过来扫射,从而扳平比分。这一次配合难说范德梅德传球有多好,但极端局面下,不传中就没有第二选择,范尼凌空扫射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然而正是这次配合,让更多人理解了“强打”的意义所在——收益大于风险。
为什么说范尼被誉为“小禁区之王”,我个人认为这个进球的说服力比他在英超的进球都大。斜线跑位抢前点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快的传中、还是半高球,极短时间内将身体扭过来凌空抢点打门,除了技术之外,就是不可思议的天赋。
欧洲杯当场比赛的照片很难找,之前存有一张有水印的,将就看看吧。
综上所述,范尼之所以是德鲁伊,确实不是浪来的虚名。
相关视频在我的视频号上,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