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午饭后猝死离世!医生:3个时间心脏最脆弱,2件事少做

张老谈养护 2025-04-18 18:10:5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阳春三月,南方的街头已经飘起了杨柳絮,邻里巷口的老茶馆里,几位白发老人正围桌闲聊。

正午时分,饭后阳光正好,一位老人刚吃完午饭,坐在院中小憩,忽然间身体一歪,便再也没能醒来。街坊四邻奔走相告,议论纷纷:“人好端端的怎么说走就走?”“是不是中风?”“还是心梗?”

这并非个案。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病例高达55万,平均每天超过1500人。

更让人揪心的是,在这些猝死事件中,午饭后这一段时间,竟成了高发时点。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这句老话在今天看来,却可能是“要命”的毒言。心脏,作为人体最勤劳的器官之一,并非钢筋铁骨,在某些时候,它比谁都娇弱。

心脏最脆弱的三个时间点

很多人以为心脏出问题,都是突如其来、毫无征兆。但其实,在某些时间段,心脏就像走钢丝的艺人,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

第一脆弱时间:清晨起床时

清晨五点到八点,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的“魔鬼时间”。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这段时间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激增,血压迅速上升,血液粘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肌梗死、脑梗塞等急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专家指出,很多人早上一起床就猛然起身,尤其是北方冬季,室内外温差大,血管骤然收缩,心脏压力倍增。

若本身就患有冠心病,极易“心口一紧”,直接倒地不起。

第二脆弱时间:饭后半小时内

进食后,尤其是中午这一顿,胃肠道为了消化吸收,会调动大量血液进入腹部,导致心脏供血相对减少。

此时若再做剧烈运动、抽烟、洗澡等行为,心脏就像干渴时被抽干水的水泵,随时可能“罢工”。

2022年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全国多个省市的冠心病猝死案例,发现午饭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窗口期。

第三脆弱时间:夜间11点到凌晨2点

这个时候,人体进入深度睡眠期,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对于某些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这个阶段容易出现心跳骤停。特别是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群,夜间缺氧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三个时间点,三个关卡,若不小心应对,一个不留神,便可能让生命骤然停止。

两件事,饭后少做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话虽好,但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饭后这两件事,尤其要慎之又慎。

第一件事:饭后立即运动

有些人饭后习惯去跑跑步、跳跳广场舞,甚至爬山、打太极,想着促进消化。

殊不知,饭后身体的血液大多集中在消化道,若此时突然运动,会进一步压缩心脏的供血,等于是“雪上加霜”。尤其是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的人,极易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曾对1200名冠心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饭后30分钟内运动的人,心绞痛发作率比休息者高出3倍以上。

正确的做法是:饭后静坐休息30分钟至1小时,再散步约20分钟,步速不宜过快,以微微出汗、不气喘为宜。老年人可选择在院中活动,避免上下坡、登楼梯。

第二件事:饭后一根烟

“饭后一根烟,快活似神仙”,却不知这根烟,正是心脏的“催命符”。饭后吸烟,会使得胃部血流增加的同时,尼古丁造成的血管收缩让心脏供血进一步减少,增加血栓风险。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烟草使用趋势报告》指出,吸烟者罹患冠心病的概率是非吸烟者的3倍以上,而饭后吸烟的危害更甚于空腹吸烟,因为此时心脏本就“供血不足”。

不仅如此,饭后吸烟还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胰腺癌等风险增加。一句话:饭后这一根烟,不抽命更长。

饮食习惯,才是“养命”的关键

心脏怕三事:怕冷、怕累、怕吃错。很多人不以为意,吃饭贪多图快,偏好油腻、重口,殊不知,三分治七分养,饮食才是长寿的根本。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膳食结构的优化比单纯服药更能延缓病情发展。研究发现,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的患者,心梗复发率下降了近30%。

地中海饮食强调: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豆类、坚果,适量摄入鱼类和橄榄油,少吃红肉和高糖食品。结合中国饮食文化,建议如下:

南方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喜欢清淡饮食,可增加糙米、山药、绿叶菜的摄入,搭配豆腐、鱼类,减少油炸食物和甜品。

北方地区,面食为主,推荐用全麦面粉代替精白面,菜肴搭配多用洋葱、大蒜、胡萝卜、木耳等降脂食材,少放盐,少熏制。

西部地区,多吃牛羊肉,建议每日不超过100克,搭配高纤维蔬菜如西红柿、卷心菜、豆类等,避免暴饮暴食。

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建议每日少食多餐,避免饭后久坐不动,可在饭后45分钟轻轻走动,避免剧烈活动或躺卧。

冠心病并非“老年病”,年轻人也要警惕

曾有人说:“心脏病是岁月写在身体上的警告。”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成了冠心病患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心血管团队在对3000例心梗患者的数据中发现,35岁以下的急性心梗患者占比已超过10%。

其中不少是“996”工作制的上班族,长期熬夜、高压、饮食不规律,再加上抽烟、喝酒,心脏“早衰”悄然而至。

年轻人不是铁打的,心脏更不是铜墙铁壁。预防冠心病,要从日常做起。

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少熬夜,每周至少三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脂、血糖,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每年做心电图和冠脉CT检查。

医学故事:心脏的“沉默抗争”

1967年,南非医生克里斯蒂安·巴纳德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他曾说:“心脏是最沉默的器官,它工作一生不言不语,直到你忽视它,它才会尖叫。”这句话,令人警醒。

心脏不会说话,但会“发信号”: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甚至只是牙痛、左肩酸痛,都可能是它的“求救信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指出,有超过60%的心梗患者在发作前一周内出现过可疑症状但被忽略。

所以,老百姓常说“病从口入”,其实还有一句更贴切:“命从心护”。

冠心病,不是一下子爆发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它不会敲锣打鼓地提醒你,而是在你最放松的时候,悄然来袭。

而预防的关键,不在于某一个“秘方”或“灵丹”,而是在于每一天的细水长流、点滴积累。饮食、作息、情绪、运动,四者如木桶的四块板,缺一不可。

不贪一时快活,不图一口满足,方能稳稳守住这一颗跳动的心。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饭后活动与冠心病风险的临床分析[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11): 1011-1016.

[3]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烟草使用趋势报告2023》. WHO官网发布.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5 阅读:1807
张老谈养护

张老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