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历史长河中,有两位帝王的驾崩缘由扑朔迷离。其一为大宋王朝的缔造者赵匡胤,其二乃素有“仁君”美誉的宋仁宗。宋仁宗在位长达四十二载,其薨逝之际,状况离奇且猝然,彼时场景竟致使皇太子宋英宗惊惶失措,夺路奔逃,并连声疾呼:“吾不敢承继大统,吾不敢承继大统。”
据《宋史》本纪记载,宋仁宗驾崩一事,仅以“辛未,帝崩于福宁殿,遗制皇子即皇帝位”寥寥数语简述。与之不同,《续资治通鉴长编》对宋仁宗驾崩前后的具体过程进行了详尽记录。此外,综合《宋人轶事汇编》《涑水纪闻》等诸多史料分析,可洞察在宋仁宗驾崩前夕,宫廷内部已然弥漫着不安定因素,且权力斗争暗流涌动。
宋仁宗步入中岁之后,健康状况便每况愈下。其享年不过五十四岁,从年龄阶段划分而言,实未届传统意义之晚年。据相关史料推测,宋仁宗四十余岁时,或因家族遗传因素罹患中风之疾。首次发病之际,宫廷方面为免引发朝野动荡,对病情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以至于身处宫禁之内处理政务的中书省与枢密院,竟在数日间对皇帝抱恙之事一无所知。
宰相文彦博严词诘问宦官:“圣上龙体欠安已历多日,缘何未将此消息告知两府?”宦官回应称:“宫廷之内诸事,依例不得随意外传。”文彦博闻之,声色俱厉地驳斥道:“天子贵为天下之主,其身体状况关乎四海苍生,吾等身为宰辅,肩负与国同休戚之重任,知晓圣上病情乃分内之事,岂可言此举为泄露机密?”
中书省以强硬姿态责令宦官签署保证书,明确规定此后皇宫内若有任何事宜,务必即刻知会中书省与枢密院。鉴于枢密院执掌军事,对于胆敢违抗此令者,将依军法论处。宦官群体忌惮中书省与枢密院(合称两府)严格执行规定,自此,皇宫每晚不再关闭宫门落锁。
至和三年,时年四十六岁的宋仁宗再度染疾,此次病情尤为严峻,致使其卧于榻上而难以言语。彼时,两府官员以筹备道场为由,长驻禁中,未曾离去。期间,有大内侍卫向开封府检举,称侍卫首领都虞候图谋发动政变。开封府尹王素闻此消息,大为震惊,遂于当夜紧急知会留守禁中的中书省。
于宫廷禁中当值的宰相文彦博、刘相及王伯庸,鉴于宫廷局势稳定之考量,明令王素暂缓采取抓捕行动,以防引发皇宫内部秩序的混乱。旋即,文彦博传召殿前都指挥使许怀德,针对都虞候平素之为人品行,展开询问,旨在进一步了解相关人员情况,为后续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许怀德回应称,都虞侯一职于军职体系中,素以谨厚贤良著称,绝无谋逆叛乱之念。文彦博旋即询问,许怀德能否为之作保。许怀德以身家性命为质,笃定都虞侯不会行此悖逆之举。同时指出,此告密侍卫与都虞侯素有嫌隙,此番乃借机进行恶意诬告。
基于所获情报分析,侍卫首领都虞候对圣上赤诚忠心,绝无参与政变之可能。文彦博遂传召前来告密的侍卫,令人将墨汁覆其面,旋即下令将其斩首。直至行刑,此侍卫面容始终被墨汁所掩,无人得见其真容。
在宫廷权势格局中占据显要地位的太监张茂则,惊闻宋仁宗向宰相倾诉对其不满。这一消息传来,张茂则惊恐万分,竟意图悬梁自缢以求解脱。幸而宫人及时察觉,将其救下。随后,宰相文彦博对其严词告诫:“圣上龙体欠安,所言多为神志不清之语。若你就此轻生,恐会坐实谋逆之嫌,届时皇后亦将陷入难堪之境,何以自处?”经此事件,中书省与枢密院顺势以名正言顺之由,奏请于宋仁宗寝殿毗邻之处设立办公场所,并安排官员夜间留宿宫中值守。然而,时隔不久,文彦博却以特定缘由,废止了这一留宿皇宫值班的既定惯例。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夜间,宋仁宗于福宁殿骤然崩逝。此前白日,宋仁宗的饮食与日常起居尚属正常,精神亦佳。数日前,朝堂之上,大臣们为宋仁宗龙体康复而恭贺,皆称此乃国之幸事,并纷纷奏请大赦天下。岂料,夜半时分,宋仁宗猝然发病,急切呼喊着需尽快服药。待曹皇后匆忙赶至寝宫,宋仁宗已无法言语,只见其望向曹皇后,手指胸口,旋即无力阖眼。
先帝龙御上宾,此乃国之大事。彼时,宫人建言开启宫门,传召大臣前来瞻视先帝。曹皇后旋即予以制止,称:“值此深夜,宫门岂容轻启?当密遣人晓谕宰相,令其待天明后入宫。”言罢,曹皇后又称腹中饥饿,遂命宫人往御膳房备粥。与此同时,她复将已然离去之太医召回,并饬令侍卫恪尽职守,严加守护。
次日清晨,宰相文彦博会同刘相、王伯庸等朝中重臣,于宫闱之内与曹皇后进行了一场机密磋商。经此番商议,众人达成一致决议,确立宋英宗为皇位继承人。随后,侍从奉命宣宋英宗入宫,告知其先皇已然龙御上宾,将由他承接大统。闻此讯息,宋英宗惊惶失措,旋即夺路而逃,并在奔逃过程中连声高呼:“吾实不敢承继大统,不敢为之。”
在当时的局势下,文彦博等朝臣果断行动,强行将宋英宗控制住。其中,有人负责为其解开头发并郑重地戴上皇冠,有人则迅速为其披上象征皇权的龙袍。经过这一系列安排,宋英宗最终被迫即位称帝。与此同时,朝堂之上还发生了另一番波折。宰相韩琦入宫之时稍显迟缓,曹皇后借此契机,向韩琦发问:“宋仁宗并无子嗣,这当如何是好?”韩琦则言辞笃定地回应:“岂可言先帝无嗣?太子此刻正在东宫,将其宣来便是。”
曹皇后郑重表示,因其仅为宗室子弟,并非先帝嫡亲血脉,若立其为帝,恐引发争位之乱。韩琦则坚定回应,太子乃先帝亲自册立,无人敢有异议。闻此,曹皇后方令宋英宗自幕后现身。彼时,韩琦心有余悸,对同僚感慨,所幸方才言辞得当,未出差错。
宋英宗对继承皇位心存顾虑,源于其对宋仁宗驾崩一事的真实性存疑。宋仁宗白日尚安然无恙,却于半夜遽然离世,此骤变使宋英宗疑窦丛生,担忧这背后或为曹皇后精心策划的阴谋,旨在对其进行陷害。
与此同时,诸多朝臣亦持怀疑态度。彼时,曹皇后敕令翰林学士王珪草拟宋仁宗遗诏。王珪因内心忧惧,一时不知如何落墨。旋即,韩琦前来,向其发问:“先帝在位几何?”经此一问,王珪豁然领悟,遂挥笔草拟遗诏。韩琦此问,蕴含两层深意:其一,木已成舟,局势既定,已无更改之可能;其二,宋仁宗在位长达42载,其驾崩实乃符合自然情理。
直至夕阳西斜,皇宫内的局势方才趋于平稳。彼时,宫中众人皆已身着素白丧服。而宫外,身着各色朝服、等候上朝议政的文武官员,尚对宫内变故一无所知。他们经漫长等待,步入金殿,惊觉皇位之上已非原先君主。
夜间,宫廷向诸位官员颁赐膳食。在用餐过程中,众人皆于食碗内发现黄金。彼时,殿前副都指挥使李璋当即向百官严正告诫:“尔等既已获此财物,若有谁敢私下妄议,必以斩刑论处,绝不姑息!”正所谓受人之惠,难违其令,自此,百官皆对宋仁宗之死因缄口不言。
宋英宗即位未久,曹皇后便以其身体欠佳为由,宣称:“陛下龙体违和,政务处理恐力有不逮。本宫暂摄朝政,陛下可返回东宫安心调养。” 朝堂百官对此并无异议,皆认同宋英宗需静心养病,以图康复,仿佛默认了曹皇后此举之合理性。
翌年,宋英宗所患之疾渐愈,然彼时其仅能于后殿暗中窥视百官议政。目睹此状,朝中大臣深感不妥,遂纷纷进言,强烈要求曹太后将政权归还于英宗。其中,韩琦数次上奏,甚至以辞去官职相胁,敦促曹太后归政,退居幕后。曹太后见局势渐失人心,迫于压力,无奈撤帘,欲还政于英宗,然即便如此,仍手持玉玺,久久不肯交予英宗。至四年后,宋英宗龙御上宾,宋神宗登基即位,此时曹太后于朝政依旧占据着极为关键之地位,影响力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