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王瑞珍认识了毛主席的卫士赵鹤桐,并交上了朋友。这年9月的一天,王瑞珍应赵鹤桐的邀请,来到了中南海会面。
在中南海的餐厅吃过饭出来后,他们迎面遇上了领着李敏、李讷的毛主席朝他们这边过来。
毛主席邀请王瑞珍坐船,在船上与她谈论了很多关于教书方面的事情。
毛主席:你们那个育英学校,我要下放它毛主席招手让王瑞珍过去,说:“小同志,今天我请你划船好不好?”王瑞珍答:“好。”
在去瀛台的路上,毛主席说,听两个孩子说,王瑞珍在育英学校的工作很不错。
那时候,王瑞珍是育英学校的老师,李敏和李讷都在育英小学读书。
王瑞珍谦虚地表示,她没做出什么成绩了,只是做了分内的事。
通过这几句的聊天,毛主席很看好王瑞珍。他随即夸奖起卫士赵鹤桐,说他老实、正直、机灵活泼,做工作很出色。
毛主席的意思是,希望王瑞珍和赵鹤桐好好相处,争取早日修成正果。
说着说着,毛主席和王瑞珍来到了坐船的地方。不久,警卫员划来了两艘船。
王瑞珍和李讷坐在毛主席的对面。赵鹤桐和一些警卫人员坐在另一艘小船上。
毛主席亲切地询问王瑞珍:“什么地方的人?”、“家里都有什么人?”、“近期回家了吗?”、“家乡人民的生活还好吗?”
王瑞珍是河北晋县人,属于革命老区。王瑞珍说,她们那个地方,每个村都能写出一部革命史来。
王瑞珍的家庭有十多口人,叔叔和姑姑在抗战时期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她与叔叔的女儿,长大后也参加了革命工作。
其他的人,在家乡务农,生活过得很平淡安逸。
王瑞珍去年回了一趟家,她说,自从土改之后,没有人外出逃荒,要饭了。生活还是挺平静的。
毛主席听她这么说,心里很高兴。
接着,毛主席问王瑞珍,那里大乡成立了吗?
得到王瑞珍回答“成立了”后,毛主席说,石家庄地区群众觉悟高,自然条件好。以后每个乡组织一个集体农庄,用机器种地,用机器收割。
往后,那里就会慢慢有电灯、电话、汽车。毛主席还说,王瑞珍的老家是个产棉区,可以大力发展纺织工业。
王瑞珍听后,很是惊叹。电话,汽车这些东西,她连想都不敢想。
毛主席说,必须要十分地努力,脚踏实地地去干。只要那样去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说完王瑞珍老家的事后,毛主席将话题转到了老年人养老问题上。
这时,李讷插话说,爸爸,都解放了,为何还有的老年人没人养着呢?
毛主席说,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很多人都在挨饿,受冻,怎么能把所有的老年人都养起来呢?
毛主席之前想过,老年人应该有人把他们养起来。
说到这里,毛主席看了李讷一眼,突然对王瑞珍说:“你们那个育英学校,我要下放它。”
王瑞珍是该校的老师,对于这个话题她很敏感,忙问“要放到哪里去?”
毛主席说,放到底。这个学校属于哪个地区,就让当地的教育局管理就行。毛主席要让育英学校,以后招收工人、农民的孩子。
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高干子弟学习工农子弟吃苦耐劳的好品德。毛主席说,高干子弟有搞特殊化的问题。
若是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来必然是一种隐患。
王瑞珍知道,育英小学一直是招收高干子弟的学校,若是突然下放了,会不会引起什么状况?
毛主席首先肯定这样做是必须的。其次,毛主席说现在先不放,等以后社会秩序稳定后,就坚决地放下去。
这个时候,学校里还有一些烈士子女。他们无家可归,只能生活在学校中。基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很多的反革命盯着这些孩子们,试图报复。
这也是毛主席没有下令马上下放该校的一个主要原因。
王瑞珍、赵鹤桐和毛主席两个女儿的相处说到育英小学,王瑞珍从实际情况,讲述当时高干子弟们的品行。在那些学生当中,有的孩子特别娇气,有的则目中无人,张口就是自己父母怎么样,怎么样。
但毛主席的两个孩子,没有这种毛病。她们学习都很努力,也很关心集体,最重要的,她们对老师和工作人员都很尊重。
那会儿,学校实行的是供给制,每个学生的待遇都是一样的。有一年入冬之前,王瑞珍组织学生们发放冬装。
过了几天,李讷来找王瑞珍了。她说自己的衣服是合适的,但帽子太小了,能不能申请换个大帽子?
王瑞珍说,可以。
李讷拿到适合自己的帽子离开前,向王瑞珍郑重地道了谢。
有一回,王瑞珍道班里检查卫生情况。那天正好是李讷值日,只见李讷在水池里洗拖布。
洗完后,李讷就用手把拖布拧干净。
王瑞珍问她,天气这么冷,为何用手拧呢?李讷回答,不拧干,地板就擦不干净。
王瑞珍曾向赵鹤桐说起过毛主席的两个女儿。
赵鹤桐也是下意识地夸奖,毛主席对孩子们要求特别严,她们在家里什么活都干,对我们这些工作人员也非常尊重。
赵鹤桐说,李敏从苏联回国才十多岁,自己照顾自己有困难。有一次,他就帮着李敏洗衣服。
毛主席知道此事后,就把赵鹤桐几个人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讲,对于帮助李敏,他是欢迎的。但他希望教会李敏怎么做,而不是事事替她都做了。这样的话,她们是会养成游手好闲的毛病的。
那样的话,就是帮了倒忙。
毛主席说,他的孩子们同样是工农子弟,希望赵鹤桐他们把工农群众的勤劳、勤俭教给她们。
毛主席说完后,大家都由衷地表示佩服。
经过与毛主席的那次谈话,王瑞珍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以及毛主席对于工农子弟的重视。毛主席的决心很大,等到社会稳定了之后,就把育才学校下放到底。
毛主席的原话是:
“这个问题如果不好好地解决,将来起来反对我们的,那将是我们自己的子女,那多危险呀!高干子弟特殊化,人民群众也不会赞成的!”