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超声检查中的常见发现:脂肪肝与胆囊息肉

亦民评健康 2024-12-04 08:55:06

一、引言

腹部超声检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腹腔内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重要依据。当患者出现腹部不适症状时,腹部超声往往是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在本次腹部超声检查报告中,发现了脂肪肝和胆囊息肉这两种较为常见的情况。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两种病症的相关知识,包括它们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情况等。

二、脂肪肝(一)脂肪肝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情况下,肝脏内的脂肪含量占肝脏重量的 3% - 5%,当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 5% 时,即可诊断为脂肪肝。根据脂肪含量的不同,脂肪肝可分为轻度(脂肪含量占肝脏重量的 5% - 10%)、中度(10% - 25%)和重度(>25%)。发病机制脂质代谢异常当人体摄入过多的脂肪、糖类等高热量食物时,这些物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后,会被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如果肝脏对脂肪的摄取、合成、转运和氧化分解过程出现异常,就会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例如,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增多,大量的游离脂肪酸被肝脏摄取后,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就容易形成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在肥胖、2 型糖尿病等疾病中,常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脂肪组织分解增加,释放出更多的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进而增加肝脏的脂肪合成。同时,胰岛素抵抗还会影响肝脏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肝脏内的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进一步促进脂肪肝的形成。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当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时,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物质(ROS)。ROS 会损伤肝细胞内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导致肝细胞功能障碍。同时,氧化应激还会激活炎症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使肝脏内出现炎症细胞浸润,进一步加重肝细胞损伤,形成脂肪性肝炎。遗传因素部分脂肪肝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例如,某些基因突变会影响肝脏内脂肪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导致脂肪代谢紊乱,从而增加脂肪肝的发病风险。(二)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症状轻度脂肪肝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随着病情进展,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右上腹不适或隐痛等症状。当脂肪肝发展为脂肪性肝炎时,患者可能还会出现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肝区疼痛加重等表现。体征医生在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时,部分脂肪肝患者可出现肝脏肿大,肝脏边缘变钝,质地稍硬等体征。严重的脂肪肝患者还可能出现脾肿大等情况。(三)脂肪肝的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超声是诊断脂肪肝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超声图像上,脂肪肝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增强,且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肝脏远场回声衰减等特点。根据这些超声表现,可以初步判断脂肪肝的程度。轻度脂肪肝表现为肝脏轻度增大,实质回声稍增强,肝内管道结构尚清晰;中度脂肪肝时,肝脏增大较明显,实质回声增强,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重度脂肪肝则表现为肝脏明显增大,实质回声显著增强,远场回声衰减明显,肝内管道结构难以辨认。血液检查肝功能检查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可能会出现异常。常见的有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 - 谷氨酰转肽酶(GGT)等升高。其中,ALT 和 AST 的升高程度一般较轻,当脂肪肝发展为脂肪性肝炎时,这些酶的升高幅度可能会更大。血脂检查多数脂肪肝患者存在血脂异常,表现为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降低。其他检查一些特殊的血液检查指标,如铁蛋白、铜蓝蛋白等,有助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如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肝脏穿刺活检肝脏穿刺活检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通过穿刺获取肝脏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内脂肪变性的程度、炎症反应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纤维化等。但肝脏穿刺活检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因此一般在超声检查和血液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或怀疑存在其他肝脏疾病时才考虑进行。(四)脂肪肝的治疗策略

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奶油制品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三餐,避免暴饮暴食。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脂肪肝至关重要。建议患者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情况逐渐增加,以达到有效消耗体内脂肪的目的。除了有氧运动外,适量的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也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脂肪代谢。药物治疗针对代谢紊乱的药物对于存在胰岛素抵抗的脂肪肝患者,可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等。二甲双胍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脏内脂肪合成,促进脂肪氧化分解。此外,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可根据血脂情况选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胆固醇)、贝特类药物(用于降低甘油三酯)等,但在使用降脂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肝功能,避免药物性肝损伤。保肝抗炎药物当脂肪肝发展为脂肪性肝炎时,可使用保肝抗炎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等。这些药物可以保护肝细胞,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修复。其他治疗对于重度脂肪肝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减肥手术。减肥手术可以通过减少胃容量、改变胃肠道的消化吸收途径等方式,有效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紊乱,从而缓解脂肪肝。(五)脂肪肝的预后

单纯性脂肪肝单纯性脂肪肝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逆转。肝脏内的脂肪可以逐渐减少,肝功能恢复正常。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炎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出现肝纤维化。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但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部分患者的肝纤维化可以得到缓解,预后相对较好。三、胆囊息肉(一)胆囊息肉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胆囊息肉一般在胆囊造影、B 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发病机制慢性炎症刺激胆囊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如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黏膜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息肉样病变。炎症还可能导致胆囊黏膜的腺肌增生,形成腺肌瘤样息肉。胆固醇代谢紊乱当体内胆固醇代谢异常时,过多的胆固醇会沉积在胆囊黏膜固有层的巨噬细胞内,逐渐形成向胆囊腔内突出的黄色小结节,即胆固醇性息肉。这种息肉是胆囊息肉中最常见的类型。胆囊排空障碍胆囊排空功能异常,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会对胆囊黏膜产生刺激,促使黏膜上皮增生,形成息肉。例如,胆囊管梗阻、Oddi 括约肌功能失调等都可能导致胆囊排空障碍。(二)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

症状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隐痛、胀痛或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当息肉位于胆囊颈部,影响胆囊排空时,可能会引起胆绞痛。体征医生在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时,部分胆囊息肉患者可出现右上腹压痛。如果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炎,还可能出现墨菲氏征阳性(即医生在患者右上腹胆囊点处按压,患者深吸气时因疼痛而突然屏气)。(三)胆囊息肉的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超声是诊断胆囊息肉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在超声图像上,胆囊息肉表现为胆囊壁上的强回声或中等回声结节,向胆囊腔内突出,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后方无声影。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数目、基底宽窄等情况。一般来说,息肉直径小于 10mm,且基底较窄、形态规则的多为良性;而息肉直径大于 10mm,基底较宽、形态不规则的则有恶变的可能。其他影像学检查CT 检查CT 检查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胆囊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一些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胆囊息肉,CT 检查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能够准确地显示胆囊息肉的特征。特别是对于胆囊腺肌症等特殊类型的胆囊息肉,MRI 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血液检查一般的血液检查项目,如血常规、肝功能等,在胆囊息肉患者中通常无特异性改变。但对于一些怀疑有恶变可能的胆囊息肉患者,可检查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19 - 9(CA19 - 9)等,这些指标升高可能提示胆囊息肉恶变。(四)胆囊息肉的治疗策略

定期观察对于大多数直径小于 10mm、无症状的胆囊息肉患者,一般建议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通常每 3 - 6 个月复查一次超声,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等是否有变化。如果息肉长期无变化,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手术治疗手术指征胆囊息肉直径大于 10mm;息肉基底较宽;息肉短期内迅速增大;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等情况;年龄超过 50 岁,且胆囊息肉有增大趋势;有胆囊癌家族史等,这些情况都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息肉的主要手术方式。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怀疑有恶变的胆囊息肉,在手术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扩大手术范围。(五)胆囊息肉的预后

良性胆囊息肉良性胆囊息肉患者在经过定期观察或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定期观察的患者只要息肉无恶变迹象,一般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手术切除胆囊的患者,在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大多能正常生活,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胆囊息肉恶变胆囊息肉恶变后即为胆囊癌,胆囊癌的预后较差。早期胆囊癌患者如果能够及时手术切除,5 年生存率相对较高,但总体来说,胆囊癌发现时多为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较低,治疗也较为棘手。四、结论

在这份腹部超声检查报告中,发现的脂肪肝和胆囊息肉都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脂肪肝主要与生活方式、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胆囊息肉虽然多数为良性,但对于有恶变可能的息肉,需要密切观察并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无论是脂肪肝还是胆囊息肉,定期的体检和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都至关重要。同时,患者在发现这些疾病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改善预后,保障身体健康。

1 阅读:424

亦民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