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遗憾自己无后时,丫鬟冒出来,说他还有一子,孩子结局如何?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2024-09-12 09:58:44

嘉祐三年春,包府中张灯结彩,宾客盈门,包拯的儿媳崔氏穿梭在宾客间,娴熟地指挥着奴仆们端上美味佳肴。这天是包拯的六十大寿,作为朝中重臣,他一直备受敬重,来为他贺寿的人络绎不绝,但是包拯的脸上却丝毫看不到喜色,他唯一的儿子早逝、唯一的孙子早夭,如今孤家寡人一个,怎么开心得起来?

席间,崔氏忽然抱出来一个婴孩,小孩嘹亮的啼哭声飘荡在院落里,宾客们纷纷停下筷子和酒杯,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个孩子到底是什么来历。

只见崔氏跪到包拯面前,眼含热泪,激动地说:“父亲,这是您的儿子,是咱们包家的血脉啊。”此话一出,宾客皆是一愣,包夫人去世后,包拯没再续弦,哪里来的孩子?

包拯也是满脸疑惑,他怎么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儿子?但他深知崔氏是识大体的,绝不会拿子嗣的事开玩笑,看那孩子的眉眼确实和儿子包繶有几分相似,莫非真是自己的儿子?

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孩子名叫包綖,母亲姓孙,等孙氏站到包拯面前时,包拯恍然大悟:原来是她!

包拯有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姓张,为人贤惠、知书达理,和包拯夫妻恩爱。可惜红颜薄命,婚后不久便生了重病,包拯四处求医为她医治,看了无数大夫依旧没能治好。张氏去世得早,没有给包拯留下一儿半女。

张氏病逝后,包拯娶了第二任妻子董氏。董氏比他小三岁,陪他度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时光。董氏还为包拯生下了一儿两女,儿子取名包繶。

包拯对独子寄予了厚望,聘请了学识渊博的先生给他授课,纵使公务繁忙,也经常忙里偷闲检查包繶的功课。包繶也不负众望,从小聪慧好学,经常受到先生的赞扬。成年后参加科举,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被朝廷委以重任,父子两人一起为国尽忠。

包拯也十分重视包繶的人生大事,和董氏精挑细选,选中淮阳崔家的女儿,给包繶聘为媳妇。包繶和崔氏郎才女貌,人人都说他们是一对璧人,婚后不久崔氏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包文辅。

有儿孙绕膝,包拯刚开始享受天伦之乐,没想到命运弄人,包繶一病不起、药石无医,最终英年早逝。包拯听闻噩耗,险些晕死过去,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也不见,等再出来的时候仿佛苍老了许多岁。

打击接踵而至,包拯五十五岁的时候,唯一的孙子也因病早夭,五岁的孩童不久前抱着包拯的胳膊喊“祖父”,如今却冷冰冰地躺在那里,包拯悲痛欲绝。

古人重视子嗣,儿子孙子先后离世,包拯整日抑郁寡欢,本以为包家在自己这一代要绝嗣了,没想到突然冒出来个儿子,如何能不惊喜?尤其是看到孙氏的那刻,他坚信眼前的小孩就是自己的儿子。

孙氏原本是包拯妻子的陪嫁丫鬟,和主母来到包家后,成为包拯的媵妾。孙氏性格倔强,不受包拯的喜欢,一次激烈的争执后,被包拯送回了娘家。回家后不久,孙氏意外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几个月以后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包綖。

孙氏本来决定独自抚养包綖,奈何自己一介女流,带着儿子生活艰难,又听闻包繶父子相继离世,不忍包拯成为孤寡之人,主动带着孩子来包府认亲。

包拯意外得子,把所有的慈爱都给了小儿子,他给包綖改名为包绶,名字写进族谱,亲自抚养教导。在包拯的余生中,包绶给了他无法替代的慰藉,弥补了他的人生遗憾。1062年,在孙氏和包绶的陪伴下,包拯缓缓地闭上了双眼。

包拯智力超群、铁面无私,破获过无数要案奇案,被百姓尊称为“包青天”。他的家庭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令人唏嘘不已,好在老天垂怜,晚年还有个儿子继承他的衣钵。

包拯去世后,宋仁宗亲自登门吊唁,看到牙牙学语的小包绶,难免一阵心酸,当场封他为太常寺太祝,希望他将来能够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为国效力。

随后,包绶跟随母亲和嫂嫂回到老家,在那里读书识字、勤勉学习。几年后,孙氏病故,崔氏秉持长嫂如母的原则,悉心教导。包绶也十分争气,凭借出色的能力获得多位朝廷要员的认可,纷纷举荐他担任要职。包绶一生为官清廉,尽心尽力为民做事,和父亲一样都是出了名的清官。

结语

从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包公形象的丰富演变。

在宋代,包公被塑造成一个正直无私的判官,他的形象代表了当时社会对于公正司法的渴望。

到了元代,包公的形象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一个不畏惧权贵、勇于为民申冤的斗士。他的故事中展现了他独特的智慧,弥补了当时法律制度的不足。

明代的包公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他不仅以精察著称,还具备了非凡的神力,成为了一个卫道士,维护社会正义和道德秩序。

到了清代,包公的形象集精察、神明于一身,更是成为了忠心耿耿的国家栋梁。他的形象成为了黑暗政治下民众向往的清官典型。

尽管包公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但他的核心特质——廉洁清正,始终未变。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包公自然是毫不留情的。

他在《乞不用赃吏》中明确表示:“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这句话体现了包公对于清廉的坚持和对于贪官的坚决打击态度。而他这一个态度,也被他的儿子继承,他的一生也像他父亲一样,以清廉著称。据说,当他去世后,人们打开他的行李,发现里面除了一些书信、书籍、文具和自己的著作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包绶五岁时就被宋仁宗赐予“太常寺太祝”的称号,后来又管理着宫中的珍宝,按理说,以他的官职和地位,应该是富贵荣华。但当他离世时,人们在他的衣袋里只找到了四十六枚铜钱,这让人们不禁猜测,他的去世可能是因为疾病和饥饿。

包绶的这种廉洁形象,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赞扬,也是对包拯家族清廉家风的传承更是我国文化中对于公正、廉洁、智慧和勇气的一种象征。

参考资料:

高天培. 包拯给儿子包绶的遗嘱.《CNKI》,200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0 阅读:19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